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照顾体系逻辑的规范目的之考虑,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规制对象应定位为,行为人故意或过失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对监管部门的责令采取改正措施故意地保持拒不改正的态度,但对其引发的严重情节仅仅存在过失的情形。本罪的首要属性应是过失的结果犯,而非故意的结果犯。对故意地去造成严重情节的行为,原则上应当肯定其具备相关犯罪的保证人地位,进而通常认定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既遂或未遂)与相关犯罪(例如诈骗罪)的法规竞合。故意地造成了严重情节的行为,只有在极其例外的情形下,才可能认定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 标签: 规范目的 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结果犯
  • 简介:1996年3月17日修正的刑诉法150,其立法本意是确保法官保持中立、超然和无偏的态度。但八年来的司法实践证明,这项立法不但未能达到目的,而且已经造成巨大的资源良费。笔者认为:必须对该法条进行再修改,才能解决司法实践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中国 司法实践 修改方案 案件资源
  • 简介:新刑法133第二款的逃逸是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的情况,行为人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应理解为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 标签: 刑法逃逸 新刑法 试论新
  • 简介:要约邀请是合同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它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对判断合同是否成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要约邀请具有意思表示的法律属性,要约邀请在某些情况下对邀请人具有法律拘束力,对欺诈的要约邀请人可以追究其侵权责任。

  • 标签: 要约邀请 意思表示 拘束力 缔约过失责任 侵权责任
  • 简介: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九》,其中37对《刑法》309“扰乱法庭秩序罪”问题的修改,引发了人们对如何保障律师辩护权的思考。律师执业权益的保障需以平等的控辩关系、辩护制度的发展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立为前提。《刑法修正案九》37尚需完善,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刑事审判监督及保障律师执业权益中应发挥更大作用。

  • 标签: 修正案九 辩护制度 审判监督
  • 简介:近年来,我们在审理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案件中,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对退役军人在服役期间犯罪的主体界定;在军人与非军人共同盗窃、抢夺部队武器装备、军用物资案件中,对非军人犯罪的罪名认定;对军人抢劫或者利用职务之便侵吞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的罪名确定;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罪的数额起点和情节把握;同时实施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数个行为,是定一个罪还是数罪;刑法4382款是定罪条款还是处罚条款;与盗窃、抢夺武器装备密切相关的行为如何定罪.在"罪刑法定原则”条件下,正确运用法律手段同犯罪分子作斗争,是司法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本文根据立法精神和司法实践,谈谈我们对(以下简称刑法)438的理解和对上述问题的处理意见,抛砖引玉,以繁荣军事刑法的研究.……

  • 标签: 刑法问题 适用刑法 问题初探
  • 简介:《民法总则》126作为"民事权利"一章的兜底性条款规定"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事权利和利益"受本条保护,大部分学者认为这里的"权利和利益"都必须由"法律规定"才能获得保护。但是从权利概念的本质上来看,我国通说法力说认为权利乃是法律赋予强制力的利益,也就是说强调利益必须由法律做出规定的解释模式会产生对126中的利益在实质上是一种"权利"的困境,从而使126的兜底性范围大大限缩。所以,正确的解释模式应当将"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事权利"和"利益"并列理解,在回归权利的法力说本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益的补充性作用。

  • 标签: 权利 利益 法律规定 法力说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46规定了"严重污染环境罪",删去了《刑法》338的"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但是,如果舍弃传统的经济价值核算方式,而生态价值核算尚不具有司法上的可操作性,则"严重污染环境"难以明确,该修正条文将适得其反。保持现有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的后果要件,增加对生态损害后果的考量,或具有权宜性,但更符合法制发展的渐进性精神。

  • 标签: 严重污染环境罪 构成 后果 生态损害
  • 简介:摘要:在实质审查中,申请人通常会根据审查意见对专利申请文件进行修改,判断修改是否超范围是实质审查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审查工作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本文针对专利法331款的内容进行深入解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于判断中的难点进行分析说明,旨在提升法条适用的能力,保障审查质量和效率。

  • 标签: 发明专利 修改超范围 实质审查
  • 简介:摘要: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国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在实践中,以侵犯知识产权为业,反复实施侵权行为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在个案中填平性质的补偿,根本不足以有效制止侵权行为,尤其是制止未来可能发生的反复实施的侵权行为,故长期以来理论界都在构建著作权法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及其他救济措施,2020年《著作权法》修订就这一制度进行规定。本文拟就《著作权法》54规定的救济措施作以简要分析,探讨其需完善之处和实务中难点,以期在后续得到完善,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得以适用,优化作品保护环境,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   

  • 标签: 惩罚性赔偿 不当得利 恶意侵权
  • 简介:我国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公诉审查制度都被虚置化。根据新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法)172的规定,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时必须向法院移送所有的“案卷材料与证据”,从而重回79旧刑事诉讼法卷证并送主义的旧路。同时,该法181规定,只要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法院就得照单全收,开庭审判,庭前预断似乎成为必然。我国庭前预断问题的根源,在于独立的公诉审查程序的缺失,对公诉权的运作缺乏有效制约。公诉审查制度采用卷证并送主义是当今世界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以此为基础,立足本土国情,科学地构建我国刑事公诉审查程序,才能真正地解决庭前预断之顽疾。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卷证并送主义 公诉权 庭前预断 公诉审查
  • 简介:《合同法》97后段中“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规定内容模糊。可比照功能类同的《合同法》58中“折价补偿”的规定对其进行体系解释。折价补偿的具体数额原则上应为合同约定的价额,例外时为客观价值。得利丧失抗辩在双务合同中的限制不宜采差额说或因果关系说。比较对待给付返还说与财产上决定说,后者既可彰显返还中意思自治、后果自担的真义,又可逻辑一致地解决实践问题,涤除不必要的例外,在理论贯通性和价值判断妥适性上均较对待给付返还说略高一筹,是更佳的解释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则,可作为解释97后段中“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合理依据。

  • 标签: 双务合同 解除 不当得利 差额说 对待给付返还说 财产上决定说
  • 简介:《欧洲共同体条约》811款是欧共体竞争法关于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核心实体法规范。由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形式上的法律关系与实质上的经济关系存在不一致性,因此,811款能否适用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行为就成为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以欧共体竞争法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对该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探讨。

  • 标签: 《欧洲共同体条约》第81条第1款母公司与子公司 单一经济体
  • 简介:教唆未遂涉及到教唆犯和未遂犯两个刑法理论上有争议的问题。我国刑法学界一般认为刑法291款所规定的教唆犯存在未遂形态,而对2款所规定的教唆犯属于何种犯罪形态则存有争议。本文拟就教唆未遂的犯罪形态略陈管见,探讨“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含义,指出刑法292款所存在的缺陷并对该款提出完善建议。

  • 标签: 教唆犯 共同犯罪 教唆未遂
  • 简介:我国28及其解释38的规定不尽合理.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和物的担保人的责任范围应按照其与债权人的约定来确定;没有约定责任范围或者约定不明的,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确定.

  • 标签: 《担保法》 中国 债权 物的保证 担保 责任承担
  • 简介:《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18对合同案件管辖作出的规定,是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性的程序规范。当前的司法实务在18的解释适用上存在不同理解,不少案件对于同等的情形作出有关管辖的处理却各不相同。为了应对改进这种状况,本文使用"诉请义务说"和"特征义务说"这两个概念以梳理问题、厘清论点,在此基础上对18的内容进行解释论的分析,试图提供一个简明清晰而又逻辑自洽的适用方案。

  • 标签: 合同履行地 程序动态中的管辖确定 诉请义务说 特征义务说
  • 简介:《民法总则》1531款继往开来,引入目的保留条款,契合了扩大自治、放松管制的民事立法潮流。在判定违法合同的效力路径上,应认为1531款摒弃了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与管理性强制性规定的区分为代表的规范分析进路,而是采用了以规范目的为指引,综合各项利益关系认定合同效力的个案衡量进路。在具体操作上,法官应以比例原则为指引,审慎认定违法合同的效力,在此,对强制性规定以及违法行为的类型化整理仍可作为辅助手段,增强裁判的稳定性。在违法合同的效力判断中,须注意强制性规范的禁止对象,准确认定是负担行为还是处分行为无效。1531款的但书规定在合同绝对无效与有效之间预留了一个弹性空间,在个案中,法官须根据规范目的,以必要性原则为指引,可以将违法合同灵活认定为相对无效、部分无效、非当然无效、向后的无效、不确定的无效等无效类型。

  • 标签: 违法合同 强制性规定 效力评价 规范目的 无效类型
  • 简介:对《著作权法》467项的分析及修改建议周林在文化领域①,制售假冒产品的行为,一般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将他人的艺术精品,或“卖座”、“畅销”产品。加以仿制或盗印;一类是把自己“炮制”的东西,或把抄袭挪用东拼西凑他人的作品,假冒某知名作者署名,把...

  • 标签: 《著作权法》 美术作品 作者与作品 精神权利 艺术家 《反不正当竞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