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加强语感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王莉

王莉(河北省隆尧县第二实验小学河北邢台05535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殊任务。加强语感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就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作以下探讨。

【关键词】朗读语感教材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08-051-02

所谓语感,简言之,就是对语言较准确、细微、敏锐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研读《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难发现《标准》对语感培养的重视,"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殊任务。加强语感训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下面就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初步获得语感。

"以读为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某种程度上提示我们提高学生的语感的基本方式是读。而今,在校园内已很难享受到琅琅书声的快慰。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往往讲得太多,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读。于是,学生对于一篇较简单的文章都无法读得准确、流利,更难有感情了。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化些时间在训练朗读上。"读"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耳濡"的语言环境,化无声为有声,变间接为直接,可以调动各种感官一齐活动,是帮助学生找到语感,抓住语感的有效途径。我们在训练朗读时,要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在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中,同时也要提倡教师范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成功的范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握好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在教师创设的语言氛围中揣摩、品味、体会用词的唯一性和完美性,从而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挖掘教材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不难发现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果我们把握得当,就可以多渠道,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一如既往,经过长期的良好语言实践的熏陶,潜移默化,便形成较强的语感。

1、阅读分析课文内容时注重形象分析

汉语的意蕴深刻含蓄,有的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确,有不少东西我们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却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在语文教学中这些只能意会的东西,我们在分析课文时,往往没能把握好,常常仅仅对文章的情节分析得淋漓尽致,而忽视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揣摩,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理性化的东西,不是活生生的形象体验,从而导致在课堂上,教师越讲越多,学生越学越糊涂,终不得悟。如教学《猫》一文第一课时,如果我们只偏重于情节分析,学生学到的是"性格古怪、老实、贪玩、尽职"这些没有生气的东西。而我们若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味一下的话,便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猫的可爱,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2、利用课后习题进行语感培养

课后习题类型很多,有不少是关于用词准确性和句式变换的练习,我们稍加润色,便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1)近义词选择填空

这里不讲近义词填空练习的一般程式,着重讲讲学生自由填空后,如何体会比较,从而达到完善。如第五册练习中有一题是"雄壮"或"雄伟"填空:广场北面是()的天安门城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一首()的进行曲。由于学生学过《北京》一文,完成这一习题没有什么难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感到满足,应该让学生读句子体会,若第一个句子用雄壮,而第二个句子用雄伟,行不行?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明白到雄伟是指气派大,而雄壮则指声势大。这样通过近义词的比较,让学生具休地把握语言的准确、贴切。

(2)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

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时,要求达到基本不改变原意。言下之意,便是反问句与陈述句在互换过程中有些意思稍稍有点改变了。那么变得是什么呢?我们不妨让学生在完成改写句式的同时进行朗读比较,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平时在运用句式时应考虑语气的轻重。

(3)改病句练习

学生在改病句的时候,往往会不知道错在哪里,或者不知该如何修改。作为教师则应考虑如何设法帮助他们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不能急于告诉他们答案。不妨先让学生读读句子,一遍不行再读,找到问题的症结,便可以对症下药,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修改,最后集体交流、评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为什么错了,从而培养并提高他们的语感。

三、以写作为中心,增强学生的语感

阅读是理解语言的阶段,而写作则是运用语言的阶段。因而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还应渗透于写作训练之中。

1、读写结合,进行课堂练笔

小学生的模仿力很强,而选入小学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之作,是写作的范文。在教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进行恰当的写作练习,不失为一种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语感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来说,通过读文掌握丰富的词汇,精词炼句、谋篇布局的表达方式以用修辞手法等,适时进行写作训练,水到渠成,挥洒自如。久而久之,便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故而,学生的语感能力便能随之增强。

那么,如何通过课堂练笔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呢?我想,应与教材密切相联,注重片断的训练。可以进行如下的练习:(1)用文中的词语进行造句练习,由易到难,由一句到几句,逐渐发展到一段。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另外,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搞一刀切。(2)仿句式写话。如:用"先……接着……然后……最后……"写一次简单的劳动,或自己做过的一件事。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进行场面描写或景物描写等。(3)仿段式练习。学生课文中最常见的段式是总分段式,可让学生围绕一句话(老师指定的)写一段话。(4)仿情节续编故事。如教学《龟兔赛跑》后,让学生想想:兔子在比赛输了后会怎么想?乌龟会怎么想?它们又会怎么做?然后让他们试写《龟兔第二次赛跑》等。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积累和应用,当学生能正确地运用大量词汇进行写句、写段之后,其实他就提高语感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提倡写日记。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每学期中大作文往往只有7-8次,片断训练的数量也并不多,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语感能力,光靠这些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每天写一则日记。同时我也认为。只要学生学会了汉语拼音后,便可以鼓励学生每天写一句话的日记。最初时字数要求可以略少些,渐渐地提高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由于日记的内容非常自由,学生可以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他们会没有顾虑,也没有任何负担,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都会有质的飞跃。

3、鼓励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写了作文初稿后,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当之处。让学生自改作文时,免不了学生对作文稿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完善。当然让学生自改作文,并非老师可以完全放手不管,其实,老师反而要做大量的工作。

首先,老师要做好学生自改作文前的指导工作,让学生明白明确方向,懂得从何处着手修改,无论是布局谋篇的大处,还是用词造句,句逗标点的小处,都是需修改的内容。在刚开始的阶段老师应边指导边让学生修改,然后渐渐放手让学生自我修改。

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合理的要求,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最后,待学生把经自己反复修改的作文稿交给老师的时候,老师还得针对学生写作实际,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该表扬、肯定的应给予表扬,用赞许的语气写。

至于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应以商谈的口气,委婉地提出来,并鼓励其再作修改。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修改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文章中有些句子虽通顺,但意思表达用词显得不够准确,有些经过修改还可以叙述得更加精妙传神,耐人寻味。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比较、推敲、揣摩其他用词、其他语序来达到运用语言的准确精妙,准确表达文字所蕴含的真正意义,使他们对语言有更深的感悟。因此,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稿,既是一个写作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增强语感的训练过程。

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不难发现,语感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重要一部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