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研究人血清白蛋白的单色氨酸分子(Trp-214)或其配合基的荧光响应可以了解人血清白蛋白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但定性的光谱信息很难得到明确的解释。本实验中,利用血卟啉单甲醚的环境敏感性和Trp-214基团的荧光响应机制,研究了血卟啉单甲醚和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在单一动力参数下,人血清白蛋白中血卟啉单甲醚的吸光度值与其浓度有线性关系。浓度比为1:1时,在血卟啉单甲醚的I号结合与人血清白蛋白有特异性键连。I号结合的微环境类似于在DMSO中。Trp-214的荧光萃灭与血卟啉单甲醚的I号结合的吸光度成线性关系说明Trp-214残基的荧光萃灭不是因为能量转移而是因为电子传递。另外相对于竹红菌素B看来,更容易观察到血卟啉单甲醚或2氨基牛磺酸替代的竹红菌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反应,这归因于生理环境中的静电吸引力。

  • 标签: 人血浆白蛋白 光增敏剂 特异性键连 维度拟合 静电驱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国肾移植受者的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 DSA)产生规律及分析产生针对特定位的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Q DSA)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接受肾移植的47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n DSA阳性受者36例,通过横断面研究观察受者产生的dn DSA的针对性点数量及其MFI值,对比分析各位dn DSA的受者数量及强阳性受者比例之间的差异,初步观察dn DSA的产生规律,并将dn DQ DSA阳性受者与dn DQ DSA阴性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应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寻导致dn DQ DSA产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排除术前PRA阳性、移植失败、失访受者后共纳入肾移植受者470例,产生dn DSA者36例,发生率36/470(7.36%),各dn D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DQ最多为19例(52.8%),且强阳性比例最高(P<0.001)。将全部dn DQ DSA阳性受者作为观察组(19例),随机选取dn DQ DSA阴性受者作为对照组(38例),对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性别、诱导方案、输血史、移植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Q点错配数是产生dn DQ DSA的相关因素(P=0.003)。结论dn DQ DSA是中国肾移植受者群dn DSA主要组成部分,DQ应作为影响参数纳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肾脏匹配算法,以降低dn DQ DSA发生率,改善预后。

  • 标签: 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 供者特异性抗体
  • 简介:摘要:表面活性蛋白B (SP-B)是生命所必需的,在宿主防御和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影响脂质堆积和稳定脂层来实现的。人SP-B (hSP-B)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rs1130866)改变了n链糖基化,从而可能影响SP-B的功能。事实上,基因多态性对SP-B水平,肺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恶化程度,频率的影响还处于研究阶段。本文主要以SFTPB基因多态性对糖基化和呼吸生理功能的影响为出发点,对其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表面活性蛋白B 基因多态性 N-糖基化 人SP-B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鼻饲管管法在鼻饲管难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鼻饲管难患者38例,分别用常规法和改良法进行鼻饲管管,比较两种方法的管成功率。结果改良法的一次管成功率(76.3%)显著高于常规法(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鼻饲管管法在鼻饲管难患者中有较好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鼻饲管置入 改良法 鼻饲管难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隆乳术后假体移位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诊治并会诊治疗的隆乳术后假体移位女性患者74例(95个乳房),年龄19~50岁,平均31.2岁。根据假体移位发生时间采用不同方法处理。结果发生于7 d内假体移位21个乳房,其中17个乳房经过处理随访6个月后形态良好,双侧对称,无异常不适发生,患者满意;4个乳房假体手法复位无效改用手术复位。发生于7 d至1个月假体移位25个乳房,经处理后半年随访无再发生移位,双侧对称,患者满意。>3个月假体移位49个乳房,经过处理半年随访无再发移位等不适,双侧对称,患者满意;其中7例更换新假体,2个乳房出现过矫正,再次手术复位修复。结论隆乳术后时间不同发生假体移位的原因与处理方法不同,个性化治疗可解决移位问题。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隆乳 假体 移位 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早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孕囊检出部位与妊娠预后关系。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把子宫体内膜分为上、中、下三个部位。观察366例早孕妇女的孕囊着床情况,以后随访妊娠预后。结果366例早孕中孕囊着床于上部302例(82.5%),随访22例早期流产;着床于中部47例(12.8%),随访17例早期流产;着床于下部17例(4.6%),随访8例早期流产、3例低胎盘、4例前置胎盘。结论孕囊约82%着床于子宫体内膜上部,着床于子宫体中、下部的孕囊导致早期流产、胎盘位置异常比例高于子宫体上部着床。

  • 标签: 孕囊 前置胎盘 子宫 妊娠囊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良性位置性眩晕误诊特征及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在我院或院外接受诊断且出现误诊的12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结果120例患者中,误诊情况后循环供血不足63例,颈椎病23例,原发性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8例,前庭神经炎6例,其他10例;确诊情况后半规管BPPV68例,前半规管BPPV26例,外半规管BPPV14例,混合型12例。结论良性位置性眩晕误诊与临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之间有直接关系,对于此类患者要常规行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检查,医生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减少误诊出现。

  • 标签: 良性位置性眩晕 误诊 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托槽粘着位置对于正畸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最初粘着固定矫正器的过程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保证将每一个托槽都粘着到牙冠的正确位置上,对于不良位置的托槽需要及时重新粘着到正确的位置以利于正畸治疗。本研究对于100例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并采用标准方丝弓治疗病例的不良位置托槽重新粘着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牙出现托槽位置不良而需要重新进行托槽粘着的比例不同,上颌第二双尖牙和尖牙需要重新进行托槽粘着的发生率最高,应该在开始粘着托槽时倍加注意。下切牙的托槽粘着位置最好。本文还就托槽粘着位置不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方丝弓 托槽 粘着位置
  • 简介:本项研究以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戴用调位垫的临床疗效及对关节造影的动态观察,【摘要】 目的 研究临床以弹响消失作为调位垫治疗的可行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evaluatethatitwaspracticabletousethejawpositionofeliminatingTMJclicksasthetherapeuticpositionofrepositioningsplintandtoprobeintothetherapeuticmechanismofrepositioningsplint.Methods 25patientswithreduciblediscdisplacementweretreatedwithrepositioningsplint.ThetherapeuticjawpositionwasthepositionwithoutTMJclicking

  • 标签: 临床弹 响消失 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持续性枕后、枕横产妇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持续性枕后、枕横位在骨盆无异常、胎儿不大时,可以试产。

  • 标签: 持续性枕后位 枕横位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手法旋转枕横和枕后对产程的影响。方法手法旋转使枕横和枕后转为枕前。结果降低了头难产率,成功率高,本组成功率为95%。结论手法旋转胎方位操作简单,易掌握,且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方法有效。

  • 标签: 手法旋转头位难产 枕横位 枕后位
  • 简介:我院采用骨盆自己回转法,应用于800例臀胎儿的临床观察,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987年8月至1997年十月,我院产科门诊800例臀胎儿的孕妇,用骨盆自己回转法纠正臀进行临床观察。具体做法是:孕妇平躺在床上,腰下垫一至二个枕头高约20厘米,双下腿顺床沿自然下垂,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15分钟至20分钟,七天为一疗程。

  • 标签: 临床观察 骨盆狭窄 臀位胎儿 金牛区 胎儿死亡率 成都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肛肠手术中运用仰卧折刀与截石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4-2015年在我院接受肛肠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本组患者分为采取仰卧折刀治疗的观察组与选取截石治疗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体位摆放时间、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结果两组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体位摆放时间<3min的患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肠手术中采取仰卧折刀1治疗不仅能显著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而且能消除患者羞涩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仰卧折刀位截石位 肛肠手术
  • 简介:目的应用全腹三维重建CT测定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Half-Half技术治疗无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穿刺距离和穿刺水平角度范围,为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技术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临床参考数据;通过术前测定的数据研究椎间孔入路PELD(transforaminal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TD)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应用PETD治疗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全腹三维重建CT、腰椎三维重建CT和腰椎MRI),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5-73岁,平均(37.58±7.14)岁。术前通过全腹三维重建CT测定和明确以下影像学指标:椎间盘突出节段、穿刺入针距离棘突的体表水平距离(D1)、关节突腹侧缘水平连线与皮肤交点距离棘突中点距离(D2)、横断面上入针最大水平角度α、横断面上入针最小水平角度β(穿刺时既不受小关节突阻挡,也不损伤内脏)。应用术前测定的数值指导PETD临床实践,结合术中穿刺位置情况,来判定测定的数值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并计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率大小。结果术前全腹CT测量D1距离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8.4-10.9cm、9.6-12.7cm、11.1-14.3cm、12.4-15.7cm、13.6-15.9cm,随目标节段的下降,旁开距离逐渐增大,且受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P〈0.05)。D2距离同样受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P〈0.05),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12.2-15.9cm、12.7-16.3cm、13.4-17.6cm、14.9-18.4cm、15.1-18.5cm。入针最大水平角度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17°-29°、14°-25°、11°-22°、6°-18°、6°-13°,不同体重指数患者入针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入针最小水平角度在L(1-2)至L(3-4)水平分别为13°-16°、7°-13°、2°-5°,在下腰椎L(4-5)和L5-S1节段则分别为2°-4°�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影像学评估
  • 简介:静脉管用于抢救危重病人、长期输液或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具有许多优越性,临床上已广泛使用。但如果操作护理不当,将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正确掌握静脉管操作技术,防治并发症非常重要。近年来尤其对防治并发症的研究较多。现就静脉管护理综述如下。

  • 标签: 静脉置管 护理进展 防治并发症 操作技术 危重病人 长期输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长期大量输液病人提供良好的静脉通路。方法经病人贵要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到上腔静脉,输入高渗、刺激性药物。结果27例病人全部管成功,无药液外渗发生。结论PICC管可以更好地保护外周血管,减少痛苦。

  • 标签: PICC 神经内科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