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MRI技术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2组,对照组行MSCT扫描,研究组行肺动脉MRI检查。基于临床病理结果这一金标准,计算并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为100%(20/20),高于对照组80%(16/20)的诊断准确率,并且研究组的双侧多发、单发、左侧或右侧多发等栓塞发生位置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上肺动脉MRI技术具有比MSCT更高的诊断准确率与临床价值。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肺动脉MRI技术 急性肺动脉栓塞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肺动脉栓塞(PE)患者采用低剂量低对比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CTPA)实施诊断的价值。方法:本院于2019.01~2020.05纳入68例疑似PE患者开展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出34例予以常规剂量开展CTPA(A组),另外34例则选择低剂量低对比剂实施CTPA(B组),对比两组诊断情况。结果: 两组CT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以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不存在差异,但B组辐射剂量评分高于A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显著低于A组26.47%(P<0.05)。结论:低剂量低对比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术前全肺灌注缺损百分比(PPDs%)与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阜外医院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并于术前术后均行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的37例CTEPH患者[男21例、女16例,年龄(50±12)岁]。将术后肺动脉平均压(mPAP)高于3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归入残余肺动脉高压组,余归入无残余肺动脉高压组。计算PPDs%用以代表全肺血流灌注缺损程度,探讨术前术后肺动脉压力阻力及肺血流灌注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残余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因素。另采用配对t检验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明显降低mPAP[(50.22±11.72)与(26.41±10.61) mmHg;t=12.599, P<0.001]、肺血管阻力[(10.06±5.48)与(2.89±1.58) Wood单位;t=8.086, P<0.001],减少灌注缺损肺段数[(13.79±2.11)与(5.52±2.82)个;t=11.593, P<0.001]。残余肺动脉高压组患者(11例)术前PPDs%明显高于无残余肺动脉高压组[26例;(57.48±5.88)%与(47.77±11.09)%;t=-3.458, P=0.00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前PPDs%是影响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因素[比值比(OR)=1.106,95% CI:1.006~1.216,P=0.036]。结论核素肺V/Q显像可反映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疗效,术前全肺血流灌注缺损程度是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影响因素。

  • 标签: 肺动脉 血栓形成 动脉内膜切除术 高血压,肺性 通气/灌注显像 99m锝聚集白蛋白 99m锝高锝酸钠
  • 简介:摘要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开展相对较晚,但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临床对于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出现重度肺动脉瓣反流的不断重视,PPVI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近十几年来,欧美国家已在临床成熟应用PPVI,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而言其具有微创、可重复性、术后疗效好等优点。现对PPVI在肺动脉瓣反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叙述。

  • 标签: 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 右心室流出道 肺动脉瓣反流 超声心动图
  • 简介: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特点是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右心功能衰竭和死亡。PAH的定义是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25mmHg(1mmHg=0.133kPa)或运动时肺动脉平均压≥30mmHg,肺毛细血管楔压≤15mmHg且肺血管阻力≥3Wood单位[1Wood单位=8kPa/(L·s)]。如果不治疗,PAH的预后很差。美国注册登记研究显示未治疗的PAH患者确诊后平均生存2.8年。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新药研究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可溶性鸟苷环化酶激动剂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拮抗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肺动脉栓塞症(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死率及误诊率都很高。在美国,该病的病死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我国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本文就我科1996年7月至2003年6月住院病人中诊断为PE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肺动脉栓塞症 认知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肺栓塞是临床常见的高病死率疾病,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健康问题。肺栓塞栓子来源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不同栓子类型的肺栓塞其发病机制不尽相同,尤其是非血栓性肺栓塞较血栓性肺栓塞少见,在临床工作中容易漏诊、误诊,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除机械性阻塞外,可能还与栓子性质有关,这为临床医师及时明确诊断带来困难。本文现就肺栓塞各栓子来源及病理生理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对肺栓塞的早期预防及肺栓塞病因分析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肺栓塞 血栓性肺栓塞 非血栓性肺栓塞 栓子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肺动脉狭窄的X线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并依据图像表现进行诊断。结论肺动脉瓣狭窄的基本X线征象是肺血减少,左、右肺门不对称,左>右,肺动脉段呈直立性凸出,右心增大。

  • 标签: 肺动脉狭窄 X线 诊断
  • 简介:例1:男性,64岁。因胸闷、胸痛2年余,以冠心病入院。入院3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端重度狭窄,左前降支支架置入。术后常规右股动脉穿刺部位加压包扎24h,沙袋加压6时,次日解除包扎时发现局部有一硬结。术后20d患者感右下肢压痛并浮肿,下床时突感胸闷、气短大汗。胸部CT示:左肺下动脉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介入治疗术 冠状动脉造影 左前降支 加压包扎 重度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临床特征及基层医院PE的诊治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E患者的一般情况、内科治疗及转归。结果治愈3例,好转7例,无变化1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66.7%。结论提高基层医院医生对PE的诊断意识及诊断水平,仔细、全面地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充分利用有限的检查手段,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是挽救PE患者的重要保证。

  • 标签: 肺栓塞 临床特征 内科治疗
  • 简介:男性,25岁,汉族,武警某部队战士。因活动后胸闷1周,伴晕厥1次入院。入院前1周在下楼时突觉胸闷,随之出现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约2min后自行清醒。血D-二聚体3.2mg/L(正常〈0.3mg/L)。胸片:双肺纹理增多。心电图:不完全型右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V1-V3导联T波倒置。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晕厥 右束支传导阻滞 导联ST段压低 V1-V3导联 血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动脉高压患者21例。对其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中显效9例,占42.86%,有效11例,占52.38%,无效患者1例,占4.76%,总体有效率为95.24%。结论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患者的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改善,疗效显著,治疗方法可值得推广。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治疗 预后
  • 简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PAH)是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尽管近30余年来对这类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对PAH的发病机制、疾病的分类、筛查和诊断技术以及特异性治疗药物的研究取得迅速进展,但是,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阐述如下。关于发病机制PAH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新的研究正在逐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发病机制 筛查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接上期)  2.抗凝剂研究表明IPAH患者口服抗凝剂可以改善存活率.目前推荐应用华法林,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在1.5~2.5之间.抗凝剂应用于其他原因的肺动脉高压是有争议的,缺乏证据支持.……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诊断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