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小学科学探究从培养问题意识开始

张春祥

张春祥甘肃省民乐县永固学区734508

目前小学科学教育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经常存在“三不”现象:不能发现问题(认为书上写的,老师教的总是对的)、不敢提问题(心里有问题却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更不敢标新立异)、不会提问题(不会围绕突出主题,抓不住问题的本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应为学生尽可能提供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获取科学知识、科学体验、科学乐趣的同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如何逐步地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达到“有疑可问”。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不足问题产生的原因

1.师资及硬件设施不足是学生探究意识淡薄的客观原因

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不足的客观原因是小学科学教师师资力量的不足及实验室等硬件设备的配置不足,不能给学生主动探究搭建有效平台。据了解,如今小学教师总体师资偏紧,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没有更多、更好的教师安排到科学学科上来,加上目下大多数师生对科学学科的不重视,造成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教材”,没有“引领孩子们去亲历科学”。许多的实验内容,往往是教师说得多,学生真正动手的少,这就使学生探究科学的意识逐步丧失。

2.家庭引导偏向是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张开一双好奇的眼睛注视着周围的世界。他们常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然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却对孩子的这种科学探究的意识采取了漠不关心的态度: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小孩子别问这么多,好好看书去等等。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好奇心会受到打击、扼杀。

再者,很多学生从小就被灌输“只有把语、数、英学好,才能考上名校,才能成才”的思想,为了早日能成龙成凤,他们不由自主地以分数作为自己学习的唯一目标,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如何面对考试,如何提高分数上,而科学探究的精神就在唯成绩第一的环境中日益缺失。

3.教学认识上的偏差更是影响学生探究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

有部分教师认为探究过程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去认识事物的过程,认为探究活动主要是训练学生学会探究的技能与方法,没能理解学生学会探究的自主性、创造性比方法技能更重要;认为通过探究尽快得出结论是重要的,没能理解在探究中走弯路、遭遇挫折和失败也是十分有益的。教学理解上的偏差,削弱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动力,阻滞了正确观念的内化,导致了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缺乏。

二、针对问题构建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课堂上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我们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究者。他们的学习过程是在系列探究活动中,发挥个体能动作用于外界环境交互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习什么,怎么学习,教师要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从而有机地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喜欢的老师,应具有“善解人意、待人公平、为人幽默、乐于交流”等品质。在学习中,学生们所渴望的是能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不仅是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他们还喜欢能与老师进行交流探讨,提出问题相互辩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地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共同探讨问题,使师生之间成为信息交流的伙伴,形成双向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教师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坦诚地面对学生,信任多于批评,鼓励多于指责,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都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而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较低,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对于同学之间的嘲讽,也要进行恰当的制止,更不要因为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或者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而敷衍了事。这样就会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教师要以爱为基础,以情为先导,多鼓励、多亲近,要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对认知发展的积极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真挚的师生情感关系,推动我们的学生向积极、和谐、向上的方向发展。

2.创设形成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疑可问

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再次发现新问题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不仅要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还要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问题;不仅要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创设形成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疑问。

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即便是看到了一群毫不起眼的小蚂蚁,他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在地上趴半天,一边观察小蚂蚁,一边还没完没了地提问:“小蚂蚁在干什么?”、“它们是怎么吃饭的?”、“它们待会儿认得回家的路吗?”、“蚂蚁会说话吗?”“它们为什么打架?”、“蚂蚁身体这么小,怎么能搬动比它身体大的食物?”、“蚂蚁也喜欢吃巧克力吗?”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虽然都不复杂,甚至有的也不成为“问题”,但这些问题却来自于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的直接观察及其感受。我们进行科学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像观察、研究蚂蚁那样,去观察、研究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由此不断地、自主地去发现一个个问题。只有当学生能主动地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多角度对周围事物进行观察、研究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才会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

3.提高学生的提问技巧,让学生会提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能否成功的关键。学生对一些知识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与问题,但他们缺乏提问的技能,想问又不知怎么问,提的问题要么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不是关键性的问题,要么与自己的思维不吻合,词不达意,所以在教学中要经过相关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提问技巧,让学生会提问,这样学生就不仅是“有疑可问”,更是“有疑能问”了。首先,教师可以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做好相关的示范,让学生有模仿的榜样。例如:当学生明白果实与非果实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示范提出这样的问题:香蕉是果实吗?这个问题既可以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来证实自己的想法。其次,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分析这些问题,根据已有的条件,找出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哪些问题现在还无法研究,哪些问题不需要研究,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会明白,怎样的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再次,指导和帮助学生转化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范围很大,或者要求过高,导致师生都无法回答的尴尬境地。这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把无法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课堂上可以研究的问题,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研究、探讨的有价值的问题。

4.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推动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而且,无论是观察还是实验,要尽量找一些典型的材料,让学生摸摸、看看、做做,多种感官感知,从而发现问题或找到规律。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具有探究意义的经历。”可见,实践操作在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既轰轰烈烈,又真实有效,我们就要注重把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各持己见,我们教师不再坚持自己的唯一的标准答案,不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也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努力地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去交流,互相弥补和促进,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