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2 个结果
  • 简介:契诃夫在创作晚期采用“留白”艺术手法设置了不少戛然而止却意味深长开放式结局,后者通过“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作用于读者,故而其开放式结局实现了作家文学使命。本文归纳了契诃夫晚期小说开放式结局,总结了开放式结局表现,从社会及个人两个方面分析了开放式结局成因,最后从文学以及社会评价角度解读开放式结局意义。

  • 标签: 契诃夫 晚期小说 开放式结局
  • 简介:作为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西耶维奇创作一直倍受争议。就其写作方式,不同学者有着不同见解与评价。本文认为,阿列克西耶维奇写作既是面向大众,又是书写大众,而面向大众与书写大众方式也是大众化。因此,我们有理由说,阿列克西耶维奇写作是大众化写作。

  • 标签: 阿列克西耶维奇 大众化写作 写作对象 写作内容 写作方式
  • 简介:<正>据《苏联新闻》消息,苏联格鲁吉亚电影制片厂将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一部新影片《高加索中国姑娘》。合作拍片议定书已在莫斯科签字。该片将

  • 标签: 苏联 莫斯科 高加索 电影制片厂 中国电影 合作制
  • 简介:人们之间相互称呼是最常见维系人际关系必要方式,是言语交际中重要组成部分。说话人往往通过使用称呼向受话人发出信息,对自己受话人定位,而受话人从对自己称呼中了解说话人意图目的,从而做好交际准备。近年来,称呼问题已经引起众多学者关注,许多有关称呼现象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角度也从句法层次逐渐过渡到语用层次。而语用学研究是某一个语句在一个具体场合发挥何种功能,即如何使用语言学问,语用学中中心话题是言语行为理论。根据Остин观点,人类交际最小单位不是词汇或者句子,而是通过词汇句子完成行为,人类使用语言目的不是为说话而说话,而是通过所说的话来达到某种目的,完成某种行为即以言行事,因此,语言不仅仅是描述客观世界工具,而且是一种言语行为。舍尔在《言语行为理论》一书中也指出,所有的人类言语交际活动都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基本单位。实际上,言语行为概念并不神秘,我们日常交际中称呼、问候等都是言语行为,这一点已经是不争事实。俄罗斯著名学者Формановская认为称呼不仅反映与受话人有关概念,而且是说话人在一定言语环境对...

  • 标签: 俄语称呼 称呼语 角度谈
  • 简介:七月流火南京,酷暑难耐,然则拜读了张中锋教授新著《列夫·托尔斯泰大地崇拜情结及其危机》之后,颇感清新许多,这是又一部颇有新意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研究著作。

  • 标签: 托尔斯泰 危机 崇拜 大地 七月流火 研究著作
  • 简介:茨维塔耶娃最后几天孔延庚,龙飞编译1992年,正当已故著名女诗人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那娃诞生100周年之际,俄罗斯《文学评论》杂志发表了记者拉斐尔·穆斯塔芬撰写一篇采访记,采访了茨维塔那娃在生命最后时日,其住所女房东阿纳斯塔西妊·伊万诺...

  • 标签: 茨维塔耶娃 伊万诺夫 玛丽娜 女房东 自治共和国 白俄罗斯
  • 简介: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经指出:“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交际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或文化上占优势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可以说,世界上存在数千种语言,很难说出哪一种语言是完全独立。各民族、国家之间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式接触,都必然会引起语言接触。无论是哪种形式接触,也无论程度怎样,性质如何,一经接触都必然会互相影响。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世界发展,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语言之间影响也不断增强。世界上语言多种多样,但在对外来语言成分吸收借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每种语言又有自己特点,这些不同特点又导致各种语言借词方式存在着一定差异。这里我们想将俄汉两种语言进行一下比较,从四个方面分析它们在借词方式上异同。一、音译音译意译是外来词借用两种最主要方式。音译,是指根据某种语言词语发音译成另一种语言词语。意译,则是指根据某种语言词语意义译成另一种语言词语。在俄语中大部分外来词都是以音译方式借用吸收来。例如:имидж(image)形象митинг(mee...

  • 标签: 借词方式 外来语借词 方式异同
  • 简介:译者按:这儿译介是高尔基1921—1922年侨居德国期间致罗曼·罗兰五封信。这些信原件(手稿或打印稿)一直保留在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高尔基档案馆内,过去从未公开发表过,俄文版《高尔基三十卷集》(1949—1955年版)、《文学书简...

  • 标签: 罗曼·罗兰 高尔基 无产阶级 柯罗连科 俄罗斯人 必要性
  • 简介:<正>据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二日苏《文学报》报道,苏作协理事会书记处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五日召开会议讨论《文艺学习》杂志工作。《文艺学习》是根据苏共中央“关于培养创作青年”决议而复刊。该杂志是在三十年代由高尔基倡议而创刊。《文艺学习》开辟了“古典作品借鉴”,“当代文学:经验,问题,理论”,“推荐青年作家”,“文学字典”,“《文艺学习》探讨”等栏目。会议肯定了各栏发表大多数文章内容是丰富多采,广泛反映了现代文学过程思想艺术方面的问题,井竭力把文艺批评提高到美学高度。同时特

  • 标签: 三十年代 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文艺批评 古典作品 高尔基
  • 简介:《阿尔巴特街孩子们》是今天在苏联引起热烈争论一本书.有的评论家认为,这本书问世是苏联文学界大事.有的读者则认为,这本书是"有害,不真实".对一部作品有褒有贬,意见不一,这是正常现象.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历史,这是一个重要和严肃问题.目前,这场争论正在深入.为了使我国读者能了解一点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在这一期刊出《阿尔巴特街孩子们》选段,同时刊登雷巴科夫在答记者问中谈《阿尔巴特街孩子们》创作材料以及他收到部分来信.《阿尔巴特街孩子们》在《各民族友谊》1987年第4-6期全文发表之前,作者精选了若干相对独立章节,适当删节重新编排以后在《星火》杂志1987年第11期上先期刊出,与读者见面.本刊这里译介正是这个片断.作者在《星火》杂志刊登小说片断之前,还写了以下一段文字:"长篇小说《阿尔巴特街孩子们》内容与书名相一致.它首先是一部关于生长在莫斯科阿尔巴特街一些年轻人命运生活小说.命运是各种各样,每个人各不相同,但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这一代青年男女群象,它也许并不完整丰满,但我希望它是真实可信.为了充分反映时代多样性,扩展了本书框架.横向:从阿尔巴特街到高加索、乌拉尔西伯利亚;纵向:从工人和大学生到国家高级领导人.我什么也没有臆造,只是写了我曾经看到感受到东西.在小说里,我只是把生活事实作了这样安排,使它能符合情节性格发展逻辑要求.小说中主人公都有自己生活,我不让他们离开历史真实.今天大概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他们思想行为,但他们按照自己时代法则生活,重要是使他们不要与全人类生活法则相违背."小说描写时间是1934年,那是介复杂年头,象整个三十年�

  • 标签: 三十年代 莫斯科 领导人 大衣 红军 服务员
  • 简介:屠格涅夫“多余人”形象塑造艺术及其魅力武晓霞自从踏上文坛,屠格涅夫就被“多余人”这个主题所吸引,在几十年创作生涯中,他从不间断地描绘着“多余人”形象。从1843年创作长诗《巴拉莎》起,到1871年发表中篇《春潮》止,描写了四十至六十年代俄国社...

  • 标签: “多余人” 屠格涅夫 形象的塑造 心理描写 艺术魅力 对立统一
  • 简介:从范式视阈来审视俄罗斯形式主义学理基础,与以往纯文艺学或纯语言学视角有所不同,其聚焦凸显是思想层面的方法论意义。研究表明,该范式学理基础包括语言学基础哲学基础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历史比较主义结构主义方法,后者所依据主要是西方普通美学思想。而由该两大基础所建构起来俄罗斯形式主义范式,不仅成为俄罗斯乃至世界符号学发端有力思想武器,也为尔后世界范围内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样式文艺学语言学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 标签: 俄罗斯形式主义 研究范式 语言学基础 哲学基础
  • 简介:<正>屠格涅夫散文诗《麻雀》《纪念尤·彼·弗列夫斯卡娅》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虽然一篇写是麻雀,另一篇写是人,然而都是爱颂歌。前一篇赞颂了母爱伟大力量;后一篇歌颂了更为博大崇高爱。这两篇短小散文诗之所以具有强烈感染力,是同作者深邃思想、炽热感情娴熟艺术技巧分不开

  • 标签: 散文诗 屠格涅夫 艺术技巧 麻雀 颂歌 思想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演出了不少卫国战争戏剧,在尊重原著前提下,中国创作者对此进行了自己阐释,显示出了一些共性。在思想表达上,这些作品强调对战争中个人命运道德关注,并以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其中;在艺术表达上,这些作品充分表现出对抒情诗意追求,而在舞台设计上既突出了俄罗斯风格又在多处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的特点。

  • 标签: 卫国战争戏剧 中国话剧 人道主义 诗意
  • 简介:俄国文学在《伊戈尔远征记》辉煌之后蛰伏了500年,从彼得一世起开始对西欧文学进行模仿追赶,到了普希金时代开始表现出独立意识,到了30年代完成了自立蜕变,其标志就是普希金与司汤达在相近时间各自独立地完成了本国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探索并创作出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品。

  • 标签: 俄国文学 普希金 现实主义 自立
  • 简介:文本与语境关系向来是文艺学研究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俄国文艺美学中一个恒定话题。本文简要回顾了历史上各种文学批评流派对语境研究不同定位,从语境与文本关系入手侧重分析了语境基本特征,概述了语境研究意义必要性。并以俄罗斯文学作品为基本参照划分了三种主要语境类型,即文学语境、作家语境历史语境,并解读了各种语境分析原则策略。

  • 标签: 俄国文艺美学 语境 类型及分析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