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练习设计与组织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浅析数学练习设计与组织策略

周秋生

周秋生新疆轮台县第二小学84160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的比重约占整个教学时数的50%,抓好小学数学练习的教学效益,对于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然而在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实效,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提高练习的实效,拓展练习的功能。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把练习的内容通过故事、游戏或课件等形式表达出来,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增强练习的乐趣。例如,在上现代小学第十二册圆柱和圆锥的练习课时,我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给每个小组同样大的一大块橡皮泥,让他们分组合作完成捏一个圆柱及与它等底等高的三个圆锥,再捏一个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很兴奋,都纷纷行动起来,在玩的过程中对“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在等底等体积时,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联系实际,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教师要发掘生活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练习设计之中。

三、既尊重教材但又高于教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课的依据。要想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实际,强化主干练习,删减繁琐内容,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化繁为简。这是上好练习课的关键。

四、设计开放式练习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时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设计开放题应注意:精心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解法活的开放题。

五、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更应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深刻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要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六、设计综合化练习

练习的综合化是指练习的编排设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使练习更具思考性。

如还是在圆柱和圆锥的练习中,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题: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19.2平方米,高是1.5米。(1)如果每立方米沙子重1.7吨,则这堆沙子有多重?如果派载重量是4吨的汽车来装运,应派几辆?(2)用这堆沙子在8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

通过本题的练习,沟通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成珠,结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取得举一反三、以一题带一串、以少胜多的练习效果。

总之,练习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在练习设计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要清楚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才进行这样“练习设计”的,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其次练习不能仅盯着本节课的目标,而应瞻前顾后,放眼整个学习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练习”的效用,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达成能力、形成数学素养。当然,课堂练习设计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更好地挖掘课堂练习的潜力,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练习设计的策略还有许多,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练习教学的研究,在练习的设计和组织上敢于创新,才能生成一堂饱满的练习课,课堂练习才能切实发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朱德江《数学练习的设计与组织策略研究》p13.小学数学教育,2003,9。

[2]杨美芳《练习课“怎样练”》p9.小学数学教育,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