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中对初中美术课导入环节的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在新课改大潮的洗礼下,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整体素质的提高,优化了教学环境,使初中美术课教学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当现代教学的方式在突破传统,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片面追求新、奇、特,忽略课堂常规教学的现象。本文就此一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就导课环节进行探讨,以避免新课改的矫枉过正。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导课;常规教学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这门学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使用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需要,美术课程首先要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些许不良问题,在改正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探寻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教育途径。那么,在实际的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该怎样更好地体现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更好地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该多加思考和探索的。美术教育,美术教学有很多功能,客观的就其学科意义来说,我认为首先是一种常识性的工具功能。之所以这样说,道理很简单,如果连美术的基本常识都不了解,对美术的其它功能就无从谈起。换句话说,对工具功能的问题没有解决好,那么教育最重要的基础也就没有夯实。在没有基础的前提下去谈审美教育和审美学习,对教师是在自欺欺人,对学生是在误人子弟。初中美术课经过课改大潮的洗礼后,从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转换课堂教学角色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然而也正是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在对大连市初中近百位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不同环境条件下工作的美术教师的调查中了解到,新理念、新方法使美术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使一些教师盲目追求新、奇、特,忽略了常规教学的必要性,使美术课的教学偏离了学科教学的轨道。比如课程的导入环节,就需要作课教师在提高重视程度的同时去很好的进行研究。导入是一堂课的初始阶段,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应植根于生活,把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美化生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因此,对于美术教师来说就要独具慧眼,将实际生活于美术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生活作为载体,在课程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这条“导入”的路去不断地寻找美、发现美,引发学生从全新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去看待身边的客观世界,更深层次的去感悟事物,启发、丰富想象力,并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及艺术表现形式将“美”表达出来。由此看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疑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没有这种“沟通”就谈不上教学。从这个意义上去分析我认为,说美术教学是一种视觉语言型沟通或视觉语言性活动,是对美术学科教学特征的最好诠释。而导入正是体现实施这一特征的重要环节。如何导入,导入又有哪些基本要求呢?总的来说,导入就是要创设一种情境,一种能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的适宜学习的情境。一、导入的基本要求。(一)针对性。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教师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去设计这一环节,而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去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特而走入“做秀”的误区。(二)趣味性。导入时有意安排的某些富有情趣的环节十分重要,但选择材料的趣味性一定要健康高雅,既要满足或者能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同时,还必须具有“示范性的审美趣味,”既不片面追求趣味或为趣味而趣味,要坚持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操,追求品位第一。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实践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进入美好的境界,走向美好的生活,去创造自己美丽的人生。(三)启示性。导入时的启示性应该建立在良好的适宜学习的氛围基础之上。教师首先要运用适度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慰籍和精神上的鼓舞,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之更加活跃,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由已知到未知,要“温故”才能“知新”。(四)艺术性。导入要有艺术性。导入是一种铺垫,一种情理之中的意外设计;也可以是一种悬念,一种能调动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安排;更是一种吸引,一种让人剪不断,理还乱的割舍不下的挂念……它可以利用现有的丰富数据,通过教师的适度编排,演绎出精彩的情境,体现出彼时彼地,此时此刻的美感,吸引学生的视觉注意力,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心理共鸣,从而能更好的“调动”其关注力。二、常用的导入方法。由于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一般情况下,直观形象是学科的突出特点,因此,美术课的导入常采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一)教具法。用优秀作品(可以是印刷品)和实物等做教具,突出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增强观察、思维、分析等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和再次发现的探究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从框架环节到具体重点,在课的开始就放映一些与主要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相关数据(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状态,然后再教授主题内容,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亮点美术是一种形象表达的视觉艺术,因此,对于构图、比例、透视、色彩、笔触、肌理等因素的表现方法的直接感受至关重要。要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去认识美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从思想、情感、审美角度去体验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多方位的思维能力和重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欣赏实物或者课件等教具,起到培养学生萌发创作联想,提升探究表现能力的积极作用。误区列举的实物或者教具从学科的角度去审视如果不适度,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是“画蛇添足”,或者造成心理和视觉上的悬殊差距,对学生产生“望而却步”的负面影响。(二)趣味表现法。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兴趣是当今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创设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满美感体验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具有浓厚趣味的可操作性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各种表演展示、创设培养表现能力等最佳的学习情景,以此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适度的预热”活动,对讲解本堂课要学习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的注意力等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产生形象思维和探究继续学习的内心需求,因此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亮点以高雅健康的情趣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经验尽量的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进一步去体会学习的乐趣、探究的乐趣,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以及对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误区趣味引发的思维发散最忌讳偏离主线,步入歧途,所作活动的铺垫切记要贴切,要有主有次,主次分明,不能为趣味而凑热闹,课堂上音乐、舞蹈、诗歌朗诵、甚至相声小品一应俱全,热热闹闹,唯独缺少美术学科语言,这样的趣味表现不是学科之间的融合,而是喧宾夺主,是在用自家的地种别人家的田。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要引导到位,不仅仅要“放的彻底”,还应该能“收的自如”。(三)问题导入法。一般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问的质量非常重要,这些问题既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提示,更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而所提问题的覆盖面,知识的拓展度,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精心的设计。亮点问题法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优化,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演绎情景、发散思维、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观察----反思----发现,大胆的去想象和创作。误区提出的问题如果不优化,容易出现“泛问”或“答不出来”的现象,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吸引的作用,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倦怠心理,消磨主动精神和学习积极性。(四)综合参与导入法。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拓展性是美术学科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它可以拉近美术与其它学科的距离,柔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界限。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诗歌朗诵、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来营造美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的艺术氛围,运用自己熟悉的绘画表现方式创造性的表现展示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和共鸣,藉以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信心。亮点综合参与的方法在导课时如能运用适当,的确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譬如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对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有帮助。学科之间的综合一定要以突出本学科特点为主,也同样忌讳喧宾夺主。尽管有人说“音乐是世界语”,但美术课导入中的音乐所起的作用只能是“润滑剂”,与本课内容必须水乳交融,和谐共鸣。教师不能随便配一首曲子来点缀或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去插配音乐。在运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引发兴趣,创设再现情境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些都是陪衬,彰显学科特点才是美术课堂的主旋律。
出处 《教育创新学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
出版日期 2012年08月18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