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买卖《判决书》”,从表面上看,是将《判决书》转让给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但本质上是就判决确认的权利而进行的转移。在获得判决确认权利的同时,受让人也随之享有强制执行请求权,成为适格的执行当事人。对于受让人的执行申请,人民法院一般应通过公开听证的方式进行审查、处理。受让人对法院处理决定不服的,立法应明确赋予一定的救济途径。

  • 标签: 判决 权利转让 受让人
  • 简介:商法的独立性根源于其所调整的商事关系的独立性。商事关系的立法界定,应当坚持主观主义标准,以商人作为确认商事关系的核心与基础地位。商事关系在规范对象、价值追求、调整方法等诸多方面均区别与民事关系。与制定《商法通则》的路径相比,“民商合一”系我国商事立法的务实选择。

  • 标签: 商事关系 主观主义 商法通则 民商合一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民商法的立法体例主要涉及如何协调民法和商法的关系问题,即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我们制定一部什么样的民法典,还关系到我国商法体系的构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围绕民商法的立法体例主要形成了三种不

  • 标签: 商事通则 单行法 商法体系 民商分立 民商合一 立法体例
  • 简介:根据我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战略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启动了民法典的立法工作。由中国法学会牵头的课题组率先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总则专家建议稿(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其内容体系结构,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征求意见稿》在第三章第二节第74条至79条的六个条文将营利性社团法人的商事登记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规定,试

  • 标签: 商事登记 专家建议稿 营业登记 民商合一 社团法人 公司登记
  • 简介:今年第28期《民主与法制》杂志“请您断案”栏目刊载了题为《监护权争夺大战谁是赢家?》的文章,讲述一对公婆在自己的儿子去世后,为争夺两个孙子女的监护权,与儿媳打了两场官司。儿媳与公婆之间的监护权争夺大战,在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后有了结果。双方的诉讼请求,均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这出人意料的判决作出后,想来会引发当事人的不满,但我却能感到承办法官那良苦的用心,要为这份饱含爱心的判决点赞。

  • 标签: 判决 爱心 《民主与法制》 监护权 诉讼请求 孙子女
  • 简介:这就需要法官在违法行政行为应予撤销的制度利益与给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社会公益之间进行利益衡量,情况判决 利益衡量妥当性,利益衡量方法如何适用于诉讼判决

  • 标签: 判决利益 利益衡量 情况判决
  • 简介:欲对情况判决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必须从其规范旨意谈起。本文结合几十年来情况判决在日本、我国台湾地区以及大陆的创设和发展,试图整理出一个关于其规范旨意及检讨论争的脉络,以期通过这种"远景式"的观察为略显迟滞、无力的反思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章的落脚点还是在"中国意识",用规范旨意生发的评判框架对我国引入和较大范围地适用情况判决之妥当性进行一番分析。文章的结论是情况判决在我国适用具有必要性,然而其适用一定要非常谨慎。

  • 标签: 情况判决 规范旨意 旨意检讨 妥当性
  • 简介:不宜判决“赔礼道歉”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上常有“判决某某向某某赔礼道歉”的内容,笔者认为这样判决不当,因为赔礼道歉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行为人真实、自愿的意思表示。如果采取判决形式,说明侵害人尚未完全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行为,尚没有向被度害人赔礼道歉的真...

  • 标签: 强制执行 责任形式 侵害人 被执行人 人民法院 特点和作用
  • 简介:随着民主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自己以及他人权利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走进"衙门"主张权利已不再是什么令人难堪的事情了。而我们权利的裁判者也摆脱了身兼多职的苦差,成了专业性的高"技术"人员,专司"输出"各种判决。自然,判决也因此而引起更广泛的关注,而多数民众的关注却似乎还停留在某个具体的判决书的层面,在此,笔者希望能提供一种理论上的视角。

  • 标签: 判决 法律 法官 解释
  • 简介:民商法专题研究》一书新颖之处和亮点有以下几点:一即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应当构建二元以上土地所有制,同时在二元以上所有制的基础上实行级差所有制;二是中国农民应当享受轻税少税的优惠并逐步过渡到无税;三是法人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人格权,四是要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在宪法和民法等基本法律中加以保护。

  • 标签: 民商法 民商法学 中国土地所有权改革
  • 简介:缺席判决制度萌芽于古希腊,发展完备于古罗马。通过对古罗马缺席判决制度历史演变的考察,可以看出缺席判决制度的传唤程序、审判程序和救济程序已趋于完善。古罗马缺席判决制度的立法模式不属于缺席判决主义,一方当事人的缺席也不必然意味着对缺席人的制裁。其立法模式经历了从单方审查合理裁判模式到双方审查自由心证模式的转化。古罗马的缺席判决制度已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并折射出正当程序的诉讼法理。对古罗马的缺席判决制度进行历史考察并客观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缺席判决制度。

  • 标签: 缺席判决 古罗马 立法模式 特征 诉讼法理
  • 简介:1.商事人格权维护的是主体在商事活动中包含经济利益在内的特定人格利益——商事人格利益,商事人格权作为一种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并具有财产价值内容的权利,商事人格权还应包括体现商事主体内在人格利益的人格权

  • 标签: 商事人格权 浅商事 试析浅
  • 简介: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性质确定,是国际商事仲裁基本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有关国际商事仲裁性质的理论表述均有不妥之处,国际商事仲裁应具有双重属性,即自治性和司法性。这是国际商事仲裁的价值目标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贯彻国际私法上公共政策的需要和国际商事仲裁历史发展的客观选择。

  • 标签: 国际商事仲裁 自治性 司法性
  • 简介:仲裁的本质是一种解决争议的契约制度,国家法律认可仲裁权由当事人协商一致赋予仲裁庭。作为一项权利,就需要接受监督与制约。再者,仲裁属于民间自治性的纠纷解决机制,裁决的执行有赖于国内司法机关的支持,既不具有公权力特征,也缺乏强制性和对世性。因此仅凭仲裁制度本身,根本不足以解决仲裁所涉及的问题。此时代表国家行使职能的法院对仲裁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国际商事仲裁 司法审查 原则
  • 简介:调解作为诉讼外争议解决方式的一种典型代表,非公开性是其最基本的程序利益,也是其广泛和成功地运用于商事争议解决的根本原因,而保密规范也因直接关涉调解的此种程序利益而为调解程序所必需。就目前调解立法以及调解机构制定的调解程序规则有关规定来看,调解保密规范主要在三个方面设置了具体规则,即:所有调解参加人都应为调解中披露的信息保守秘密;调解中披露的信息原则上不能在其他程序之中作为证据加以使用;调解不成功后的其他程序中调解员不能担任相同或相关争议的当事人的代表或律师以及仲裁员。当然,保密规范的上述要求并非绝对,原则上必须予以遵守,但允许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或者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披露有关调解信息的例外存在。

  • 标签: 国际商事调解示范法 调解参加人 保密义务
  • 简介:众所周知,当事人是一个法律术语,在任何法律领域,都要涉及当事人这个概念,民事案件有当事人,刑事案件有当事人,仲裁案件有当事人,当然,调解案件也有当事人。那么,何谓调解案件当事人?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当事人,主要是指商事调解案件中的当事人,所谓商事调解当事人是指:与商事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并以自己的名义参加到调解程序中自然人、法人和有关组织。而商事的概念,应是对经济、贸易和海事的统称。

  • 标签: 案件当事人 调解程序 民事案件 仲裁案 利害关系 刑事案件
  • 简介:对于商事不实登记的效力及其责任承担问题,我国相关立法存在严重缺陷。国外立法区分不同原因下的不实登记的责任追究的做法,值得借鉴。为维护交易秩序、保障交易安全,我国立法应当明确规定商事不实登记的效力及其责任承担。

  • 标签: 商事登记 不实登记 效力 外观主义 安全与效率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从“流质契约”说起目前各界对商法的关注热情日益高涨,但仔细观察我国商法理论和实践,就发现各界对商法理念、商法规范和商事审判存在诸多误解。如在民商合一体制下.有无必要专门讨论商事理念和商事审判,商法理念与民法观念有无差异,大民事格局下的商事审判有无独特性,探讨商法理念和商事审判是否有悖于我国民商合一体制。

  • 标签: 商法理念 审判 民商合一 流质契约 商法规范 民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