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右旋美托咪啶的镇静效应和其对全麻患者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4例,按照不同用药时期分为镇静组和全麻组,而后将分别将两组分为对照组和右旋美托咪啶组,镇静组为A1、B1,全麻组为A2、B2,B1、B2组给予右旋美托咪啶0.4ug/kg,在5分钟内注射完毕,之后给予30min的0.4ug?kg-1?h-1右旋美托咪啶的持续静注,A1、A2组以同样的方式注射生理盐水,全麻组患者在术中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将BIS维持在50±3即可。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BIS,并对患者进行OAA/S镇静评分,全麻组要对丙泊酚的浓度进行对比。结果镇静组中给予右美托咪啶的B1患者OAA/S镇静评分要明显低于A1组(P<0.05),且B1组患者的BIS要明显低于基础值,但A1组的BIS无明显变化;而且B2组的BIS也要明显低于A2组,其所用的丙泊酚的剂量明显小于A2组(P<0.05)。结论给予患者右旋美托咪啶,可起到明显的镇静作用,并且能够有效降低丙泊酚的使用剂量的同时加深全麻镇静的深度。

  • 标签: 右旋美托咪啶 镇静 全麻镇静深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右美托咪啶的镇静效应以及对全麻镇静深度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3月在我院择期手术的100例患者,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镇静组和全麻组,每组各50例患者,而这两组又分别分为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输注生理盐水,对几组患者进行OAA/S镇静评分以及记录不同时间下的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镇静组中给予右美托咪啶镇静的患者OAA/S镇静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且镇静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中输注右美托咪啶的患者的BIS明显下降,而且丙泊酚的用量也明显减少,而对照组患者的BIS没有改变。结论右美托咪啶的镇静效应明显,而且能够在降低丙泊酚靶控输注的前提上加深全麻镇静的深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镇静效应 全麻镇静深度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右美托咪定对于神经外科术后对患者进行镇静治疗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最近一年来到我院进行就诊的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按照人数对等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选用右美托咪定进行镇静,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咪达唑仑进行镇静,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一系列指标,包括ICU拔管时间、意外拔管发生率、降压镇痛药物使用剂量等等。结果相比之下,治疗组的拔管时间较短、应用的镇痛药物剂量较少、降压药物应用也较少,并且有着更好的镇静效果。而在NICU生存率和意外拔管率以及肺炎发生率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区别。结论运用右美托咪定进行神经外科术后的镇静治疗效果更好,有助于将拔管时间有效缩短,并且可以减少阵痛和降压药物的使用剂量,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更有利。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镇静 神经外科 术后 重症监护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实际产生的临床镇静效果。方法:选择2018-2020年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其中,对照组应用了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的是综合护理干预手段。结果:对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理想镇静状态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镇静治疗 综合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在危重病人的医治中采用镇痛镇静疗法的临床效果展开研究分析。方法2018年1月—2018年7月为本次研究开展的时间段,研究对象为在我院展开医治的危重病人80例,其中40例病人采用常规护理为参照组,其余40例病人采用镇痛镇静护理为研究组。结果研究组病人的镇静、镇痛评分明显好于参照组,且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结论在危重病人中采用镇痛镇静医治能够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危重病人 镇痛镇静 护理
  • 简介:【摘要】镇痛镇静药物治疗是目前用于重症患者身体和心理上减轻疼痛及焦虑恐惧状态的一种方法,本论文就重症患者用镇痛镇静治疗的原因,评估,用药方法及其不良反应及其关于蒙医角度进行思考论述。

  • 标签: 重症患者 镇痛镇静治疗 蒙医角度思考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疾病伴意识障碍患者行机械通气时予镇静与镇痛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收住58例颅脑疾病行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加用镇静镇痛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气指标变化,以及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死亡率和临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实施镇静镇痛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气指标统计数据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颅脑疾病伴意识障碍患者行机械通气时给予适当镇静镇痛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颅脑疾病 意识障碍 机械通气 镇静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联合镇静镇痛治疗在心源性哮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月7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心源性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20例,采用常规药物对A组治疗,采用常规药物+无创正压通气对B组治疗,采用常规药物+无创正压通气+镇静镇痛对C组治疗,对比三组治疗效果。结果A、B、C三组患者的心源性哮喘症状缓解率分别为45.0%、60.0%、90.0%,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0.0%、65.0%、95.0%,C组治疗效果最佳;C组患者无创呼吸机治疗依从率(90.0%)明显高于B组(70.0%),C组患者再插管率(5.0%)明显低于B组(2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心源性哮喘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镇静镇痛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哮喘症状,同时还能提高其对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依从性和整体疗效,进而能够降低其转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几率。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镇静镇痛 心源性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镇痛、镇静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术后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例重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脑室内ICP监护探头置入术,再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24 h内根据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是否应用镇静、镇痛治疗,将患者分为镇静镇痛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ICP相关指标。ICP观察指标包括:术后4个时间点(术后6、12、18、24 h)的ICP平均值、平均ICP波幅(MWA)及脑血管压力反应指数(PRx)平均值,术后24 h内每6 h的ICP波动值。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时间、受伤部位及颅脑损伤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基线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初始ICP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两组患者ICP均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18、24 h,两组患者的ICP均正常,但镇静镇痛组的ICP平均值、MWA及PRx平均值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术后24 h内,镇静镇痛组每6小时ICP波动值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结论术后24 h内给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中的重型TBI患者镇静、镇痛治疗,可降低其ICP及其波动。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压 镇痛 镇静 重型
  • 简介:摘要镇痛镇静药物治疗是目前用于重症患者身体和心理上减轻疼痛及焦虑恐惧状态的一种方法,本论文就重症患者用镇痛镇静治疗的原因,评估,用药方法及其不良反应及其关于蒙医角度进行思考论述。

  • 标签: 重症患者 镇痛镇静治疗 蒙医角度思考及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型与非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超声指标与内分泌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体质指数将其分为两组,非肥胖组50例和肥胖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参数和内分泌指标以及两者的关系。结果与非肥胖组相比,肥胖组的血流指数、卵泡数目、卵泡体积、卵巢直径以及卵巢体积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肥胖组相比,肥胖组的FAI、HOMA-IR、、TC、FINS均明显较高,SHBG、FSH指标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肥胖组内分泌指标与超声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卵泡数目与FAI呈明显正相关(P<0.05),血流指数与FAI呈正相关(P<0.05),卵巢体积与FAI、HOMA-IR呈正相关(P<0.05),其他指标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多囊卵巢综合征超声指标与内分泌指标对于不同临床表现患者存在差异性,两种指标在肥胖患者方面有着显著关系。

  • 标签: 内分泌 超声 多囊卵巢综合征 关系
  •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常常需要接受镇静镇痛治疗来缓解疼痛、减轻焦虑和躁动,以及改善睡眠等。然而,由于病情复杂多变,镇痛镇静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因此,对于神经外科危重病人进行镇痛镇静治疗时,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 标签: 疼痛 镇痛剂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ICU)中的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应用镇痛镇静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00例脓毒血症患者的具体治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所使用的镇静镇痛药物的不同降将100例患者分析分为咪达唑仑组和观察,每组均50例,右美托咪定组使用的药物为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组使用的药物为咪达唑仑,对比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停药之后,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唤醒时间明显短于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静脉推注吗啡次数少于咪达唑仑组,其VAS评分明显低于咪达唑仑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完成后,右美托咪定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明显优于咪达唑仑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镇痛镇静治疗在ICU重症脓毒血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更佳,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镇痛镇静治疗 脓毒血症 重症 治疗效果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讨镇痛镇静治疗用于 ICU重症脓毒血症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将 2018年 6月到 2019年 7月我院收治的 58例 ICU重症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 n=29)与试验组( n=29),对照组施以常规镇痛镇静治疗,试验组施以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 40d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达到目标镇静水平时间、停药后唤醒时间、 RASS镇静评分进行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 40d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趋于平稳,并且其达到目标镇静水平时间、停药后唤醒时间明显较短, RASS镇静评分明显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程序化镇痛镇静治疗用于 ICU重症脓毒血症患者治疗具有较大的有效性。    【关键词】镇痛镇静治疗 ;ICU重症脓毒血症 ;血流动力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analgesia and sed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 in ICU. Methods: 58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in ICU from June 2018 to July 2019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29) and test group (n = 29) by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analgesia and sedation treatment, and the test group was given programmed analgesia and sedation treatment. The hemodynamic change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40 days after treatment were achieved Objective sedation level time, wake-up time after drug withdrawal and RASS sedation score were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hemodynamics of the patients tended to be stable after 40 days of treatment, and the time to achieve the target sedation level and the wake-up time after drug withdrawal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and the RASS sedation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 < 0.05). Conclusion: programmed analgesia and sedation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 in ICU.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消化系统急重症,好发于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起病初期,如果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密切注意临床表现,并施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和合理护理措施,是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降低手术机率,提高治愈率。本文主要探讨早产儿(NEC)保守治疗期间的护理。

  • 标签: 早产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保守治疗 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124-02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