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王美玲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四小学122400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情、景等审美因素,通过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科学地、艺术地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自我展现美,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素质教育和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审美情趣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情、景等审美因素,通过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科学地、艺术地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和自我展现美,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素质教育和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途径。

一、充分发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育的中心是让小学生童稚的心灵在优美的课文词语审美氛围中得以开启,是他们智慧和灵感的萌芽。我在实际教学中尽量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和名词雅句,逐渐感悟意境,从中感悟情境之美、文字之美。

语文课程中的美比比皆是,如《穷人》一课,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悲惨生活,生动反映了人间自有真情在、最美在人心的淳朴人性、人情美。《怀念母亲》一文,通过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并借助多张母性之美的照片,让学生慢慢体会到季羡林老人对母亲的小思念和对祖国母亲的大热爱。使学生对美的认知,并通过讲自己的母亲,让小学生感知母爱、感恩母爱,通过体味课文中的文字之美和母爱之美,进而升华为大爱,并围绕德育主题班会,让学生以他们的视角理解爱的内涵。

二、阅读品析感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或品味课文内容,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去理解人物的心灵美。如《桂林山水》,作者描绘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绮山丽水的画卷。我通过课前让学生观看桂林风光宣传片,让去过桂林旅游的同学讲述所见所想,诱发学生对桂林风光的好奇心,然后让他们诵读课文,再配古典音乐《渔舟唱晚》,使学生能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山水风光、田园风光,通过阅读-品析-感悟,使学生对桂林山水产生无限向往和倾心的赞美,最终达到对桂林山水、祖国河山的视觉美认同、感悟美认同、情感美认同。

三、创设情境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美感

愉悦,是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共享的一种心境、一种现实的感受。愉悦性原则作为教学手段,首先在于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为愉悦总体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思维比较活跃,情绪较为亢奋,注意力比较集中,学生比较容易处于一种自觉、主动的心理状态中。情境教学是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动作和文学语言的描绘,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难为易,培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在《瀑布》一文的教学中,我以电教媒体为突破口,运用情境教学法,使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美得以传递,使美具体化、形象化,吸引学生注意,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伊始,我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新课,接着让学生随着录像去领略瀑布的雄伟壮丽,感受瀑布的整体美。望着眼前的美景,把学生带入了情与景相生、思与境和谐的艺术境界。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情境中,生命中的灵气在涌动,真切地感受到语文本身的美,感到语文学习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一种情感的陶冶,一种生命意识的唤醒,一种美的享受。激起学生心中的愉悦感,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体验美,在语言文字中挖掘美、评价美,主动去寻美访胜。

四、用节奏增强语感和想象力,启迪学生感知美

来自视、听感官而产生的美感对学生来说能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巧妙地运用音乐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儿歌、散文、绕口令中的韵律美节奏美让人余音绕梁、回味悠长。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如我在指导朗读《荷花》中的一段话: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全部”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体味白荷花的美姿。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审美情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所以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索灵活多样、循序渐进的审美教育,使学生以童真的心灵、丰富的想象,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体验,为他们确立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乐观积极的审美态度,为学生的审美能力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