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04
/ 4

「摘 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是教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意义 途径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对待民族问题,自觉地做党的民族政策的践行者,从而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在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途径方面谈一下看法。

一。充分认识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机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必然会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冷战之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民族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明显上升,各种民族主义思想和活动趋于活跃,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仍然相当活跃。西方敌对势力为遏制中国的发展,采用"西化"和"分化"的手段,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活动。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的频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也开始向内地许多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进行经商、就业、旅游等活动;内地许多高校也开始招收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不同民族的交流中,如何实现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是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策教育的重要课题。总之,在当前民族问题面临错综复杂的形势下,高校着力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他们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问题的特征和规律,抵制各种错误的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包涵着马克思主义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理论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要求压迫民族或大民族,特别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先进民族的无产阶级,不仅要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要采取措施,甚至要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以帮助后进的弱小民族获得平等权利。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指的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在互动中的认同和整合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民族和民族问题,从而能够正确去解决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科学进步的理论,是鉴别正谬民族观点的试金石。党的民族政策是我们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科学指南,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认清是非,抵制各种错误的民族主义思潮,增强实践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自觉性。

2.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增强驾驭民族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的世界里,民族和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一个十分重要、复杂的世界性问题。当今世界约有3000多个民族,总共60亿人口,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民族分布小聚居、大杂居、交错杂居。因此,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尤其重要。进入21世纪,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民族融合等成为民族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在另一方面,民族对立、民族纠纷、民族冲突等在局部地区有升级和加剧之势。民族问题仍是当今国际热点问题之一。利用民族问题实施"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是西方敌对势力的主要手段。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互助、民族和谐的政策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正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等特点,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有利于挫败西方敌对势力的分裂和破坏活动,维护和打击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和破坏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尤其是学习党的民族政策,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是增强学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从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民族关系在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各民族人员往来愈来愈频繁,内地普通高校招收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面对频繁的交流,为了消除由于民族差异而造成的误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使各民族同胞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共同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华民族大繁荣。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措施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尤其要在各民族青少年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十分丰富,其主要观点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历史观、阶级观、社会观、团结观、互助观、和谐观、融合观、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民族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它的基本特征体现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民族发展等方面。在新形势新阶段,应着力对大学生加强这几个方面的教育。

1.加强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对学生的教育的重点体现在,一是关于民族起源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不是历史上的偶然现象,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在有的民族形成发展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民族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规律,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二是进行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的教育。民族的产生、发展、消亡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只要民族存在,民族问题必然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在我国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民族问题又具有复杂性,民族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和宗教等方面,解决民族问题又受这些方面的影响。从我国目前现实的民族问题来看,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它所反映出来的,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有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矛盾;既有经济领域中的问题,也有政治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文化方面的,也有思想意识和宗教方面的问题;既有国内的,也可能涉及国外同民族,这样就使民族问题表现出了十分复杂性。民族问题具有国际性。有些民族跨境而居,有些民族信仰的宗教是国际性宗教,所以,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可能引发国际问题,影响国际关系。有些西方大国出于本国利益的需要,以宗教、民族问题为借口,插手别国事务,一起地区性民族间冲突,甚至战争,这都使民族问题带有国际化特征。民族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的统一,社会稳定,边疆巩固,事业成功。"〔1〕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通过教育,使学生全面认识、分析、正确对待民族问题,自觉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而做出贡献。

2.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2005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平等观教育。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列宁说过,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无条件地保证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绝对不容许一个民族享有任何特权。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一要阐明民族平等的科学涵义。在我国,民族平等主要体现在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面积大小,也不论语言文学,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在政治地位上一律平等。各民族人民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都享有管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民族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个民族都依法享有同样的权利,依法履行同样的义务和承担同样的责任。各民族不仅在政治上,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所有领域平等。民族平等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团结合作,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二要对学生进行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教育。承认和坚持各族人民的真正平等,就必须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切实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从制度上保障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保护少数民族当即做主的权利,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尤其是要重视民族平等的法律保障。

加强民族团结观教育。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和发展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共同斗争和共同奋斗建立和发展了新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2〕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一是必须阐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追求和目标,是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与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条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也是全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能够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3〕二是对学生进行"三个离不开"观点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密切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56个民族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一关系。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共同推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三是进行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教育。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坚决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以维护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

加强民族互助观教育。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是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互助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阐明: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永远优越于其他民族。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其优点和长处,同时,又存在着劣势和不足。各民族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汉族地区人口众多,经济、科技、文化比较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因此,要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把汉族地区的人力、财力、先进技术和少数民族地区丰富资源结合起来,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我们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重点是加强民族互助观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各民族的互助合作,是全国各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历程证明,只有各民族间的互相帮助,才能加快各民族发展的步伐,逐步缩短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二是要阐明民族互助的两面性。发展各民族的互助关系,首先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支援和帮助,同时,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帮助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广大民族地区资源丰富,汉族地区经济建设所用的许多原材料和社会资源,来自民族地区的支援,这样才是全面的。

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和谐思想的教育。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加强民族和谐思想的教育,一是要加强民族和谐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的教育。民族和谐是指各民族间在存在某些差异性的基础上各民族和睦相处,关系融洽。民族和谐既是指我国56个民族的和谐,同时,也是指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以及同一民族内部成员的和谐。民族和谐是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内容,只有各民族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各民族只有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才能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整体优势和创造力,才能充分增强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要加强中华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传统教育。中国自古拥有众多的民族。从秦汉至清代两千多年间,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和平相处,互惠互利的交往史事大量存在。民族的交往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有助于各民族间增加了解和各民族的发展。通常各民族交往的形式主要有和亲、通贡、互市、会盟等。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较多,当前,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进行。

1、通过课堂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各高校所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中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我们党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团结、民族解放和民族斗争的内容。教师将这些问题讲深讲透,对于大学生掌握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提高理论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每学期的"形势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专门开设有关民族理论与民族热点问题的专题,尤其是及时结合国内外实际,系统讲授,深刻剖析,使大学生对国内外民族热点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更理解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做维护民族团结的促进者。第三,通过开设全校性的选修课,普及民族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知识。近年了,烟台大学开设的相关课程有"中国少数民族史"、"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研究"等,这些课程,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可度,使大学生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

2、通过社会实践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教育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社会大课堂,是提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增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的重要方法。如,学校暑期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更直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自觉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自觉地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通过社会实践,增长才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3、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友爱。所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烟台大学以落户我校的国家民委"山东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为依托,研究中心的教师曾举办多场学术讲座,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少数民族发展史、国外民族热点问题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同时,还邀请国内著名民族学专家到校做学术报告,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这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之际,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各民族学生创造相互交流、互相了解、相互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各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传统和独特的文化,都为中华民族做出过伟大的贡献,各民族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都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都有存在的合理性,都应该得到尊重。

4、通过校园网络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教育在许多高校中,网络技术的应用,全面地深入到学校的各方面工作。网络广泛地关联着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网络活动已经明显地成为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主动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的新平台。利用网络拥有的信息资源丰富,传播方式迅速、参与性广泛等优势,以及图片、文字、动画等多彩形式,结合国内外民族问题的热点、焦点,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学生解疑释惑,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分析和对待国内外民族问题,厘清模糊认识,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

〔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192页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75页

〔3〕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6页

〔4〕民族工作文献选编(1990——200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