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阳之谓道,包含着三个问题:阳的关系;二是阳与道的关系;三是道究竟是二元的或是元的.本文结合中西哲学史对此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阳之谓道",已将易之三义(即易简、变易、不易)全部涵括在其中了.

  • 标签: 阴阳 一元论 二元论 易之三义
  • 简介:程瑶田为乾嘉时期著名经学家,其儒学思想主要反映在《论小记》书。宋明理学张载主气,至朱子主理,阳明主心,同时亦有王廷相主气,至蕺山、船山调融心、理、气并重。戴震又反朱王,重回张载主气路,实即以此转心性之空谈为气说实有。程瑶田在此脉络下,呈现其心、理、气诸的取舍。本文先确立程氏少言形上,直以气为天之基础。再论道在气,离人伦非道。性则主气性由天故善,不取朱王由本体说性。情则受明清之际情善之风影响,以为气贯天、命、性,则气性所发之情,亦为善。并主气性相近,知愚因习相远。性之知为三达德之知,知愚无不同,知愚之等差因气因习而有别。末言诚意,以恶非在于性与情,而在于经营情之发的意,有利害考虑之意,便可能为恶。故工夫用在诚其意,意诚则情善性善皆可见。

  • 标签: 程瑶田 气命 气性 气情 诚意
  • 简介:<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向奎教授是造诣深厚、博学善思、富于创造的学者。值此杨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五十五周年之际,笔者拜访了杨先生,请他谈些研究心得。现将杨先生论大要摘述如后。()在历史文化方面孔子曾经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这句话,从中国传统文化角

  • 标签: 杨向奎 天人之学 哲学家 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文化 和谐
  • 简介:自施莱尔马赫奠定现代诠释以来,经过了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发展成为股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突破语言的界线,延伸到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哲学领域.批海外华裔学者率先对此作出了回应,而美国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建立的"创造的诠释"尤为引人注目.它虽发端于释老之学,然又融会了西方哲学的诠释方法论,在诠释方法规则的制定上具有独特的建树.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融合、西思想的诠释形态.其宗旨是构建个诠释的方法论规则体系,以现代化地重建传统哲学.

  • 标签: 诠释学 施莱尔马赫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传统哲学 诠释方法
  • 简介:从文化符号的角度分析,在易理的传承'数''图'主要承担了文化阐释功能,应把它们当作种文化符号,着重把握其在文化记忆与传承的阐释功能,了解其在文化惯习的符码价值,以加深易学智慧的领悟。文化符号作为种具有很强操作性的阐释模式,能提供种比较超脱、明晰的视野,有利于更真确地把握并分析古代文化现象。

  • 标签: 文化符号
  • 简介:孔子的“正名”思想,是其重视“言语”的结果,这种结果又是其政治追求的需要、当时社会政治生活及政治交际活动的需要。“正名”思想又以其“无所荀而已”的言语谈说态度及其不同体现,表明孔子注意到了人际沟通些重要的语用原则。这些语用原则与西方逻辑的语用原则既有同也有异,是时代的产物,也具有了时代的精神,并因此具有了“正名以正政”的社会功用。这仍然是我们今天的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 标签: 正名 语用原则 社会功用
  • 简介:宋代是易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易学著作,易学成为经学研究的显学。宋代理学家几乎都是借易学建立自己的理学体系,经学研究因而呈现出予的特征。同时,在易学研究的象数与义理的两大方向,义理之学成为宋代易学的主流。

  • 标签: 显学 子学 义理之学 宋代易学
  • 简介:在文化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古典在传统解经学打破了个缺口,从这个口子流出了其后三百多年的“圣经批评“人文学”的源头活水。古典是专门针对中世纪“学问”的批判艺术,其创始人把古典文本作为榜样,改造中世纪逻辑、语法、修辞的“三科”教育,开创了注释、整理古希腊古典拉丁文本以及圣经希腊文本的古典研究。梅兰希顿的古典人文主义不但深化了路德的信仰主义,而且在路德宗神学院中确立了古典的基础地位,为圣经批评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后的三百年见证了圣经解释从“低阶批评”到“高阶批评”的发展过程。霍布斯斯宾诺莎为“旧约”的历史批评奠定了理性主义的基础方法。而如果《圣经》的历史记载皆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无关,只关乎信仰的道德,那么完全可以把《圣经》作为文学来读。

  • 标签: 古典文本 解经学 传统 《圣经》 现代 古典人文主义
  • 简介:2月23日在上海举行,由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主办。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科研单位的1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首发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高克勤社长主持。上海古籍出版社赵昌平总编、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耿琴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凤瀚教授共同为新书揭幕。会上,朱凤瀚教授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保护整理情况。

  • 标签: 北京大学 首发式 学术座谈会 《老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 竹书
  • 简介:《论语·而》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传统意义上将"慎终追远"限定于父母、族类、祖先的祭拜之礼,将"民德归厚"诠释为种上行下效的教化方式。本文通过多维考察,认为"慎终追远"不限于丧葬礼仪,"民德归厚"亦不仅仅是上行下效的教化方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分别与"孝"、"忠"有着紧密的关涉,"慎终追远"(孝)是"民德归厚"(忠)的基础,"民德归厚"是"慎终追远"的要求和结果。

  • 标签: 《论语》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
  • 简介:<正>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7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周易学会与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台湾大学哲学系与台湾中华易经学会协办.到会正式代表106人,大会收到论文67篇,专著30部.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任继愈先生、罗国杰先生、方克立先生及台湾学者朱高正先生等参加了大会.日本学者组成以高岛成龙为团长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日本观光助兴团”专程由日本前来参加大会开幕式.从到会代表的层次、提交的论文及代表的发言等情况看,本次研讨会可以说是次高水准的学术讨论会,基本代表了两岸易学研究的现状水平.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海峡两岸 《周易》古经 中国文化 易学思想 《易传》
  • 简介:姚配承惠栋、张惠言汉易之学风,博采汉魏诸家易注,以郑玄易学为旨归,会通融摄诸家之长,能有己得。在易学上既摆脱了王弼“扫象”说义之解经路向,又不依从以虞氏易为代表的汉易象数派之纯粹为寻象而寻象之解经路向,开拓出了涵具二者之长的“象义”兼顾解经方法论。最终形成了以“元”理论为根基,以“爻画变化”理论为主要解经方法的易学体系。其思想整体上呈现出种沟通象数、义理的宏大学术视域。

  • 标签: 姚配中 周易姚氏学 元理论 爻画变化
  • 简介:从伦理学的实践人文学特性看,道德形态方法从时空维度凸显“古今中西”的汇通与比照。将“中西互镜”嵌入到“古今对看”的“形态相通”之认知旨趣,将敞开西方启蒙视野中道德形态方法的意义。道德形态方法以伦理学史上的三种道德形态为参照,表现为“西方道德哲学”与“启蒙文化形式”的三大历史关联样式(传统、现代性、后现代性)的揭示,它要求我们具备“中西互镜”的视野、“古今对看”的眼光和“语境互证”的策略,并设定了与之相应的思想任务。道德形态方法的“远见”,包含了“形态相通”与“语境互证”两面,具体表现为:以道德形态方法展现道德哲学的视角;以道德哲学的“形态相通”“语境互证”展现“理智启蒙”的视角;以道德形态方法的“中西互镜”“古今对看”展现“西方理智启蒙”的视角。

  • 标签: 西方启蒙 道德形态学 研究方法
  • 简介:从考古资料可知,东周齐国贵族墓葬有的殉葬马匹,集中见于中高级贵族墓葬。殉葬的马匹应按照定的标准选取,而非随意使用,其殉葬方式包括车马同殉单独殉马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可知,在春秋早中期,齐国的殉马主要是由东部的莱国输入;春秋晚期开始主要是由本国饲养。

  • 标签: 东周 齐国 殉马葬俗 来源
  • 简介:<正>甘泉学派系指以湛若水为代表的派学者及其思想。他们上承陈献章之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在明中晚期的思想界、学术界,与王派心学并分秋色,有相当的势力。《明儒学案》说:“王湛两家,各立宗旨。湛氏门人,虽不及王氏之盛,然当时于湛者或卒业于王,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其后源远流长,王氏之外,湛氏学者,至今不绝,即未必仍其宗旨,而渊源不可没也。”(《明儒学案》卷三七)王、湛二人生在同时,互相切磋,过从甚密,彼此思想都十分熟悉。王守仁曾指出湛派思想与自己不同。“近时同志,莫不知以良知为说,然亦未见有能实体认者,是以尚未免于疑惑。盖有谓良知不足以尽天下之理,而必假于穷索以增益之者,又以为徒致良知未必能合于天理,须以良知讲求其所谓天理者,而执之以为定之则,然后可以率由而无弊,是其为

  • 标签: 湛若水 王守仁 理学思想 陈献章 致良知 心学
  • 简介:关于“老来有伴就是福”的社会思考储兆瑞,刘燕石人口老化现象作为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方面是物质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另方面又必然带来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在诸多的问题中,“老有所伴”的问题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个。如何解决好“老有所伴”问题,使老...

  • 标签: 老年人口比例 婚姻社会学 社会学思考 财产继承 抽样调查 社会主义国家
  • 简介:消解程朱理学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创构种为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的“生活儒学”,是明代心学之主要问题意识所在。心学从阳明学向泰州的展开正好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儒学”从理论建构到落实实践的完整过程。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为要的良知,确立了心学生活化、民间化的理论基调;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订定乡约民规,开展平民教育等乡村建设实践将心学价值推向民间。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从愚夫愚妇能知到庶民大众来行,标志着明代“生活儒学”的真正完成。

  • 标签: 明代 生活儒学 阳明学 泰州学
  • 简介:哲学诠释面对的基本问题是语言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对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上,中国哲学发展了不同于西方哲学诠释的传统,即突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西方哲学诠释关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道与言,而中国哲学诠释关注的问题则有四个: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具有逻辑的自足性与自治性,它在历史的展开过程呈现为思想理论的圆环。

  • 标签: 哲学诠释学 "原型" 意像语言 智的直觉 无我之镜
  • 简介:,是由北宋理学家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创建、于明清发生学派分化并向近代转型的关中地域理学形态。作为地域理学的关,尤其是张载之学,其影响又是跨越地域的。从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所设专章①算起,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在张载关学学说和关史研究领域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该领域仍存在着不少有待澄清的疑难问题,其中也包括“关”概念的意涵问题。概念的理解运用,尤其是基本概念或核心概念的理解运用,在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工具或方法意义。本文提出,“关”是个具有内在结构的学术史概念,其结构特征表现为“时间”、“空间”、“传”三重维度。由这三重维度构成的“关”概念,将有可能成为种新的诠释模式。

  • 标签: 结构特征 概念 关学 意义 《中国思想通史》 三重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