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ERCP胰腺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ERCP诊断胰腺癌91例临床资料,按ERCP胰腺癌X线表现及六型分类进行描述;①主胰管狭窄型;②主胰管闭塞型;③圆锥形;④压迫形;⑤囊肿型;⑥充盈缺损型。结果本组同期ERCP成功率97.9%,胰腺癌诊断敏感性100%,准确性97.8%,比同组B超及CT高。结论ERCP应作为胰腺癌术前诊断主导方法

  • 标签: 胰腺癌 ERCP诊断 诊断价值 充盈缺损 胰管狭窄 术前诊断
  • 简介:背景:单气囊小肠镜(SBE)作为一种较新小肠检查手段,在可疑小肠疾病中临床价值需进一步探讨。目的:评价SBE在可疑小肠疾病诊疗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11年7月-2013年10月成都军区总医院接受SBE检查73例患者共81例次检查资料,分析SBE适应证以及可疑小肠疾病诊断治疗效果。结果:81例次SBE检查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3例次(40.7%),不全性肠梗阻29例次(35.8%),慢性腹痛腹泻19例次(23.5%)。SBE经口插镜深度平均为230cm,经肛平均为100cm。SBE阳性诊断率为67.9%,检出病变主要包括小肠溃疡、小肠炎症、小肠肿瘤小肠息肉等。镜治疗8例,其中止血治疗5例,息肉切除3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SBE是可疑小肠疾病有效诊疗手段,其主要适应证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不全性肠梗阻。

  • 标签: 单气囊小肠镜 小肠疾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1995~1997年间,我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测定了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6例“健康”成人血清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与HBsAg白蛋白受体(HBsAg·Re)。现结合本组检测情况,就此二项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一探讨。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系按照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

  • 标签: 重度慢性乙型肝炎 白蛋白 HBSAG 血清HBCAG 患者血清 肝炎患者
  • 简介:食管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可能与Barrett食管密切相关。由于进展期肿瘤预后较差,早期诊断、监测干预特殊肠化生上皮、异型增生早期癌变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色素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在诊断Barrett食管病变中作用。

  • 标签: BARRETT食管 色素内镜 窄带成像
  • 简介:胰腺癌起病隐匿,具有高度侵袭性,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因此亟需寻找胰腺癌早期诊断标记物,研发能有效治疗胰腺癌靶向药物。微RNA(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18~25nt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在胰腺癌中高表达,参与胰腺癌细胞增殖、分化、凋亡、侵袭转移,并与胰腺癌不良预后化疗抵抗有关。miRNA-21作为诊断治疗胰腺癌新靶点,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热点。本文就miRNA-21在胰腺癌发病诊治中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胰腺肿瘤 微RNAS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 简介:结直肠癌是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转移性结直肠癌预后较差,单纯化疗总生存期仅为1—1.5年。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作用靶点分子靶向治疗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并且成为近期研究热点。本文就转移性结直肠癌分子靶向治疗策略展开思考。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分子靶向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 简介:背景:肝纤维化病程迁延且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基因治疗将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热点.研究显示白细胞介素(IL)-10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可阻止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目的:克隆并鉴定Sprague-Dawley(SD)大鼠IL-10基因全长cDNA,为进一步构建大鼠IL-10腺病毒重组子肝纤维化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自行设计IL-10上下游引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SD大鼠脾脏单核细胞中扩增编码大鼠成熟IL-10肽链cDNA片断.扩增产物与连接载体pMD-18T连接后转化感受态菌DH5α,构建重组载体pMD-18T-IL-10.结果:SD大鼠脾脏单核细胞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出大小为540bp大鼠IL-10cDNA片断.所构建重组质粒经HindⅢ+KpnⅠ双酶切显示含有目的基因片段,测序结果证实扩增出DNA片断与大鼠IL-10基因序列相符,表明编码区无基因突变.结论:成功地克隆了大鼠IL-10基因全长cDNA,并构建了重组载体pMD-18T-IL-10.

  • 标签: IL-10 大鼠 肝纤维化 基因 克隆和鉴定 扩增
  • 简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临床综合征,组织学上表现为不同程度肝脏病变,从没有任何炎症单纯性脂肪肝至显著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严重炎症反应.该病患者常有体重过重肥胖、糖耐量异常2型糖尿病以及血脂代谢紊乱等易患因素.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临床表现 脂肪变性 炎症反应 B超诊断 CT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24h食管阻抗-pH监测中,熟练配合及护理检查成功重要性。方法通过637例患者行24h食管阻抗-pH监测,患者进行充分术前准备、熟练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637例患者通过充分术前准备、心理护理、熟练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均取得监测成功。结论充分术前准备、心理护理、熟练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直接关系到监测成功与诊断准确性。

  • 标签: 食管阻抗-pH监测 胃食管反流病 护理
  • 简介:背景:小肠疾病并非少见,尤其是糜烂性溃疡性疾病更为常见,内镜取材活检多为慢性炎症,不能得到明确诊断,这些小肠类疾病属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小肠不同节段微生态状况如何?细菌在小肠疾病发生中发挥什么样作用?这些均是不明确问题。目的:了解全小肠不同节段腔菌群膜菌群组成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微生态在小肠疾病中作用提供参考。方法13例非腹部外伤意外伤亡者小肠空肠上段、空肠中段、空回肠交界处、回肠中段、回肠下段10种细菌腔菌群膜菌群微生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肠杆菌乳酸杆菌几乎存在于所有标本各节段小肠,肠球菌消化链球菌主要存在于回肠中下段,少部分标本存在葡萄球菌、酵母菌梭菌,所有标本均未检出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13例标本腔菌群膜菌群分析显示,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在不同节段小肠肠腔黏膜分布数量不同,越靠近回肠末段,细菌数量越多;黏膜菌量多于肠腔。葡萄球菌、酵母菌、梭菌仅在少数标本某些节段有分布,无明显规律性。结论:上述细菌越靠近回肠末端菌量越多,在同一肠段中,膜菌群较腔菌群占优势。

  • 标签: 小肠 肠杆菌科 集落计数 微生物
  • 简介:本文总结了作者操作150例消化道出血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部分病例诊断经手术后证实。分析了消化道出血主要病因组成及出血特征。部分患者进行了X线与内镜对比,

  • 标签: 下消化道出血 纤维结肠镜检查 诊断 患者 X线 手术后
  • 简介:目的观察内镜切除治疗消化道黏膜肿物效果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近5年来我院就诊消化道黏膜肿物60例患者。采用超声内镜病变进行确诊后行内镜消化道黏膜切除术治疗,并其临床效果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60例患者中食管黏膜肿物18例(30%),胃黏膜肿物30例(50%),十二指肠黏膜肿物12例(20%)。所有患者都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60例患者内镜黏膜肿物切除术成功54例(90%),6例患者没有切除干净。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未发生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2例患者出现穿孔。结论对消化道黏膜肿物进行内镜切除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 标签: 内镜 黏膜肿物 黏膜切除 效果分析
  • 简介:1背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肝硬化重要原因。研究显示,有效抑制HBV复制可改善肝纤维化,延缓阻止代偿期肝硬化向失代偿期进展,减少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门静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发生,延长生存期。因此,有效抗病毒治疗改善疾病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HBV相关肝硬化整体治疗策略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代偿期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 临床诊断 HBV复制 管理
  • 简介:病人女,42岁,气功所致精神障碍4年,此次因乱语、思维分裂、行为怪异、不知羞耻再次人院。经氯氮、氟哌啶醇、氯硝西泮等药物治疗,20余天后病情好转,症状基本消失,能进行正常交流。一天下午突然找护士说:“快点把病房都赶出去”。问其原因,则说:“没法说”。继续追问,说:“急着干那种事”。怀疑病情反复,经肌注氯硝西泮2mg,10min后病人

  • 标签: 性欲亢进 症状表现 抗精神失常药 椎体外系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饭后口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organicphosphoruspoisoning,A0PP)适宜洗胃方法.方法42例饭后口服AOP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立即给予剖腹洗胃,对照组立即给予插管洗胃.结果观察组平均每人阿托品用量600mg,对照组平均每人阿托品用量893.6mg,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治愈率:观察组86.4%,对照组6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8.8%,对照组5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饭后口服AOPP患者剖腹洗有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

  • 标签: 饭后 口服 有机磷农药中毒 洗胃
  • 简介:目的探讨兰索拉唑治疗应激性溃疡效果及VCL(黏附连接相关蛋白纽蛋白)、FAK(黏着斑激酶)表达影响。方法将150例应激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I(各75例),研究组患者应用兰索拉唑进行治疗,对照组I应用安慰剂。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Ⅱ,观察应激性溃疡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三组研究对象VCL、FAK、EGF、IL-2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髙于对照组I41.33%(P<0.05)。研究组治疗后6h、12h、24h、72h胃液pH值均显著髙于对照组I(P<0.05)。研究组治疗后24h、72h胃液pH值与对照组II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VCL、FAK、EGF、IL-2值均显著髙于对照组I(P<0.05),且与对照组II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VCL、FAK在应激性溃疡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兰索拉唑能有效提髙VCL、FAK水平,治疗应激性溃疡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

  • 标签: 应激性溃疡 兰索拉唑 VCL、FAK
  • 简介:目的观察α-干扰素CD3AK细胞阻断慢性乙型肝炎演变为肝硬化肝细胞癌(HCC)有效性.方法61例CHB分为A、B两组,A组31例用IFn-α3Mu深部皮下注射,第一月每日1次,第2~6月隔日1次;CD3AK每周1次静滴,12次为一疗程;B组30例用辅助对症治疗.治疗后6月检测血清ALT,HBeAg,抗-HBe,HBVDNA,AFP,蛋白电泳,B型超声,CT扫描,连续观察10年.结果A组ALT复常,HBg阴转,抗-HBe阳转,HBVDNA阴转,分别为80.6%,48.3%,45.2%51.6%;B组分别为67%,10%,6.7%6.7%;A组肝硬化,HCC发病率分别为3.2%0%,B组为33%16.7%.结论HBV是LC、HCC主要病因,抗病毒免疫治疗不仅是治疗CHB有效方法,而且是阻断CHB演变为LC、HCC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Α-干扰素 CD3AK阻断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细胞癌
  • 简介:目的探讨HBsAgHBeAg定量在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变化规律。方法13例急性乙型肝炎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sAgHBeAg定量检测。结果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内科治疗病情痊愈后,HBsAgHBeAg转阴;在36例接受阿德福韦酯19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水平下降不明显,而HBeAg则明显下降;治疗48周,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HBVDNA不可测率为47.2%,而恩替卡韦治疗患者为78.9%(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19.4%26.3%,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6.7%21.1%(P〉0.05)。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定量检测HBsAgHBeAg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HBSAG HBEAG 定量
  • 简介:背景:生存素(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在胃癌癌前病变中可能有一定程度表达,胃癌癌前病变诊断有相当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生存素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表达,以及胃癌组织中生存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关系,阐明生存素在胃癌发生中作用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检测生存素mRNA蛋白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胃癌组织中表达,分析胃癌组织中生存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胃癌组织中生存素mRNA表达率分别为2.5%、25.0%59.6%,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分别为O%、15.0%51.9%,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肿瘤累及浆膜层、有局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生存素mRNA蛋白表达率分别显著高于肿瘤未累及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Ⅰ~Ⅱ期者(P<O.05).结论:生存素在胃癌中有较高表达率,其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生存素基因可能参与了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至胃癌转化过程,可作为胃癌独立预后指标.

  • 标签: 生存素 胃癌组织 表达率 癌前病变 肿瘤 TNM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