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为准弘扬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以情为准弘扬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党玉萍

凉州区发展街小学党玉萍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个热点。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有十余年,回顾走过的教学生涯,觉得语文教学常常受大形势所左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我认为语文是记载、传承母语的优秀作品,所以应该让学生用欣赏文学作品的眼光去看文本,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语文教学同时还担负着运用、发展祖国语言的艰巨任务,所以不管忽略那一样,都是不对。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这两者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随意将它们割裂。

下面,我就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谈几点从同行身上学到的经验与大家共勉。

一、以境入情

《课标》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执教每一篇课文,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意境,入境继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甚至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

我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想到课文中作者的遭遇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很难走进作者痛苦的心灵中去。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以“如果没有课间十分钟会怎样?”这一极其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导入课文。由没有课间十分钟产生切身的体会迁移到作者身上,易引发真实的感受。“假如”与“现实”,“几节课”与“漫长的一生”相对比,猛烈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然地想象到那原本在他们想来遥不可及的痛苦和难以理解的死的诱惑力,与当时作者的心境产生呼应。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上课铃还是下课铃?为什么?

生:(纷纷地)喜欢听下课铃!(师归纳为:自由自在)

师:现在,假如学校规定取消下课,也取消体育课,就这么一节课、一节课地在教室里坐下去,你有什么想法?

生:(炸了窝似的,说“受不了”“不行”“我会不来上学的”等等)

师:是的,这样的规定让谁也受不了!当然,这只是假如,学校是不会做出这样不合理的规定的。然而,就有一位年轻人,他和我们一样,爱跑、爱跳、爱在阳光下尽情地玩耍。可是,一次发烧、住院治疗后,医生严肃地告诉他:你双腿瘫痪,永远不能站起来了。这一年,他只有21岁。同学们,这可不是假如,而是容不得一点商量的现实;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十天半个月……而使一年、十年、一辈子!此时,如果是你,听到这样的宣判,你会怎样?

生1:我会发疯的!

生2:我会拼命地找医生,一定要治好我的腿!

师:医生告诉你,治愈的可能性为零!

生2:(激动地)那我就去死!

师:是的,和你一样,这个年轻人当时也想到了死!(板书:死)在这种时候,死了似乎比活着要好受得多。可是他并没有死,双腿瘫痪之后的第七年,他的第一篇小说问世,之后他又陆续发表了许多文章,现在的他已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是什么让他放弃了死,走向了生?(板书:生)他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板书: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

二、以读激情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朗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的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感情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学生能入情入境地朗读,自然会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逐渐形成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染。

我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把握住文章主线,聚焦人物形象,选好切入点,真正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老师从课文第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两句话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1)初读。指名读、自由读,问问读读,语气越读越深沉,情感越读越真实强烈,父亲的形象越读越高大。(2)悟读。“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哪些人曾经阻挡他?怎样阻挡?为什么后来没人阻挡?从哪里看出父亲很正常?……被人误解,没人帮助,感到孤独无助,请再来读,又读出了什么?内心沉甸甸的,该怎样读这首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齐读。(3)颂读。这位父亲既忍受着肉体的痛苦,又忍受着精神的煎熬,可父亲坚持挖,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让父亲成为大山,巍然屹立。再次读这两句话。

这堂课,老师煽情的导语,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读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不断进步,让学生在读中收获着思维的喜悦。自然,读就成了“乐此不疲”的学习策略,成为语文课的一个亮点。而学生在语言理解、语言积累的同时,也感受着语文给予的人文精神的关爱。是“读”让这堂课变得深沉而感动。

三、以情动情

对于情感浓的文章,如果学生学完了,没有动情,那恐怕不能说很好地体现了人文性。情从哪来?情从文本来。教师除了怀着满腔的情来教学,还要找准生情点,恰当地唤醒它,点燃它,让它在学生的心中燃烧。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它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你别问,这是为什么》一首诗就是最好的说明。无论是“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家”的写话设计,都给了学生运用语言宣泄情感的很好的平台。但宣泄是需要情感的积蕴的,阅读中怎样找准生情点,点燃学生的情感呢?下面这个教学片断也许会给我们一个启示:

师:卖火柴的小女孩每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怎样美妙的情景?谁来读一读?

生:(读四次幻觉)

师:你们注意到这些句子了吗?请读一读,这些句子在暗示什么呢?

出示:

◎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闪烁的星星。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生:它其实告诉我们,小女孩看到的一切不管有多么美妙,它们只是一个梦幻,短暂的梦幻而已。

……

师:是啊,多么美妙的梦啊!可惜它太短暂了,短暂到只有火柴燃烧的几秒钟。小女孩何尝不知道呢?大年夜她拥有的,只有卖不出去的火柴,只有冰冷的墙角,只有在漆黑的夜空闪烁的遥远的星星。可她还是不断地擦燃火柴,陶醉在短暂的满足和快乐中。那么从小女孩这些幻觉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小女孩之所以想到火炉,是她太冷了。

生:小女孩想到烤鹅,是她太饿了,并且因为是大年夜,应该吃烤鹅的。

师:从哪里看出她“太”饿了?

生:从“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看出她饿的程度,她想马上吃到烤鹅。

生:我还看出她向往圣诞节的快乐,想念疼爱她的祖母的温暖的怀抱。她没有一点欢乐,也没有亲人的疼爱。

师:温饱、快乐、亲情,拥有它们的时候,有多少人感觉不到它们的珍贵,又有多少人感觉不到其间的幸福!对于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来说,一个火炉,一只烤鹅,一棵圣诞树、奶奶的怀抱,就是“幸福”的全部啊!就是小小的她梦寐以求的全部啊!读了这个故事,有个孩子写了一首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吧。(生读)你读了这个故事,不想写点什么吗?

还需要跟小女孩比童年吗?“幸福是什么”已经从一个最基本的角度得到了诠释!

四、以写升情

阅读教学中,从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同时巧妙地设计写的训练。读写结合,促进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而思想、情感的升华,又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共同提高。

这方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于老师上《再见了,亲人》一课,课文学完了,于老师对学生说:“这一课写的是志愿军归国时,在火车站和朝鲜人民告别时说的话,这叫‘话别’。既然是‘话别’,就不是一方的事。想一想,这时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会对志愿军说什么呢?要知道,这些战士都是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的战友啊!朝鲜人民怎么能舍得他们走呢?请你们以大娘、或者小金花、或者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课的最后,于老师请三位学生读志愿军对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三位学生读大娘、小金花、大嫂对志愿军说的话,一一对应,使“话别”成为双向的。中朝友谊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再现。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先生是这样评价的:“这个写的教学环节设计得精彩之极,妙不可言!你把课文教活了。”……

近年来,我学以致用,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如教《匆匆》一课,我让学生朗读感悟后,也精心设计了“写”的训练——“听了作者的倾诉,你想说些什么?”我教《草原》时,分析完课文,我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汉族同胞不得不告别了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那分别的场面令人难忘,老舍爷爷没有写,请你们想想把这个场面写下来好吗?”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成了教学中的亮点,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因为通过“写”的训练,让学生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交融。

由此可见,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我们要将各种理念内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在阅读实践中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