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DNA探针杂交技术,结合显色探针技术建立一种新型、高灵敏的免疫检测体系,用于早期先天性白内障的筛查。方法:选取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患者14例,取静脉血并提取mRNA,建立CRYAB的捕获探针及显色探针。利用DNA探针,通过碱基配对原则形成三明治结构(捕获探针-DNA探针-显色探针)检测入选者的血样。1家系6例患者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琢B-晶状体蛋白。结果:最佳条件下,双特异探针技术可检测到最低浓度的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的突变基因,各突变位点检测率为99.5%~99.7%;ELISA法检测样本琢B-晶状体蛋白上调,阳性率为85.9%。双特异探针技术敏感性更高,检测位点更多,ELISA法仅局限于蛋白检测水平,精确性不高。结论:双特异探针检测技术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重复性高,经济实惠,在临床上用于产前诊断、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双特异探针技术 先天性白内障 晶状体蛋白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单用或联用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10/2016-10收治的DME患者150例156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0例52眼,B组50例51眼和C组50例53眼,分别采用激光光凝术单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单用和激光光凝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联合方案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C组患者治疗后3、6、12mo最佳矫正视力水平较A组均显著提高(P<0.05);B、C组患者治疗后3、6、12mo黄斑中心凹厚度较A组均显著降低(P<0.05);B、C组患者治疗后3mo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较A组均显著缩小(P<0.05);C组患者治疗后6mo和12mo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较A、B组均显著缩小(P<0.05);同时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光凝术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DME可有效改善视力水平,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控制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效果优于激光光凝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单用。

  • 标签: 激光光凝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DME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比较高度近视眼与正常人(正视眼)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anteriorchamberdepth,CACD)和前房角(anteriorchamberangle,ACA)两项前房参数差异,进一步了解高度近视眼的解剖学特点。方法:收集2010-10/2011-06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正视眼82例,收集同期我院门诊与准分子激光中心就诊的高度近视眼68例,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量CACD和ACA。对高度近视组与正视眼组的前房参数值进行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参数有无差异。结果: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得正常人CACD平均值为3.02±0.47mm,ACA平均值为33.26°±6.20°。高度近视眼的CACD平均值为3.24±0.38mm,ACA的平均值为39.55°±6.68°。高度近视眼与正视眼的两项前房参数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量前房参数,高度近视眼与正视眼相比中央前房深度深、前房角宽。

  • 标签: 中央前房深度 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 前房角
  • 简介:目的:研究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及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选取2009-12/2011-11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32眼,角膜病变未累及内皮层,行角膜板层切除联合那他霉素滴眼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视力、角膜情况、病程、并发症及致病菌种类,对切除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前视力≤0.05者20眼,~0.3者11眼,〉0.3者1眼。板层切除术后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痊愈28例(87.5%),治愈时间7~32(平均13.2±8.5)d,痊愈时视力≤0.05者5眼,~0.3者8眼,〉0.3者15眼。病情控制不良改行角膜移植术者4例。31例真菌培养阳性(96.9%),其中镰刀菌18例,曲霉菌属8例,链格孢霉3例,未知菌属2例。病理学检查显示溃疡灶中有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显示角膜组织中菌丝多数位于角膜浅层,并呈与板层胶原纤维平行方向生长,但也有少数呈斜形或垂直生长方式,侵及切除组织全层。不同菌属之间菌丝在角膜中生长方式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病变未累及全层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及时行板层角膜切除术可大大提高那他霉素药物治疗有效性,缩短病程,恢复视力。

  • 标签: 角膜板层切除 角膜溃疡 真菌性 那他霉素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药物低分子肝素钠与肝素钠皮内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的疗效分析。方法将34例眼睑黄色瘤患者(28例双眼,6例单眼),等分成两组(每组14例双眼,3例单眼):低分子肝素钠组瘤体面积(32.06±11.20)mm^2,肝素钠组瘤体面积(31.68±10.34)mm^2(t=-0.164,P=0.871),两组间瘤体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严格采取皮内注射方法,一组皮内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另一组则皮内注射肝素钠,观察其疗效和疗程以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两种药物皮内注射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低分子肝素钠见效快、疗程短,且皮下淤血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低分子肝素钠皮内注射治疗眼睑黄色瘤具备更优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钠 肝素钠 眼睑黄色瘤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作为可导致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出现严重视力下降的病因之一,其发病人数也随糖尿病患者的人数逐渐增加而逐年递增,因其致盲率高,已成为我国巨大的社会负担和压力。罹患糖尿病多年的患者很多对自己的视网膜发生病变没有察觉,因此病情一旦发现往往已严重影响患者视力.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患者 护理干预 认知度 视力下降 发病人数
  • 简介:目的探讨危重症小组干预模式在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7月-12月,我院危重症小组以"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探讨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方法。结果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由实施品管圈方案前的19.8‰降低至实施后的6.5‰。结论开展危重症小组干预模式,能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状况,既保证了病人安全,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 标签: 小组干预 外出不归 安全管理
  • 简介:目的:研究视网膜血管疾病在印度喜马偕尔邦丘陵地带(海拔500~4500m)的患病模式/分布。方法:对西姆拉三级医院眼科自2008-08/2013-04期间的视网膜疾病患者进行回顾/前瞻性研究。选取5600位中的4323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数据均来自于医院记录,随后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情况和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所有患者都进行了视力,屈光,裂隙灯和眼底检查。以眼底临床记录和眼底照相记录来确定诊断。应用眼底照像机(KowaFundusCameraVX-10)进行照相,必要时进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结果:在4323例患者中,男性视网膜疾病患者有2563例(59.29%),多于女性1760例(40.71%)。在525例(12.1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33例(3.08%),中度156例(3.60%),重度120例(2.78%),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6例(2.68%)。在393例(9.10%)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I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130例(3.01%),II级111例(2.57%),III级131例(3.03%),IV级21例(0.49%)。在660例(15.27%)其他视网膜血管疾病中,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29例(5.30%),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55例(1.27%),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8例(0.19%),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0例(0.46%),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4例(0.09%),眼部缺血综合征1例(0.0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9例(0.21%),视网膜大动脉瘤5例(0.12%),近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6例(0.14%),贫血性视网膜病变16例(0.37%),白血病视网膜病变10例(0.23%),视网膜前出血52例(1.20%),Coats病8例(0.19%),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1例(0.02%)例,Eales病10例(0.23%),血管炎17例(0.39%)以及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209例(4.83%)。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视网膜疾病已经成为印度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此研究将有利于对喜�

  • 标签: 喜马偕尔邦 回顾/前瞻性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简介:头颈鳞癌为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虽然手术联合辅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体生存率并没有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9不仅与头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上皮-问充质转化及血管生成相关,而苴能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是头颈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侵袭与转移 头颈鳞癌 恶性肿瘤 辅助治疗 血管生成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案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云克)对Graves病引起的浸润性突眼的治疗效果对比。方法对90例确诊Graves病经治疗后甲亢治愈但仍有突眼的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突眼组别,每组随机分为99Tc-MDP长疗程治疗组和短疗程治疗组。经五疗程(5月)后观察其眼部变化。结果99Tc-MDP对浸润性突眼治疗效果显著,且轻、中、重度各突眼组长疗程99Tc-MDP治疗对减轻眼部炎症效果比短疗程更为明显(P〈0.05)。结论99Tc-MDP治疗浸润性突眼较好且安全;长疗程99Tc-MDP治疗对减轻眼部炎症更为有效。

  • 标签: 云克 GRAVES眼病 GRAVES病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hislicespiralCT,MS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curvedplanarreformation,CPR)在中耳乳突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成人尸头标本20具,行颞骨MSCT超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在3个垂直平面上分别进行面神经管CPR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面神经管与各外科解剖标志结构间的距离,并与标本测量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外半规管与面神经管关系在横断面重建CPR像上显示最好,壶腹部与面神经管间距离最短,为(1.74±0.29)mm,外半规管后缘与面神经管锥曲处间距离最大,为(2.47±0.51)mm。(2)砧骨短脚窝形态在矢状面重建CPR像上显示最佳,与面神经管锥曲最短距离为(2.88±0.41)mm。(3)乙状窦沟在冠状面重建CPR像上显示最好,与面神经管最短距离为(8.97±2.72)mm。CPR像上各测量值与解剖标本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面神经管CPR重建可用于测量面神经管与外科标志性结构间的距离,为术中面神经的保护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89-91)

  • 标签: 面神经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中耳 手术
  • 简介:目的探索FFA中前房荧光素渗漏情况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136眼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FFA检查,观察前房荧光素渗漏情况。结果其中68例,78眼前房有不同程度的荧光渗漏。结论FFA中观察前房荧光素渗漏情况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示预后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 标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FFA 前房荧光素渗漏
  • 简介:角膜缘干细胞为正常角膜上皮的自我更新提供了来源,在维持眼表稳态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成体干细胞认识的加深以及生物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培养的口腔黏膜细胞片移植已成为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损的方法之一。本文就其培养方法、细胞片表型及临床应用结果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缺损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 载体 表型特征 最佳矫正视力 新生血管化
  • 简介:目的:通过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phy,mf-ERG)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治疗前后的观察,提高CSC诊断的准确性,并指导临床诊疗,评估预后。方法:设置有比较性的CSC观察组和双眼正常的对照组。观察组有31例CSC患者都是单眼发病,这些患者每只眼(包括患眼与对侧眼)在发病期与恢复期都经过眼科的系统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OCT和mf-ERG,并记录这些检查的数据。对照组有30例,与观察组年龄范围相同,同样做上述检查并记录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CSC发病期,mf-ERG显示患眼平均视网膜振幅密度在1环为60.54±18.20nV/degree2,比对照组(110.94±31.20nV/degree2)低45.43%(P〈0.01),在2环为38.12±10.81nV/degree2,比对照组(60.91±11.43nV/degree2)低37.42%(P〈0.05)。在恢复期,mf-ERG显示患眼平均视网膜振幅密度在1环为93.71±14.13nV/degree2,比对照组(110.94±31.20nV/degree2)低15.53%(P〈0.05);在2环为51.16±10.34nV/degree2,比对照组(60.91±11.43nV/degree2)低16.01%(P〈0.05)。另外,我们还发现,观察组31例患者中有8例对侧眼也显示出异常,平均视网膜振幅密度在1环为62.41nV/degree2,其余23例患者对侧眼未发现异常。结论:多焦视网膜电图有助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随访观察,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多焦视网膜电图
  • 简介:目的:观察MoriaM2型90与110μm角膜刀制作角膜瓣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MoriaM2型90刀头在LASIK中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优点。方法:选取通过术前检查并自愿行LASIK手术的患者105例202眼,按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使用MoriaM2型90刀头LASIK患者51例98眼,110刀头LASIK患者54例104眼做对照,术后即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检测两组角膜瓣厚度,观察两组术后1d;1wk;1,3mo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角膜瓣形态、对合情况、并发症。结果:90刀头组术后角膜瓣厚度为118.3±15.2μm,110刀头组术后角膜瓣厚度为130.5±17.1μm,有显著性差异。90刀头组均未发现层间点状金属碎屑,110刀头组有层间点状金属碎屑个例(12例),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角膜瓣形态、对合情况、术后反应、术后裸眼视力相当。结论:应用90刀头LASIK的疗效及并发症和110刀头LASIK相当,但90刀头保留角膜基质床相对较厚,可矫治的屈光度更大,术后层间点状金属碎屑并发症更少,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宽的适应范围。

  • 标签: MORIA M2型90刀头 MORIA M2型110刀头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随机对照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年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采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眼内压、视力情况、滤过泡形成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眼内压上,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上,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型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微小型、缺如型、包裹型、弥漫扁平型滤过泡形成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切口相比,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更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眼内压,促进视力恢复。

  • 标签: 切口 超声乳化术 小梁切除术 白内障 青光眼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对临床可疑青光眼患者进行长期的偏振激光扫描仪联合个体化角膜补偿技术(scanninglaserpolarimetrywithvariablecornealcompensation,GDxVCC)随访,分析GDxVCC对该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门诊可疑青光眼的眼底检查视乳头杯/盘比(C/D)≥0.4,或双眼不对称且C/D差值〉10.2,静态视野检查结果正常患者68例,随访前后均用GDxVCC检查(采用相同的角膜补偿值)。如双跟C/D值相同,随机选取1眼,如C/D值不同,则选取C/D值大的1眼,对结果进行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2.5±7.0)个月,眼底C/D值为0.57±0.17。随访前后GDxVCC检查:椭圆平均值分别为50.33±7.72和49.66±8.12,上方平均值为58.72±13.56和58.18±12.01,下方平均值为60.71±11.31和59.13±11.95,神经纤维指数为30.85±19.62和33.03±21.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绝对数值上,椭圆平均值、上方平均值和下方平均值变小,神经纤维指数变大。其中7例(10.3%)诊断为青光眼,21例(30.9%)排除青光眼,40例(58.8%)仍需进一步随访。结论对临床怀疑青光眼的患者应长期进行随访,GDxVCC随访对青光眼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92—94)

  • 标签: 青光眼 偏振激光扫描仪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 简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是一种与甲状腺疾病相关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表现为大量糖胺聚糖堆积,导致眼球突出,上睑挛缩,复视等临床表现。根据疾病活动性,可以进行活动期与静止期的分类。目前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评价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及糖胺聚糖的研究,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的客观评价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现做一综述。

  • 标签: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细胞因子、黏附分子 糖胺聚糖
  • 简介:目的:研究αB-晶体蛋白对大鼠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组织中αB-晶体蛋白含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cells,RGCs)中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protein-43,GAP-43)表达和全视野视网膜电流图(full-fieldERG,F-ERG)的b波振幅差异,探讨αB-晶体蛋白对急性高眼压后RGCs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设计的实验研究。本实验选择120只健康、无眼疾SD大鼠,随机分为以下4组:αB晶体蛋白组(αB)30只,生理盐水组(S)30只,假手术组(P)30只,急性高眼压组(H)30只,均以右眼为实验眼,分别于术后7d和14d各取5只术眼的视网膜,行Western-blot法,观察急性高眼压后视网膜中αB-晶体蛋白的表达;术后7,14,21d各取5只术眼的视网膜,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急性高眼压后RGCs的GAP-43表达;术前和术后1mo时应用全视野ERG的b波振幅变化测定视网膜功能。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αB组视网膜中αB-晶体蛋白的表达于术后7d较高,14d时表达减弱(P=0.000),但同一时间点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6,P=0.024,P=0.007;P=0.006,P=0.008,P=0.010);αB组RGCs的GAP-43表达于术后7d达高峰,14d时表达减弱,21d时仍有少量表达(P=0.000),但各时间点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1,P=0.002,P=0.001;P=0.015,P=0.002,P=0.006;P=0.005,P=0.003,P=0.005);ERG-b波振幅于术后1mo较低(P=0.014,P=0.004,P=0.003,P=0.006),其中术前各组ERG-b波振幅无明显差异(P=0.993),术后1mo时αB组ERG-b波振幅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00,P=0.004,P=0.002)。结论:外源性αB-晶体蛋白能够提高视网膜αB-晶体蛋白的表达;αB-晶体蛋白通过促进RGCs中GAP-43的表达,从而促进RGCs的轴突再生;αB-晶体蛋白可促进视网膜功能的恢复,对大鼠视网膜无毒性作用。

  • 标签: αB晶体蛋白 急性高眼压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GAP-43 ERG
  • 简介:目的分析剥脱综合征(ES)患者和正常人眼轴及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来本院就诊的Es患者106例(106眼)、正常人69例(69眼),均为维吾尔族。观察Es眼和非ES眼眼轴长度、中央前房深度及眼压有无差异,分析眼轴及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的相关性。结果ES患者眼轴长度为(22.89±0.91)mm,正常人眼轴长度为(23.12±0.9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ES患者前房深度为(2.84±0.41)mm,正常人前房深度为(2.93±0.3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ES患者眼压为(26.72±15.70)mmHg(1mmHg=0.133kPa),正常人眼压为(14.39±2.1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Es患者眼轴与眼压具有相关性(r=-0.412,P=0.00);正常人眼轴与眼压不具有相关性(r=-0.102,P=0.405)。ES患者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具有相关性(r=-0.33,P=0.001);正常人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不具有相关性(r=-0.102,P=0.406)。结论维吾尔族ES患者的眼压较正常人高,其眼轴及中央前房深度与眼压具有负相关性。(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3,13:170—172)

  • 标签: 剥脱综合征 眼压 中央前房深度 眼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