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贝叶网状Meta分析预测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经验性治疗腹腔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MeSH Terms])AND( "Cephalosporins*" [MeSH Terms])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eSH Terms])、腹腔感染、继发性腹膜炎、腹腔脓肿、头孢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8年5月。纳入评价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对比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联合甲硝唑治疗腹腔感染,对照组患者给予其他类型抗菌药物治疗腹腔感染。结局指标:临床治愈率、微生物清除率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使用R 3.6.2软件随机贝叶模型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法直接评估和间接预测。采用轨迹图法、密度图法、杠杆图法对模型收敛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因各干预措施间没有闭环,不需要评估研究的一致性。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18篇。18篇文献均为RCT,文献累积样本量为6 792例,其中试验组3 402例,对照组3 390例。(2)贝叶网状Meta分析结果:①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的临床治愈率显著低于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势比(OR)=0.46,0.61,95%可信区间(CI)为0.26~0.81,0.38~0.97,P<0.05]。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临床治愈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为0.59~1.80,P>0.05)。②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的微生物清除率显著低于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84,0.41,95%CI为0.73~0.98,0.23~0.74,P<0.05)。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微生物清除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6,95%CI为0.27~1.80,P>0.05)。③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甲硝唑、替加环素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喹诺酮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13,0.13,0.14,0.13,0.15,0.13,95%CI为0.03~0.50,0.02~0.98,0.02~0.75,0.02~0.59,0.02~0.78,0.02~0.57,P<0.05)。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碳青霉烯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96,1.00,1.10,95%CI为0.52~1.60,0.31~3.50,0.49~2.30,P>0.05)。(3)疗效与安全性等级排名:①临床治愈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临床治愈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合成青霉素类、第2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51.73%、35.72%、22.57%、31.37%、24.98%、32.82%、34.69%、29.05%、72.36%。②微生物清除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微生物清除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甲硝唑、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第2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合成青霉素类、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喹诺酮类。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89.62%、77.01%、38.60%、20.94%、26.26%、26.39%、22.22%、20.19%、62.55%。③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名:各类用药方案的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从高到低排名顺序为喹诺酮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第5代头孢菌素+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第3代头孢菌素+甲硝唑、替加环素、第4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各排名相应的概率为:96.21%、30.46%、21.09%、25.27%、27.26%、19.45%、31.69%。结论中、低危腹腔感染时,推荐经验性使用头孢菌素+甲硝唑替代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

  • 标签: 腹腔感染 头孢菌素 甲硝唑 碳青霉烯类 Meta分析 网状分析
  • 简介:摘要:聋生作为特殊群体,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其身心健康影响着整个成长过程。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聋生面对更为激烈的工作与生活的挑战,更应该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如何利用后天环境,促进聋生身心健康发展是特殊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之一。“温馨教室”的科学民主建设,可以使班级呈现出积极真诚,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对聋生的人格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从而提高聋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分析“温馨教室”的构建方式,以期对特殊教育的方式提供参考。

  • 标签: 温馨教室,构建,聋生,身心发展,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联合咪唑汀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2月到202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皮炎湿疹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主体,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54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使用咪唑汀,观察组(27例)使用雷公藤多苷、咪唑汀,对两种治疗方式的成效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优于对照组,免疫动能强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雷公藤多苷 咪唑斯汀 皮炎湿疹 血清炎性因子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贝叶网状Meta分析预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胆道内支架引流(BDS)与单纯一期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以( "Choledocholithiasis" OR "common bile duct stone" OR "CBDS" OR "ex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 ) AND (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OR "LCBDE" ) AND ( "primary duct closure" or "PDC" ) AND ( "T-tube drainage" or "TTD" or "T-tube" ) AND ( "biliary drainage stenting or BDS) AND ( "clinical trials" )、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一期缝合、胆道内支架引流为检索词,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纳入评价LCBDE后胆总管缝合行BDS、单纯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RCT)。BDS组为LCBDE后行BDS,一期缝合组为LCBDE后行单纯一期缝合,T管引流组为LCBDE后行T管引流。结局指标: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在Rstudio环境下应用GeMTC软件进行Meta分析。在贝叶框架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执行。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法直接评估和间接预测。采用Brooks-Gelman-Rubin作图法、迹图法和密度图法对模型收敛性进行评价。因各干预措施间没有闭环,不需要评估研究的一致性。同时绘制各结局指标不同胆总管缝合方式的等级概率矩阵图。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12篇。12篇文献均为RCT,文献累积样本量为982例,其中BDS组190例,一期缝合组296例、T管引流组496例。(2)贝叶网状Meta分析结果:①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T管引流组(优势比=0.21,0.48,95%可信区间为0.06~0.52,0.24~0.87,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43,95%可信区间为0.12~1.30,P>0.05)。②BDS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低于T管引流组(优势比=0.18,95%可信区间为0.02~0.86,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70,95%可信区间为0.27~1.70,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25,95%可信区间为0.03~1.60,P>0.05)。③BDS组和一期缝合组分别与T管引流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58,1.40,95%可信区间为0.13~2.40,0.41~5.50,P>0.05);间接预测BDS组和一期缝合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0.39,95%可信区间为0.05~2.70,P>0.05)。(3)3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等级排名: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0.08%、0.98%、98.94%,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6.57%、92.38%、1.05%,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93.36%、6.64%、0.01%,3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排序:T管引流组>一期缝合组>BDS组。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1.25%、18.93%、79.82%,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6.11%、74.01%、19.88%,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92.64%、7.06%、0.30%,3组患者术后胆汁漏发生率排序:T管引流组>一期缝合组>BDS组。BDS组、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排名第1的概率分别为10.89%、67.37%、21.74%,排名第2的概率分别为16.09%、21.09%、62.82%,排名第3的概率分别为73.02%、11.55%、15.44%,3组患者术后残留结石发生率排序:一期缝合组>T管引流组>BDS组。结论具有适应证的胆总管结石患者,LCBDE后优先采用BDS,可降低胆总管缝合相关并发症。本研究在http://www.crd.york.ac.uk/ero/注册,注册号为CRD42019137344。

  • 标签: 胆道良性疾病 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缝合 胆道支架引流 T管引流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 网状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髓系肉瘤(MS)合并朗格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2013年12月至2019年4月间6例T-LBL/MS合并LCH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原位杂交法进行染色分析,检索文献并复习。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4例为T-LBL合并LCH,1例为T-LBL/MS合并LCH,1例为MS合并LCH。患者年龄5~77岁,中位年龄59岁。3例为多发淋巴结内病变,另3例为多发淋巴结及皮肤/肝脾病变。5例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3例可见数个残留萎缩的滤泡。瘤细胞有2种形态,一种为体积中等大小的淋巴样细胞,呈片巢状分布。核圆形、卵圆形,这类细胞主要分布于残留的滤泡旁和副皮质区。另一种为组织细胞样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淡染或嗜双色性。核卵圆形、不规则形,呈折叠状,主要分布于淋巴结边缘窦、髓窦和滤泡间区。所有病例的背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不明显。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表现为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CD99、CD7阳性,不同程度表达CD34、髓过氧化物酶(MPO)、CD2、CD3,Ki-67阳性指数多在30%~50%之间。而组织细胞样细胞表现为CD1a阳性、S-100蛋白阳性、Langerin表达不一,不同程度表达CD163/CD68,不表达T和B细胞标志物,Ki-67阳性指数多在10%~20%之间。所有病例均无EB病毒感染。随访4例(随访时间6~63个月,中位时间18.5个月),其中1例死亡,3例带病生存。结论T-LBL/MS合并LCH是一种少见的混合型幼稚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多发生于皮肤、淋巴结,临床进展凶猛,预后差,故充分认识同一组织内两种病变成分有助于精准诊断与治疗。

  • 标签: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组织细胞增多症 郎格尔汉斯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系统朗格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1例以孤立结肠息肉为临床表现的成年人单系统LCH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肠镜检查见横结肠孤立息肉,病理活组织检查可见大肠黏膜息肉样增生,黏膜间质见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及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表达CD1a、S-100、Langerin,后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排除多系统病变后确诊为单系统LCH。结论单系统LCH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

  • 标签: 结肠息肉 组织细胞增多症,朗格尔汉斯细胞 诊断
  • 作者: 李建生 春柳 冯贞贞 赵虎雷 谢洋 孙博倩 刘文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0年第09期
  • 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防治呼吸病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郑州 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防治呼吸病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郑州 450000
  • 简介:摘要目的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湿热蕴肺证为例,探讨证候的症状间关系及其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为建立证候诊断依据提供方法学支持。方法基于654份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调查数据,以湿热蕴肺证为例,采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结合关联规则与贝叶网络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症状间关系并明确症状(群)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结果654份新冠肺炎临床资料中涉及湿热蕴肺证患者121例,其中出现频率>40%的症状有发热(53.72%)、咳嗽(47.93%)、舌质红(45.45%)、脉数(43.80%)、苔腻(42.15%)、苔黄(41.32%)、乏力(40.50%)和纳呆(40.50%)。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二项关联关系较强的症状群包括发热、口渴,胸闷、气促,咳嗽、痰黄等;三项关联关系较强的症状群包括咳嗽、痰黄、痰黏稠,纳呆、呕恶、头身困重,发热、口渴、乏力等。以湿热蕴肺证(是=1,否=0)为目标变量,以出现频率>15%的症状为输入变量,建立贝叶网络模型,得出湿热蕴肺证症状(群)概率分布表,其中发热的父节点(每个输入变量的上级节点)只有1个(湿热蕴肺证),条件概率是0.54;咳嗽的父节点有痰黄、湿热蕴肺证,表示在湿热蕴肺证中咳嗽与痰黄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且在有痰黄的条件下,咳嗽的条件概率为0.99。常见症状(群)及其对湿热蕴肺证诊断的贡献度为:发热、口渴(0.47),咳嗽、痰黄(0.49),胸闷、气促(0.46),纳呆、头身困重(0.61),苔黄腻、脉滑数(0.95)。结论关联规则结合贝叶网络在阐释症状间关系及其对证候诊断的贡献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客观性,为建立证候诊断依据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 标签: 证候 湿热蕴肺证 症状 关联规则 贝叶斯网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