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的家庭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8
/ 1
 脑卒中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目前被认为是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情感障碍,因此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周期和康复过程相对较长,患者不可能长年住院,大部分时间需要在家中度过。在病情平稳或集中治疗结束后,可为患者安排家庭护理,提供心理、社会支持,满足患者的各项需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2004年1~2005年6月期间,我院家庭病房科共收治脑卒中康复期患者28例,年龄46~75岁。其中脑梗死18例,脑出血10例;手术后6例,保守治疗22例,均是治疗后康复期,在发病前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和高血脂病史。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由正常人突然成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心理压力很大,会表现出烦躁、悲观、抑郁、恐惧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为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要注意与患者情感上的沟通,多关心、体贴、接近患者,根据年龄、性别和工作特点,适当称呼,使患者感到受尊重、受重视,把忧虑、恐惧的心理转变为配合治疗的积极行为,保持乐观轻松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家庭环境  协助家属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家庭修养环境。室内温度20℃~25℃,湿度50%~60%,注意室内的空气新鲜,开窗通风,但应避免直接风吹患者。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及呼吸道感染。要保持患者大小便通畅,因患者行动不便,大小便后要及时帮助其用温水清洗,保持衣物及床单的清洁干燥、平整、无皱褶;卧床的患者每2h更换卧位一次,翻身时应轻柔,骨突出部位可涂红花酒精,并按摩以预防压伤,出现褥疮或感染。

  2.3  家属的积极配合  患者在康复期如果缺乏有效的护理,极易出现褥疮、感染、便秘、关节畸形、肌肉萎缩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家属必须正确面对,放下思想包袱,多了解有关家庭护理的知识,多陪伴、多开导患者,持之以恒地帮助患者,让患者有信心战胜疾病,促进机体的康复。

  2.4  饮食护理  对脑卒中的患者应科学的调配饮食,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为原则。多食蔬菜和水果,可补充体内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瘦肉、鸡、鸭、鱼及豆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芹菜、山楂、香菇、木耳等具有降低胆固醇、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可根据患者的口味合理选用;而蛋黄、脂肪、鱼子、动物内脏等含有丰富的胆固醇,应少食或不食。另外,还应据患者的体质和活动程度来调整热量的供给,进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2.5  肢体功能训练  卧床者,由家人定时按摩患侧,每日6~8次,每次30min,好转后让患者把健侧手里的东西放在患侧手里,再由患侧送回健侧,如此反复训练,每日数次,促进手、腕及上肢关节的血液循环和生理功能的恢复。协助患者借助拐杖练习迈步行走,最后争取独立行走。各项锻炼要适可而止,做到劳逸结合。

  2.6  语言恢复训练  对失语的患者可采取看、听、说、读、写等方式训练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护士和家人应共同努力,细致观察患者的表情,正确判断患者的要求,从“1、2、3”开始训练患者的发音,由易到难,由短到长,鼓励患者要大声说话,通过张口动作和声门开闭,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要多与患者交流最感兴趣的事情,并反复强化,启发记忆。

  2.7  药物治疗  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私自增减药量、加服其他药物。对胃、肝、肾或造血系统有可能产生副作用,不但不能加快恢复,反而可能引出其他问题。

  2.8  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晚睡前温水泡脚,泡脚后按摩足底、足背及全足,可以对患者起到健脑益智,畅通周身气血的作用。

  3  结果

  28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经家庭病房护理后,各项功能基本恢复,生活可以自理,并能做一些轻微的体力劳动,8例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3例仍卧床需家人护理,2例因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

  4  体会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病情重,病程长,患者由正常人变成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并且心理急躁、恐惧,给家人增加负担。所以,接受现实、正确地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家庭护理成功的保证;而护士的正确指导和家人的积极配合,是家庭护理成功的关键。因此,建立“护士―患者―家属”三位一体的家庭护理模式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