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支撑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支撑因素

李红磊

李红磊甘肃省高台县教育体育局734300;王珊珊甘肃高台县职业中专734300

摘要: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学校体育要对人一生之中良好锻炼行为的形成打上深刻的烙印,经过体育的熏陶和磨练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意志品质,内化为一种需求和生活方式,促使锻炼社会化,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支撑因素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终身体育的外部体现应该是具有良好的锻炼习惯,有适合自己身体形态的锻炼方式,体现文明科学的锻炼项目,调节情感,不断改善自己的身体机能并能长期坚持进行锻炼活动。学校有优良的师资队伍,有供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和器材,有学生展示各类才艺的载体和舞台。这些优越的体育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体育兴趣,激荡着学生的锻炼行为,引导着学生的生活方式,支撑着学生的锻炼信念,引导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逐步发展为形成终身体育的主导因素。

一、固本强基,学校体育肩负重要使命

学校体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健康第一和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学校体育要服务学生一生的健康需求,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和习惯,通过体育教育的手段,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少年强,则国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体质的好坏由先天遗传因素、后天营养补充和体育锻炼效果决定,体育锻炼是改善体质的有效手段和主要途径。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学生的体质水平却逐年下降。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重点,学生体质问题已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已刻不容缓,人们的视觉聚焦在了增强学生体质领域内的方方面面,出台了一系列改善学生体质状况的保障措施,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强大合力和社会风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吹响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集结号,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相继下发了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关保障制度,学校体育督导和学生体质监测工作得到加强,上下互动,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共同努力的学校体育格局。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的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达标”测试,面向全体学生,奠定了学生参与锻炼的基础。增强体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个体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家庭幸福,也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未来人才的素质。

二、培养兴趣,学校体育是主要途径

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漫长学习过程中,体育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有着深刻的影响,从游戏、趣味性健身性活动到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发展直至追求动感、时尚体育,在亲历感受中认识体育、接受体育、喜欢体育,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掌握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感受运动激情,分享运动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意识到了身体健康对学习、生活的促进作用,内化为一种精神的需求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根植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持续的锻炼热情和持久的精神动力,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根本上做好体育教学、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工作,关注学生的体育需求,组织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相互学习、激发潜能、挑战自我、释放激情、成就梦想的发展舞台。

三、搭建平台,体育资源是重要载体

体育设施是开展锻炼活动的必备条件,是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的重要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与体育事业的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明显增多,体育场馆设施等标志性建筑成为推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现代化多功能的健身设施,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在激发、凝聚学生体育锻炼热情方面的引导作用日益明显。校园内日益增多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丰富了学生的锻炼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需求,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促进了教育体育的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四、锻炼效果,评价机制是约束手段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方法,在不同项目、密度、负荷的身体练习中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并且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督促、监督学生锻炼的作用。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在不经意间起到了改善学生体质的作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初中毕业体育会考、中考加试体育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了体质,使以围绕“主课”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跨出了坚实的步伐,体育成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使学生德、智、体各项素质平衡发展,推动素质教育转化为了政府行为。各类体育比赛为学生展示校园风采搭建了舞台,注入了青春的生命活力,通过这个载体又刺激和调动了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形成了良性循环局面,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的责任心和体育竞赛备受关注的荣誉感驱动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兴趣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

五、拓展空间,学校体育是重要资源库

社会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人才也不例外。学校体育是学校特色,也是品牌,一方面培养了高水平的运动员,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全民健身力量。活跃在社会体育领域的积极分子、骨干,他(她)所具备的体育技能,都来自于学校教育,可以说,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资源库。

六、家庭社区,锻炼场所的延伸链

体育锻炼要打破校园时空界限,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所有场所及活动,把握优秀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部因素。要关注和研究学生在家庭的体育活动。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庭,学生在家庭(及社区)的体育活动,是与学生体育健康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在完成同样课业负担的学生中,同处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不同家长对学生度享余暇的指导方式与要求不同。体育与健康意识较强的家长会鼓励、支持、引导、带领孩子在有限的闲暇时间中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既能消除学校繁重的课业负担带来的身心疲惫,又能体会体育运动中的乐趣,还能享受家庭体育带来的亲情感悟。家长对学生体育兴趣和行为的示范和教育作用,会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影响学生的体育活动和生活方式,导致学生体育健康状况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