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围期优质护理干预在急性心梗病人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本院于2022年5月—2023年10月期间接收诊治的65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平衡贯序法分为参照组(n=32)和研究组(n=33)。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围期优质护理,之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将围期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梗患者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可以有效提高其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围术期优质护理 急性心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常见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颈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脑血流减少,由此可引起血栓形成直至脑梗死等一系列病变。颈动脉内膜切除(carotidendarterectomy,CEA)是用来解除颅外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缺血,预防脑中风的首选治疗方法。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容易导致一过性脑缺血(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脑梗死等^[1]。

  • 标签: 颅外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动脉硬化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 简介:对76例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患者实施术前、术后的观察及护理进行总结。认为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方法能有效地预防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 标签: 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心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介入化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循证护理产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2例患者纳入本次实验中,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每36例患者纳入在参照组以及观察组中,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对恶性肿瘤的患者在进行介入化疗治疗期间采用循证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循证护理 肝恶性肿瘤 介入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肿瘤介入化疗用循证护理的价值。方法:随机均分2022年3月-2024年2月本科接诊恶性肿瘤病人(n=64)。试验组介入化疗期间采取循证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关于不良反应:试验组12.5%,对照组31.25%,比较分析:试验组数据更低(P<0.05)。护理质量:试验组达到(98.22±0.93)分,但对照组却仅有(91.49±2.01)分,比较发现:试验组数据更高(P<0.05)。结论:恶性肿瘤介入化疗用循证护理,病人的不良反应更少,护理质量更好。

  • 标签: 肝恶性肿瘤 不良反应 循证护理 介入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筛选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HCC)患者128例;采用抽签方法将128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4例,两组均实施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观察组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便时间,及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便时间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综合护理措施对接受化疗栓塞治疗的HCC患者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促使其胃肠功能尽早恢复,预防胃肠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 标签: 胃肠功能障碍 化疗栓塞术 原发性肝癌 下床活动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 随机筛选 2018年 1月 ~2018年 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 HCC)患者 128例;采用抽签方法将 128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 64例,两组均实施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观察组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便时间,及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便时间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P< 0.05),且观察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应用综合护理措施对接受化疗栓塞治疗的 HCC患者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促使其胃肠功能尽早恢复,预防胃肠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 标签: 胃肠功能障碍 化疗栓塞术 原发性肝癌 下床活动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股动脉压迫止血带在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效果。[方法]120例冠状动脉介入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术后采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方法止血,观察两组止血效果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采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带可有效减少术后局部出血及渗血。

  • 标签: 止血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针对性、预防性护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的作用效果,重点分析相关护理措施的实施对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影响。方法:本次实验探究期间,将于我院2022年1月至12月之间接收的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中随机选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之平均划分为两组,其中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另外5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中,实施针对性、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组间比较两种护理干预模式的有效性。结果: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各自的并发症情况,研究组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从止血压迫情况方面加以对比,同样显示研究组的表现更胜一筹(P<0.05)。结论:针对动脉PCI手术患者实施针对性、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作用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 标签: 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心病 外周血管并发症 预防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针对性、预防性护理工作的开展对于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的作用效果,重点分析相关护理措施的实施对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影响。方法:本次实验探究期间,将于我院2022年1月至12月之间接收的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中随机选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之平均划分为两组,其中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另外5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中,实施针对性、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组间比较两种护理干预模式的有效性。结果: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各自的并发症情况,研究组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从止血压迫情况方面加以对比,同样显示研究组的表现更胜一筹(P<0.05)。结论:针对动脉PCI手术患者实施针对性、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作用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 标签: 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心病 外周血管并发症 预防护理
  • 简介: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5%-55%,其中以Ⅲ、Ⅳ级胶质瘤居多,占所有胶质瘤的77.5%。恶性胶质瘤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性,边界不清,手术难以大范围彻底切除。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

  • 标签: 恶性胶质瘤 动脉内灌注化疗 护理
  • 简介:颅内脑动静脉畸形(arteryvenousrealformations,AVM)是一种先天性局部脑血管发生上的变异,形成脑动静脉之间的短路,而导致一系列脑血流动力学紊乱,是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临床上表现为反复的颅内出血,部分或全身性抽搐发作,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等。我院较早开展了应用α-氰基丙烯酸丁酯(NBCA)血管内栓塞治疗AVM,取得了较好疗效,并积累了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现将围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 栓塞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剖宫产羊水栓塞产妇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将2022年7月6日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为羊水栓塞并采取持续体征监测、呼吸支持、液体复苏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及贫血、多器官支持保护治疗等抢救措施的1例足月胎龄的35岁产妇纳入研究,观察新生儿结局,记录产妇为抢救治疗期间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综合措施抢救成功,该产妇剖宫产出一名女婴,Apgar评分良好。结论 羊水栓塞一种危及的产科并发症,应积极采取多学科综合措施联合治疗应对,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母婴存活率。

  • 标签: 剖宫产 羊水栓塞 急救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的目标血压控制效果。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2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68例颅内动脉栓塞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控制镇静镇痛程度,使用低负压按需吸痰,帮助患者可以尽快进行自主呼吸。根据患者的目标血压制定个体化的血压监测频率及调整降血压药物的泵注速度。结果23例患者术后血压高于目标血压,但是在进行药物降血压后,在48h内停止降血压药的服用。38例病情趋于平稳,在进行后续治疗后出院。2例治疗效果欠佳,其中脑梗死2例,脑干出血死1例。结论对颅内动脉栓塞术后病人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控制病人术后血压水平,有效提高目标血压的控制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 目标血压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的目标血压控制效果。方法:对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2 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 68 例颅内动脉栓塞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控制镇静镇痛程度,使用低负压按需吸痰,帮助患者可以尽快进行自主呼吸。根据患者的目标血压制定个体化的血压监测频率及调整降血压药物的泵注速度。结果: 23例患者术后血压高于目标血压,但是在进行药物降血压后,在 48h内停止降血压药的服用。 38例病情趋于平稳,在进行后续治疗后出院。 2例治疗效果欠佳,其中脑梗死 2 例,脑干出血死 1例。结论:对颅内动脉栓塞术后病人采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控制病人术后血压水平,有效提高目标血压的控制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 目标血压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护理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 2018年 6月 -2019年 7月,在我院进行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的患者 5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临床护理干预),每组各 26例,观察其效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精神状态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患者中应用临床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精神状态,达到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效果。因此,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临床护理 脑动脉瘤 介入栓塞手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例关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的护理经验,通过介入栓塞术后护理措施和临床疗效,护理措施的实施,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措施在重症监护室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共纳入患者88例,时间为2021年8月-2022年11月,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4例,一组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一种采用围期预防护理为观察组,比较不同护理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更少(P<0.05);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可有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血管内栓塞治疗 重症监护室 颅内动脉瘤 护理措施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支纤镜局部化疗疼痛患者的心理学特征及中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对42例行肺癌纤支镜局部化疗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验,发生疼痛后依次进行心理干预和药物镇痛,并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心理干预后和药物治疗后采用数字疼痛量表测定疼痛程度。结果心理干预前、心理于预后和药物治疗后患者的疼痛评分依次降低,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经心理干预完全缓解2例(4.76%),有效缓解16例(38.09%)。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后疼痛均缓解。术前SCL-90评分中躯体化、焦虑和恐怖3项因子分与心理干预前疼痛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理干预作为一种有效的疼痛控制方式,可部分缓解肺癌患者的疼痛,对药物治疗具有补充作用。

  • 标签: 疼痛 心理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围期的临床效果。方法:于某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行ADA手术患者中选取4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期护理,试验组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服务满意度,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2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估2组生活质量,洛文斯顿认知功能评定测验(LOT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同时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ES)评估2组精神状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满意度更高(P0.05),护理后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SAS、SDS评分较低,ADL评分较高(P0.05),护理后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评分均较高(P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围术期 循证护理 常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