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的恶性转化及伴有H3F3A 突变的骨巨细与副神经节综合征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方法收集2例术前经denosumab治疗后的骨巨细病例。例1为49岁女性,4年前患肱骨骨巨细。3个月前发现骶骨及腰5椎体前方肿物,考虑骨巨细转移。经denosumab 4次注射治疗后,切除该两处肿物。例2为22岁男性,左桡骨远端溶骨性病变,穿刺病理诊断骨巨细,经denosumab 3次注射治疗后,手术切除。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例1发现骶骨溶骨性破坏呈现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的常见表现,腰5椎体前方肿物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考虑为副神经节,且两处肿瘤均显示H3F3A G34W突变蛋白阳性。例2经denosumab治疗后组织形态部分表现为纤维肉瘤形态。结论骨巨细与副神经节同时存在且均伴有H3F3A G34W突变时,考虑为肿瘤综合征,副神经节成分并非denosumab治疗后改变。经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可以发生恶性转化,应与其他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患者巨细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CMV感染的监测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移植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398例,应用KaplanMeier及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CM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398例患者中233例发生CMV感染,累计发生率为58.5%。单因素分析表明,HLA不全相合,预处理过程中使用抗人免疫球蛋白(anti-humanthymocyteglobulin,ATG),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diseases,GVHD),泼尼松用量≥1mg/kg与CMV感染发生率增加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HLA不全相合(HR=2.765,P=0.000),预处理过程中使用ATG(HR=3.866,P=0.000),泼尼松用量≥1mg/kg(HR=4.767,P=0.000)使CMV感染的风险增加。结论:供/受者HLA不全相合,预处理过程中应用ATG,及治疗过程中泼尼松用量≥1mg/kg都会增加患者CMV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黄素光化学法对红细胞中HCMV灭活效果及其对红细胞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10份含有滴度为7.65㏒TCID50/mlHCMV的红细胞中加入终浓度为150µmol/L的核黄素,接受λ=400-500nm,光照强度为40,000Lux处理20min,测定处理病毒滴度及35天储存期各时间段质量指标的影响2,3-DPG、ATP酶、上清液K+浓度、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结果经上述方法处理后红细胞病毒滴度下降大于7.21㏒TCID50/ml;处理后保存35天内红细胞主要质量指标未发生不良变化。结论核黄素光化学法能有效灭活红细胞中HCMV,对红细胞体外质量指标无明显不良影响。

  • 标签:
  • 简介:本文就巨细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发病机制、细胞病变效应和包涵体侵入细胞过程进行了介绍.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质体的形成,多发性骨髓细胞内包涵体类型,精液中生精细胞内检出的6种包涵体类型和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由病毒感染对精子运动的影响和生精细胞凋亡与男性不育,进行报道.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细胞病变效应 包涵体 多发性骨髓瘤 精子 生精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疸患儿与其母亲人巨细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26名黄疸婴儿分为新生儿组和1~6月龄组,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婴儿尿液及其母亲乳汁中的人巨细病毒DNA(HCMV-DNA)。结果新生儿组母乳HCMV-DNA阳性率达61.84%,尿液阳性率达24.34%;1~6月龄组母乳HCMV-DNA阳性率达64.94%,尿液阳性率达41.38%。结论乳汁是婴儿HCMV感染的高风险因素,1~6月龄组婴儿HCMV感染与母亲乳汁的关系较新生儿组大。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 FQ-PCR 黄疸 母婴
  • 简介:人类巨细病毒(HCMV)在成年人群中感染很普遍,且随年龄增长,感染率明显增高。但多数呈不显性感染或潜伏感染,损伤机体的免疫功能。HCMV的先天性感染或围产期感染常常危害胎儿和新生儿,因此早期准确诊断HCMV感染对指导防治,促进优生优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CMV,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人类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 诊断 年龄增长 潜伏感染
  • 简介:巨细病毒(CMV)是引起婴幼儿肝功能损害常见的病原体,易致婴幼儿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出现肝功能衰竭。2005年8月-2007年12月本科治疗100例婴幼儿巨细病毒性肝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婴幼儿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巨细病毒感染与颅内损伤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64例巨细病毒感染新生儿临床资料。患儿分为CMV-IgM阳性组(IgM阳性组)、CMV-DNA阳性组(DNA阳性组)和CMV-IgM、CMV-DNA双阳性组(双阳性组),比较3组颅内损伤差异。结果:IgM阳性组与双阳性组颅内损伤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高于DNA阳性组(P〈0.01)。3组颅内出血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著升高,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巨细病毒活动性感染更易造成新生儿颅内损伤。巨细病毒活动性感染与潜伏性感染对颅内出血的影响无显著差别。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活动性感染 颅内损伤 颅内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巨细病毒(CM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围产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2例围产感染CMV的患儿和80例围产感染HBV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于我院分娩的90例健康儿为对照组。采集患儿及其母亲血液标本,检测CMV感染组患儿和母亲的CMV-IgM和CMV-IgG指标值,检测HBV感染组患儿和母亲的HBV标志物和母亲HBVDNA,对照组健康儿和母亲做上述对应检查。结果CMV感染组患儿母亲的CMV-IgM、CMV-IgG阳性率依次为44.44%、83.33%,均高于对照组母亲的12.22%、23.33%(P<0.05)。54例母乳CMV-DNA阳性配对的患儿尿CMV-DNA阳性的配对率为81.48%(42/54),18例母乳CMV-DNA阴性配对的患儿尿CMV-DNA阳性的配对率为22.22%(4/18),二者比较,P<0.05。同时,80例HBV感染组患儿母亲HBeAg、HBVDNA阳性率依次为80%、75%,均高于对照组母亲的17.78%、13.33%(P<0.05)。结论母体感染CMV、HBV是造成围产感染的重要因素,加强孕前和围产期检查对防治围产感染的意义重大。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围产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巨细病毒(CMV)IgG抗体阳性的新生儿肝脏功能状况。方法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CMV抗体。同时用速率法.终点法检测肝脏功能指标。结果160例CMVIgG阳性患儿IgM同时阳性的占38%胆汁酸(TBA)异常占98%,Y-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异常占82.5%,天冬氨酸基转移酶(AST)异常占41.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占18%,总胆红素(TBILI)全部异常。结论感染CMV是引起新生儿肝炎的重要因素、加强抗感染,做好孕期保健和围产工作是降低新生儿感染的关健。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IGG抗体 新生儿 CMV 免疫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重庆地区婴儿巨细病毒性肝炎(CMV肝炎)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婴儿CMV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1月~2010年4月住院确诊为CMV肝炎的186例婴儿的临床资料,从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9天~3月157例(84.4%),4~6月22例(11.8%),7~10月7例(3.8%)。60例(32.3%)来自农村,81例(43.5%)来自郊区,45例(24.2%)来自市区。2.148/186例(79.6%)以黄疸为首发症状就诊,临床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合并胆道闭锁44/186例(23.7%),肺炎91/186例(48.9%),先天性心脏病26/186例(14.0%),腹股沟疝11/186例(5.9%)。结论1.CMV肝炎主要发生于1~3月的小婴儿。农村和郊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市区。2.婴儿CMV肝炎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以黄疸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还包括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常合并其它系统损害或先天性畸形。

  • 标签: 婴儿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临床
  • 简介:摘要本文描述了妊娠期不同类型巨细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宫内感染发生率,如何鉴别活动性感染的类型以及如何诊断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策略。明确指出妊娠期CMV活动性感染时,需结合胎儿是否感染和胎儿影像学检查结果为患者提供咨询,不能仅因为孕妇CMV IgM和IgG阳性而终止妊娠,还应鼓励母乳喂养。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活动性感染 宫内感染 诊断 处理 咨询
  • 简介:目的: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测定巨细病毒特异性IgG抗体亲和指数(CytomegalovirusSpecificIgGantibodyavidityindex,CMV-IgGAI)的方法,作为有效的诊断工具用于区分CMV原发与非原发的感染。方法:以35mmol/L浓度的二乙胺(Diethylamine,DEA)作为温和的蛋白变性剂,采用洗脱法以标准间接ELISA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比较了不同的实验条件,共检测了96份标本,其中6l例为CMV既往感染标本(CMV-IgM阴性,CMV-IgG阳性),35例为CMV近期原发或近期复发感染(CMV-IgM阳性,CMV—IgG阳性)。当以CMV-IgGAI<40%作为近期原发感染,以AI>50%作为既往感染,以40%50%,平均AI为69.91%。而35例近期原发或复发感染标本中有7例(7/35,20%)<40%,为近期原发感染,平均AI=26.8%,1例为可疑原发感染,其余27例(27,35,77.1%)为复发感染,AI>50%,平均AI=75.59%。结论:用35mmol/LDEA洗脱1次10分钟的简易快速的方法适用于CMV-IgGAI的测定。联合检测CMV-IgM和CMV-IgGAI可能是目前区分近期原发与非原发感染的最好的血清学方法之一。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IGG抗体 亲和指数 测定 实验室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慢性肝病重叠巨细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肝病重叠巨细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用(±s)表示,确定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慢性肝病重叠巨细病毒感染临床特点相类似,治疗原则主要是原发病的治疗+支持对症治疗+重叠巨细感染的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酌情使用皮质激素、清热解毒及利胆退黄中药等);巨细病毒感染占同期住院发生率为4.125%;巨细病毒感染导致肝功能损伤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较轻,生物化学指标治疗前后相比,总胆红素治疗前(262.93±178.944)μmol/L与治疗后1周(245.08±179.332)μ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治疗后3周(156.58±147.461)μmol/L及4周(103.39±102.218)μmol/L比较下降显著(P < 0.05,P < 0.01);丙氨酸转氨酶(ALT)治疗前(782.34±828.801)U/L与治疗1周(293.57±467.438)U/L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γ-谷氨酰转移酶(GGT)治疗后(202.52±155.174)U/L较治疗前(280.69±205.619)U/L下降不明显,总胆汁酸治疗后(198.04±155.174)μmol/L较治疗前(62.93±178.944)μmol/L升高,生物化学指标呈典型胆汁淤积特征,下降缓慢,有待追踪观察;与晚期组比较,炎症组总胆红素(50.36±26.282)μmol/L较晚期组(182.45±214.169)μmol/L下降(P < 0.05),炎症组胆汁酸(54.82±56.123)μmol/L较晚期组(122.18±106.780)μmol/L复常率上升(P < 0.05);炎症期预后明显优于晚期组。结论慢性肝病重叠巨细病毒感染炎症期治疗预后良好,晚期治疗效果差,预后凶险。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慢性肝病 重叠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尺骨近端骨肿瘤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1例行定制型肘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尺骨鹰嘴骨巨细病例并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计算机检索1990~2014年,Pubmed、Cochrane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的文献,手工检索已发表的骨科论文及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研究并讨论。结果本例患者随访5个月,术后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50分升至术后5个月80分,肘关节屈伸范围从60°(30~90)°改善至120°(0~120)°。6篇文献详细报道了尺骨近端肿瘤的手术方式、疗效及并发症,其中4篇报道7例尺骨近端骨巨细病例。结论尺骨近端骨巨细患者行定制型肘关节假体置换治疗,术后随访效果满意;对尺骨近端恶性肿瘤、复发肿瘤及浸润范围过大肿瘤,定制型肘关节假体置换术近期效果满意。

  • 标签: 肘关节假体 骨巨细胞瘤 尺骨鹰嘴 定制型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结节性硬化症(TSC)合并室管膜下结节(SEN)或室管膜下巨细星形细胞(SEGA)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采用病例系列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2010年4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TSC合并SEN或SEGA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的影像学均表现为孟氏孔附近的占位性病变特征。12例患儿中,6例考虑为SEN,未行治疗或行药物治疗;6例患儿考虑为SEGA,除1例放弃治疗外,另5例均予肿瘤切除,其中4例采用经额叶皮质造瘘入路,1例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6例患儿应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西罗莫司治疗。通过临床随访和影像学随访评估患儿的预后。结果5例行手术治疗的患儿均达到肿瘤全切除,病理学结果提示均为SEGA(世界卫生组织分级为Ⅰ级)。1例患儿术后发生脑积水,予脑室-腹腔分流术。12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0.5~9.0年。5例患儿术后均无神经功能障碍,至末次随访无复发。6例SEN患儿行影像学复查提示SEN未见增大。6例应用西罗莫司的患儿癫痫发作次数均减少了50%以上。结论儿童TSC合并SEN或SEGA临床鲜见,针对个体情况制定诊疗计划,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但患儿的远期预后情况仍需随访。

  • 标签: 结节性硬化症 儿童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下结节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人巨细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umanembryoniclungfibroblast,HELF)后对其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HCMV感染的发病机制。方法用HCMV感染同步化的HELF作为感染组,同时设模拟感染组为对照组。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两组细胞形态学变化至感染后7d。于感染后12h、24h、48h、72h和96h收获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两组细胞核内HCMVIE172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模拟感染组未见细胞形态学改变,亦未出现HCMVIE172蛋白阳性产物。感染组感染后72h时即可见局部细胞变圆,膨胀,胞体及胞核巨大化,7d时可见所有细胞均发生病变;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其各时间点的细胞均在核内出现呈棕黄色颗粒的HCMVIE172蛋白。模拟感染组在感染后12h时有65.7%的细胞处于G1期,24h时有43.8%的细胞处于G1期;感染组在感染后12h时有70.4%的细胞处于G1期,24h时有69.9%的细胞处于G1期;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HCMV感染HELF后在细胞核内进行复制、增殖,其影响了HELF周期,使大部分细胞停滞在G期。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 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IE172蛋白 细胞周期
  • 简介:摘要比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肺炎与其他肺炎在临床特点、预后转归的差异。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一院临床医学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后118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的患者资料,将患者分为CMV肺炎组以及非CMV肺炎组,其中CMV肺炎组34例,非CMV肺炎组84例。与非CMV肺炎相比,CMV肺炎移植后中位发病时间早(1.8个月比6.0个月,P=0.015),气急症状比例高(41.2%比19.0%,P=0.012),低氧血症发生率高(38.2%比13.1%,P=0.006),影像学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比例更高(82.4%比23.8%,P<0.01)。实验室检查方面,CMV肺炎组CMV血症的阳性率和外周血CMV DNA的拷贝数均明显高于非CMV肺炎组,CMV肺炎组的混合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MV肺炎组(41.2%比16.7%,P=0.013)。总体中位随访时间 12.8(0.4~46.5)个月,CMV肺炎组1年肺炎归因病死率明显高于非CMV肺炎组(26.5%比10.7%,P=0.004),而1年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非CMV肺炎组(61.8%比85.7%,P=0.001)。减低剂量预处理(RIC)(P=0.036)及接受高流量通气(P=0.033)以及外周血CMV DNA阴性(P=0.009)对CMV肺炎患者预后有不利影响。与非CMV肺炎相比,CMV肺炎具有更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但由于混合感染发生率高,需要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加以鉴别。CMV肺炎预后更差,RIC、接受高流量通气以及外周血CMV DNA阴性是allo-HSCT后CMV肺炎预后不利因素。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病毒(HPV)-DNA、巨细病毒(CMV)-DNA病毒含量与子宫内膜癌(EC)危险因素关系及预测模型。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EC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根据1∶1匹配病例对照原则选取同期子宫内膜增生(EH)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HPV-DNA、CMV-DNA阳性率及病毒含量,经由单因素分析将P<0.05的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C危险因素,评价HPV-DNA、CMV-DNA与EC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采用似然比卡方、拟合优度检验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对EC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年龄≥ 55岁、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有激素替代治疗史均高于对照组[72.41%(42/58)比39.66%(23/58)、70.69%(41/58)比43.10%(25/58)、36.21%(21/58)比10.34%(6/58)、31.03%(18/58)比8.62%(5/58)、29.31%(17/58)比5.17%(3/58)、27.93%(17/58)比8.6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V阳性率、CMV阳性率、HPV-DNA、CMV-DNA病毒含量高于对照组[62.07%(36/58)比29.31%(17/58)、81.03%(47/58)比41.38%(24/58)、(471.16 ± 33.58)copies/ml比(240.08 ± 17.41)copies/ml、(256.19 ± 24.77)copies/ml比(132.27 ± 13.20)copies/ml](P<0.05);年龄≥ 55岁、BMI ≥ 24 kg/m2、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恶性肿瘤家族史、激素替代治疗史、HPV阳性、CMV阳性是E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HPV-DNA病毒含量与EC患者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糖尿病史呈正相关(P<0.05),CMV-DNA病毒含量与年龄、恶性肿瘤家族史、高血压史呈正相关(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值和真实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30(95% CI 0.885~0.976),当个体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概率>0.528时,预测灵敏度为84.48%,特异度为89.66%。结论EC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而HPV-DNA、CMV-DNA病毒含量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基于EC病理特征及HPV-DNA、CMV-DNA病毒含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整体预测价值较高,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 巨细胞病毒 危险因素 子宫内膜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