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陈文新主编《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汇集了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集体智慧,它不仅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举文献整理的诸多空白,是"科举学"的标志性成果,具有不可缺少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而且还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并对今天的人事和教育制度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科举学 历代科举文献 整理和研究 丛刊
  • 简介:<正>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全盛时代。唐代在经济立法方面也在前代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备。本文拟就唐代商事立法方面,作一些探究。唐代关于市场管理的法律规定市场的活跃程度取决于商业经济的发展。唐代市场非常活跃,为了保证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唐王朝注意市场的管理,并在立法上加以控制。唐代关于市场管理的规定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 标签: 商业活动 封建社会 州县 官府 唐代 商事立法
  • 简介:唐代官吏考绩制度已较成熟。其考绩指标兼顾“德”、“才”两个方面。考绩运行机制周密,组织程序严谨,力求考绩的公正、真实、准确;考绩结果与官吏的俸禄增减、职位升迁等紧密联系,激发了官吏的工作积极性;考绩制度提高了唐朝官府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唐代官吏 考绩制度 运行机制
  • 简介:唐代官方视野中,会食是指官员在一起共进工作餐,同时可以商议政事。唐代官员会食有固定场所与礼节,而且有一定量的食本作为公厨运营的经费,以供官员会食所需。唐代公厨并不能直接等同于食堂,两者是发挥不同作用的独立空间。另外,唐代官员会食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官员会食制度也可以算作盛唐政治制度的外延。

  • 标签: 唐代 会食 食堂 公厨 食本
  • 简介:宋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防弊举措,体现在对考生、考卷、考官、考场、阅卷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上,再加上皇帝亲自复试,这些举措的配套使用,增强了考试的严格性、规范性,有利于防范作弊,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其许多做法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标签: 宋代 科举考试 防弊举措 启示
  • 简介: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而唐代又是诗歌的海洋。贬请诗人大量涌现及其辛勘创作,是唐代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唐代诗歌魅力丛生的原因是唐代诗人所创造的独特的意象和意象群。

  • 标签: 唐代 贬请诗文 意象 意象群
  • 简介:唐代诗歌繁荣和独特形态的呈现有许多缘由,其中之一就是贬谪诗人的大量涌现及其辛勤创作。对唐代贬谪诗人进行分类研究不仅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掌握唐诗的发展历程,还能考察出唐诗独特魅力产生的深层心理原因,更能看出人类为追求幸福、实现人生价值所作的不懈努力。

  • 标签: 唐诗 贬谪诗人 类型
  • 简介:清入关前的太宗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并组织大小五次科举考试。本文对每次科举考试的缘起、组织领导机构及其主考官、考生的政治身份条件、招考人数、民族名额分配指数、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中举者授予的等级名号、中举者享受的待遇、中举者授予的官职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必要的考证和尽可能详细的阐释,在此基础上认为:这一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的不规范性、民族狭隘性和不彻底性。尽管如此,还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同时对清入关前实行科举制的原因也进行了必要的分析,认为太祖朝开始接触汉文化和太宗朝重武轻文观念的逐步转变,是皇太极时期实行的科举制的前提条件。

  • 标签: 入关前 清朝 科举制
  • 简介:唐代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春天,在都城长安举行进士考试。御史中丞(相当于副宰相)张倚的儿子张奭原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为了弄一张“文凭”,也去参加这次考试。主考官苗晋卿和宋遥都是很会“办事”的能人,认为张倚正受到玄宗皇帝的信任,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今后他们要想官运亨通就得以张倚为靠山。现在张公子需要一张进士“文凭”,这正是巴结张倚的好机会。

  • 标签: 御史中丞 进士 宰相 都城 唐代 皇帝
  • 简介:唐代谏议制度的完善对抑制皇权的过度膨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丝毫改变不了它作为君主专制统治之工具的本质.封驳制度并不意味着谏官可以和皇帝分享决策权,谏议活动从来不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不可能对皇帝构成强制性监督.作为君主专制统治之工具的谏议制度,其作用是极其有限和不可预期的.

  • 标签: 唐代 谏议制度 皇权 君主专制
  • 简介: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开放、自由、多元的朝代,其活跃的经济、多元的文化、多民族的相互融合,为唐代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唐朝的文化已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汉文化,而是融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于一体的新文化。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表现在文学、绘画、书法、建筑、体育等各个领域,其较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和之后的两宋文化,更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独特的魅力。

  • 标签: 体育文化 唐代文化 诗歌 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 农耕文化
  • 简介: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产生、发展、废除跟江西政治息息相关。科举废除之后,民间有“科举废,江西霉”说法。对比发现,民国江西官员数量比例比清朝大幅度减少;级别上,官员级别越高,其降幅更为明显,江西几乎丧失了在政治上的话语权。此外,科举废除还导致省内各地区政治力量的变化。由此而知,科举制度废除确实是江西政治衰落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夸大,相比于其他因素,其依旧只是表层因素。

  • 标签: 科举制度废除 江西政治 衰落 表层因素
  • 简介:汉代开启了以经术作为主要取士标准的选官制度,奠定了以儒家经义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传统。唐代科举重视明经、进士两科,突显了经学的重要地位。宋代范仲淹、王安石的科举改革,对于经世致用学风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化,不利于士子从经学原典中汲取思想精华,因而对经学的发展有明显的阻滞作用。

  • 标签: 科举制 经学 影响
  • 简介:长期以来,研究家在对唐代祖述陶渊明诗作之辈的评析中,忽略了一位极不应忽略的人物。他就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从祖王绩。从其创作的诗文看,王氏乃将陶渊明引为同调,并将其作为效法榜样。他不独明言“尝爱陶渊明”,更以“渊明对酒,非礼义能拘”自况,并亦步亦趋地仿效陶渊明的诸种之为。其诗作,情感之真挚,语言之质朴,与陶渊明“真率自然”之风显系一脉相承。他将陶诗的意境,生动表现于五绝的寥寥二十字之中,对田园诗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用五律反映田园生活,王绩更属唐代第一人。他以自己的创作,架起了从陶渊明到王维、孟浩然间的一座桥梁,今后在评述唐代山水田园诗时,对此应予以足够注意。

  • 标签: 陶渊明 王绩 山水田园诗
  • 简介:保人成为契约要件,体现了契约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在吐鲁番出土的各类契约中,主要有瑕疵担保、财产担保、家属连带担保和保人担保四种担保方式。唐代契约中。亲属、同乡和官吏可以充当保人。胡人也可以充当保人。保人必须具备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或者享有较高的威望。借贷契约保人责任相对较重,买卖契约中的保人责任相对较轻。事实表明,唐代的担保文化与吐鲁番的契约实践完全相符,其对当前重建信用伦理和诚信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唐代担保文化 吐鲁番文书 保人
  • 简介: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成熟期,社会上形成自上而下的崇佛风潮。皇权托政佛门、以佛治国,将佛家的斋1El与戒律纳入唐律,在刑罚的执行上表现出仁慈恶杀,运用佛教的处俗之德强化王化之制,以期佐治安民。士僧潜心悟道,通过宣扬事君以忠、侍亲有敬的伦理道德,劝人归善,协契王道。民众信佛,受佛家的禅定、报应、涅檠等思想的影响,随顺王法。

  • 标签: 佛教崇拜 援佛入法 儒佛双修 禅定 涅槃
  • 简介: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而后一直沿袭到清末,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自隋以后一直沿用的一种选官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并对近代西方各国的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科举制及西方文官制度中得到一些启示。

  • 标签: 科举制度 文官 考试制度 探究
  • 简介:唐代官吏的考核制度以系统全面的标准严格考课官员任期内的政绩德声,强化了对官员的管理和激励,其完备的考核制度达到了封建王朝历史上最为宏密壮观的阶段,与唐代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严密的管理监督网络,对整个官僚组织体系发挥着调控制约作用。考核和监察从正反两方面各有侧重地对整个官僚体系进行调控和管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微妙的变化和调整,既相辅相成又此消彼长,共同和谐统一于大唐王朝的官僚管理体系中。唐代考核和监察制度对明清后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并对当今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 标签: 唐代 考核 监察 制度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