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5 个结果
  • 简介:东亚儒家思想传统所见的四种“身体”: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社会规范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展现场所的身体;作为隐喻的身体。在东亚儒家思想中,“身体”在空间上处于社会政治脉络之中,并在时间上受到历史经验的召唤与洗礼,因此而成为一种既是理性又是感性的主体。“身体”有其不完整性,但是从不完整臻于完整之关键则在于“气”。在东亚儒学中,“身”与“心”虽具有互相依存性,但仍以“心”居于首出之地位。

  • 标签: 东亚 儒家 身体
  • 简介:邹忌是田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任相封君,辅助国君称“强于天下”。根据相关史料对这一人物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齐国人才思想的鲜明特点:德才兼备而更重才,与才相比,德的要求大降。这既富有战国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带有齐国社会风俗的一些印痕。

  • 标签: 邹忌 封君 战国时期 人才价值观
  • 简介:11月2日在安徽亳州举行,由光明日报社、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以安徽亳州为中心的涡河流域,是古代思想家老子、庄子的故里,是开创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天下道源”。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围绕老庄思想与当代价值的总命题,就老庄思想的形成、核心内涵、哲学贡献以及老庄思想精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一脉相承的体现,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老庄思想 学术研讨会 社会科学院 古代思想家 安徽省
  • 简介:这篇论文以对福建省兴化地区近期元宵节期间的乡村宗教仪式的描述开始。文章不仅讨论这类仪式活动对大多数宗教定义提出的诘难,而且探讨这种地方仪式传统对仪式理论所包含的意蕴。这些仪式活动的组织者具有高超的领导技巧,他们在制造地方差异性世界的同时吸收外来资本和国家的象征符号。同时,这些村庙网络致力于地方经济,包括改善村公路、电力、灌溉设施、和公共卫生设施;同时也支持地方的文化活动,比如设立奖学金和创办老人活动中心等。

  • 标签: 宗教仪式 仪式理论 中国福建
  • 简介:<正>李颗,明天启六年(公元1627年)生,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卒,字中孚,陕西周至人,学者通称二曲先生.《二曲集·历年纪略》云:“先生家世甚微,贫不能早学,九岁始入小学从师发学,读三字经.”后因身体有疾辍读,随母舅读《大学》、《中庸》,旧疾时发时辍.因家贫,不能具束修,故不被学塾收受,只好自读圣书,由《大学》、《中庸》而至《论语》、《孟子》,逢人便问学正句.“自是母为人纺棉得米,则杂以糠秕、野蔬,併日而食.先生拾薪采蔬之暇,

  • 标签: 李二曲 明体实用 传统儒学 学术思想 文化内涵 性命之学
  • 简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将"心"视作本体性的意义,并含蕴着作用于"人心"的意义。当代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活动,也重在解决人心的问题。它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主体间交流和信息交换的活动过程。本文所构筑的人心工程,深谙传统道德文化之精,并由此引申而把握道德活动中具有相互交融特性的十项元素的内涵,进而在探讨道德活动过程中主体间情感与心灵的相互交流、认同的有效方式和方法。

  • 标签: 传统道德文化 道德教育 人心工程
  • 简介:美学享受与精神启示:论马克思主义人的美学生成庄锡华“生成了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充满情感的独白。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马克思恩格斯 美学生 拉萨尔 艺术审美 美的规律
  • 简介:6月29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上海市伦理学会、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协办。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财经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复旦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由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吴新文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出席会议并致辞。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 复旦大学 大学哲学 华东师范大学
  • 简介:学术界关于道家与荀子关系的研究颇多,对其中荀子的“道法自然”研究则相对匮乏。“道法自然”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对荀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的“道法自然”由他的“道”论和“自然”组成,体现出“道法本身的自然”特点,并以此来指导他的人性论和政治思想。荀子的“道法自然”突出人为因素,并用儒家修养方法和“礼法并举”的思想改造自然人性和“无为”政治,是一种以道释儒的过程。荀子“以道释儒”使“道法自然”与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契合,对汉代儒道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荀子 道法自然 以道释儒
  • 简介:与两汉蜀地本土经学传统相比,蜀汉经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嬗变。从理论形态上看,由今文经为主转向以古文经为基础的兼容今古文;从学术传承上看,师承之外兼重家学;从著述讲授上看,在继承本土经学长于《韩诗》、《礼》学的基础上,较少以谶纬灾异解经。嬗变之后的蜀汉经学虽与魏吴尤其是曹魏相比仍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对此后的蜀地经学史却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蜀汉 经学 理论形态 学术传承 著述讲授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从外延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历史上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的许多文化形态,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从内涵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 文化精神 礼乐 中华民族 民族历史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化遗产、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阐发、弘扬和传承、“四个讲清楚”等系列讲话精神及对文物工作做出系列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山东省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将“齐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工程区的建设”纳入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独特作用 考古学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文物工作 文化强省建设
  • 简介:传统协商思想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对传统协商思想的融合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继承、内化到逐渐超越的渐进过程.其中,借鉴继承方面,主要体现为发掘传统文化中有重要价值的协商思想;内化吸收方面,主要体现为将传统协商思想与现代协商理论相统一;发展超越方面,则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协商思想从多层面进行丰富和完善.

  • 标签: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 传统协商思想 继承 内化 超越
  • 简介:经世思潮在晚清兴起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但不能爱屋及乌,忽视其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张之洞从“经世致用”到“中体西用”文化发展变化后认为,经世思想具有双重性,既蕴含着走向近代化的可能,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又承纳着卫护封建道统的本然,严守“中学为体”,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障碍。

  • 标签: 经世致用 中体西用 近代化儒学
  • 简介:儒学在今天的复兴,并不仅仅表现为向传统的简单回归,在更内在的层面,它同时面临如何在现代发展自身的问题。具体而言,儒学的这种发展,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不同的层面加以考察。从形式的层面看,儒学的发展首先需要在概念的逻辑分析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

  • 标签: 儒学 历史向度 逻辑分析
  • 简介: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古代史官在履行自己职责时,逐渐形成了秉笔直书、善恶必记的优良传统,并重视从道德方面对史官、史家提出直书的要求。从先秦时期的“书法无隐”到清代章学诚明确提出“史德”,反映了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不断发展传统史学的直书,始终受到名教的支配。从今天的认识看,强调直书又重视“名教”,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传统史学中,它们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因此,应历史地具体地分析和评价名教对史学的影响。

  • 标签: 直书 史官 书法无隐 史德 名教
  • 简介:中国素称礼义之邦,其原因不在于我们现在还能见到的秦砖汉瓦,也不是能在太空就能辨出的万里长城,根本原因就在于一是其所具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史,古之贤人所造就并被历代炎黄子孙躬行践履的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德,二是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之真髓,还超越国界,在历史上对周边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现在还被视为文明之宝在弘扬,在传承.传统道德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其自身具有两重性,既有引人向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存有一些阻碍社会变革和思想发展的消极因素,甚至是谬误的成分.但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我们批判性对传统道德进行继承与发扬,其中的积极因素仍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着借鉴与发展意义.

  • 标签: 中华民族 传统 道德 精神文明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