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行开放手术及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行开放手术或治疗的25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行开放手术治疗(开放手术组),14例行腔治疗(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和随访期情况。结果手术组围术期死亡率[0%(0/14)比18.2%(2/11)]和并发症发生率[(14.3%(2/14)比18.2%(2/11)]低于开放手术组,而手术组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率[35.7%(5/14)比27.2%(3/11)]、移植物感染率[14.3%(2/14)比0%(0/10)]、二次手术率[28.6%(4/14)比9.1%(1/11)]和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50%(7/14)比27.2%(3/11)]高于开放手术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随访期间,开放组无死亡病例,二次手术者1例。手术组死亡2例,二次手术者3例。结论手术和开放手术各有优缺点,应个体化选择治疗方式。

  • 标签: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不同锚定区胸主动脉修复术(TEVAR)对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早中期结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TEVAR治疗的147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近端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将患者分为两组:≤2 cm则支架锚定于Zone 2(Zone 2组,40例);>2 cm则支架锚定于Zone 3(Zone 3组,107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及随后每年CTA资料,评估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主要是漏的发生率)和再次干预率。结果Zone 2组年龄低于Zone 3组[(57±9.3)岁比(61±10)岁,t=2.04,P=0.04]。全组患者随访时间(37.8±20.5)个月(范围:6~77个月)。共18例患者TEVAR术后出现并发症,Zone 2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5%(11/40)比6.54%(7/107), χ2=11.90, P=0.001];其中10例患者发生漏,Zone 2组漏发生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40)比3.74%(4/107),χ2=5.82, P=0.025]。共12例患者接受再次干预治疗,Zone 2组再次干预率高于Zone 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40)比3.74%(4/107),χ2=10.27, P=0.003]。结论与支架锚定于Zone 3的TEVAR比较,支架锚定于Zone 2的TEVAR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手术干预率更高。

  • 标签: 外科手术 内漏 主动脉夹层 支架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活血生骨汤联合玻璃酸钠关节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标准从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2月期间在我科室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中选取 144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设置观察组(例数 =72)和对照组(例数 =72)。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玻璃酸钠关节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给予活血生骨汤进行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 VAS评分和 Lysholm评分,均与之相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 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活血生骨汤联合玻璃酸钠关节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促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 标签: 活血生骨汤 玻璃酸钠 关节腔内注射 膝骨关节炎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双心脏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1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 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心脏起搏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双心脏起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 LVEF)、心脏指数、 5 min步行距离。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心脏指数、 LVEF以及 5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 3.36±0.56) L/( min·m2)、( 39.22±5.11) %、( 518.56±41.34) m, 均优于对照组的( 3.10±0.55) L/( min·m2)、( 35.26±5.06) %、( 500.56±40.67) 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8.18%, 高于对照组的 85.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双心脏起搏治疗对患者心功能影响小, 整体治疗效果符合临床需求,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 ;双心脏起搏 ;心功能 ;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ual chamber pacemaker on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bradycardia. Methods 110 patients with bradycardia and chronic arrhythmia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 plans, 55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ingle chamber pacemaker, whil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dual chamber pacemaker. The effects, adverse reactions,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cardiac index and 5-min walking distanc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heart index, LVEF and 5-min walking distanc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3.36 ± 0.56) l / (min · m2), (39.22 ± 5.11)% and (518.56 ± 41.34) m,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3.10 ± 0.55) L / (min · m2), (35.26 ± 5.06)% and (500.56 ± 40.67) m,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8.18%, higher than 85.45%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dual chamber pacemaker in patients with bradycardia and chronic arrhythmia has little effect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the overall treatment effect is in line with clinical needs, with high safety, 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 标签:
  • 简介:摘 要:现如今,随着工业发展及生产需求的增大,对油田的开发越来越深入,对注汽开发工艺的应用亦越来越频繁。但是,油田注气管线的散热损失问题仍旧没得到彻底解决。虽然近年来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各类保温材料的性能都在不断提高,相关保温技术也越来越完善先进,但仍需针对油田注汽开发的实际条件和需求,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减少注汽管线散热损失。本文通过对不同材料、工艺及使用年限的油田注汽管线的保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减少油田注汽管线散热损失及提高保温效果的相关措施,仅供参考。

  • 标签: 油田 注气管线 散热损失 保温效果 技术措施
  • 简介:摘要: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和进步,各行业方兴未艾,电子行业也不例外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飞速发展,使得社会用电量持续增多,电子器件也逐渐向着高效和微型方向发展,同时也对机组铺设的安全和可靠性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在主铺设备运行中,抱会系统因其自身故障而导致停止运行,特别是高温环境会严重的影响到电子器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此外,也会影响到电路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为此,本文详细论述了电子器件散热和冷却发展现状,旨在可以为相关业界人士发展提供借鉴,助力电子行业实现健康可持续繁荣发展。

  • 标签: 电子器件 散热 冷却 发展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甲软骨切取翻转治疗耳甲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8例耳甲前突畸形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6~41岁。采用经颅耳沟切口,分离暴露前突的耳甲软骨背侧面,将前突的耳甲软骨作椭圆形的全层切开,并将之剥除,经十字划痕后翻转180°,重新植入耳甲相应区域,可吸收线适当缝合固定,耳甲打包包扎。术后早期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有无血肿发生,远期观察耳甲皮肤有无皱缩,耳甲有无继发畸形。结果所有患者耳甲前突畸形均得到明显的矫正,切口愈合良好,且无局部血肿,经6~12个月随访,耳甲区皮肤无明显皱缩,结构无明显变形,患者及家属均感满意。结论采用耳甲软骨翻转后原位移植,可有效矫正耳甲前突畸形,效果良好。

  • 标签: 耳软骨 耳甲腔 畸形 回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肋骨环抱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对 我院 2015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月期间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 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患者分为记忆合金环抱组和普通钛合金环抱组,比较两组 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胸痛均明显减轻,胸廓畸形均矫治满意,连枷胸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单切口最大固定范围记忆合金环抱组 8 根肋骨;普通钛合金环抱组 6 根肋骨。术后随访均达骨性愈合,无环抱完全脱落现象。 结论:记忆合金环抱固定术及普通钛合金环抱固定术 均可有效改善肋骨骨折所致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骨折愈合。手术简单易行,安全可靠。记忆合金环抱完成固定所需操作空间更小;同样的切口长度下能完成更多的骨折固定,对患者更为有利。

  • 标签: 多发性肋骨骨折 记忆合金环抱器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后路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失稳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名腰椎滑脱失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100名腰椎滑脱失稳患者进行脊柱后路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联合治疗,观察这100名腰椎滑脱失稳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效果。结果:通过术后的随访结果可以发现,脊柱后路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联合治疗腰椎滑脱失稳后患者的满意率和术后症状消失或缓解率都很高。结论:脊柱后路固定系统与椎间隙融合联合的方法可以对腰椎滑脱失稳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使患者的症状消失或者减轻,同时使患者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被推广使用。

  • 标签: 脊柱后路内固定系统 椎间隙融合器 腰椎滑脱失稳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修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行主动脉夹层修复术治疗的1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普适性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探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修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修复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平均总分为(64.32±9.87)分,低于国内常模水平。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月收入、有无合并症、术后并发症、术后不良反应是其影响因素。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修复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低,主要与疾病相关因素和非疾病相关因素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各种相关因素,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干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修复术(EVAR)后移植物感染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移植物感染的患者资料,并对感染原因、临床表现、再次干预方式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65岁(48~77岁),与首次EVAR的中位间隔时间为7.5个月(21 d~27个月),合并主动脉肠瘘(AEF)6例(40%),细菌培养阳性率47%(7/15)。4例(AEF 2例、无AEF 2例)接受保守治疗。11例(AEF 4例,无AEF 7例)接受手术取出支架,其中9例行腋-双股动脉旁路+主动脉残端闭合,2例行原位腹主动脉重建,其中合并AEF者同时进行了肠瘘修补术。30 d死亡率为33%(5/15),围术期死亡3例,保守治疗2例且为合并AEF患者。10例存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6~54个月)。2例保守治疗者中长期死亡率为50%(1/2),感染再发率为100%(2/2);8例术后患者仅1例2年后死于脑血管意外,中长期死亡率为13%(1/8),感染再发率为0%(0/8)。患者总体死亡率为47%(7/15),其中合并AEF患者(67%, 4/6)30 d死亡率高于无AEF者(11%, 1/11)(P=0.047),而合并AEF(50%,1/2)和无AEF患者(25%,2/8)中长期死亡率及感染再发率无明显差异(P=0.38)。结论EVAR术后移植物感染死亡率高,而合并AEF患者早期死亡率高。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基于充分的抗感染后的外科治疗是一个有效的干预措施。

  • 标签: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移植物感染 主动脉肠瘘 死亡率 腋-双股动脉旁路 原位重建
  • 简介:摘要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是早期抗休克的重要技术方法,能够快速实现有效止血、维持基础血压、保证、脑等重要脏器的供血,提高患者抗休克救治成功率。但是由于REBOA可能引起远端严重缺血等并发症,限制了其使用。随着临床认识的进步和抗休克救治理念的不断提高,REBOA有了重大进展,包括pREBOA和iREBOA的使用,在心脏骤停情况的使用等。为了更好的使用REBOA,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建立完善的医疗救治制度和培训体系,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急性期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我院 2016 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急性期行主动脉修复术的 46例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调查,通过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介入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46例患者主动脉修复术均获得成功,术后 45例存活, 1例因逆撕导致主动脉破裂而死亡;术后 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余均未见截瘫、脑梗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 1例出现 Ia型漏,近端再次置入支架,存活; CT血管造影复查支架位置良好,近远端无新发夹层或破口,未见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急性期介入治疗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B型 腔内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面-缺血-足部感染(WIFi)分级预估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DAO)患者治疗术后发生截肢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山东省立医院、济南市中医医院和滨州市沾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DAO患者80例,根据是否截肢分为截肢组(44例)和未截肢组(36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χ2=1.678,P=0.195)、年龄(t=1.697,P=0.094)、糖化血红蛋白(t=-0.419,P=0.677)、体质指数(t=-0.236,P=0.814)、入院空腹血糖(t=-0.640,P=0.524)、糖尿病病程(t=-0.732,P=0.466)、高血压病史(χ2=1.347,P=0.466)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截肢组W、I、Fi高级别的患者较未截肢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963、30.901、19.140,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I、Fi均为DAO患者治疗术后发生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95% CI:0.022~0.309,0.020~0.319,0.073~0.900,P<0.001、<0.001、0.034)。结论下肢缺血程度、下肢创面或坏疽以及感染等情况是影响DAO治疗后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WIFi分级可有效预测DAO治疗后截肢情况。

  • 标签: 糖尿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截肢术 危险因素 WIFi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与钛板椎间融合(cage)固定治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因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而再次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54.15±8.60)岁(范围41~68岁)。责任节段包括C2,3 1例,C3,4 3例,C4,5 9例,C5,6 6例,C6,7 7例。采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术(零切迹组)12例,颈前路减压钛板cage固定术(钛板组)1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吞咽困难Bazaz分级、植骨融合Eck等级、C2-C7 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33.38±21.26)个月(范围12~71个月)。零切迹组手术时间为(95.83±5.47) min(范围89~105 min);较钛板组的(121.28±8.24) min(范围106~131 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2,P=0.000)。零切迹组术后1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较钛板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26.000,P=0.022);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残留吞咽困难患者。零切迹组JOA评分由术前(9.50±1.31)分增至术后3个月(14.00±1.21)分、末次随访时(14.33±0.78)分,钛板组由术前(9.14±1.79)分增至术后3个月(14.29±1.07)分、末次随访时(14.71±0.73)分,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7.343,116.448,P=0.000)。零切迹组VAS评分由术前(5.33±1.67)分降至术后3个月(1.42±0.51)分、末次随访时(0.83±0.72)分,钛板组由术前(5.43±1.55)分降至术后3个月(1.86±0.66)分、末次随访时(1.43±0.76)分,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6.355,88.500,P=0.000)。零切迹组NDI由术前43.62%±9.31%降至术后3个月15.38%±3.23%、末次随访时14.99%±3.26%,钛板组由术前43.76%±8.47%降至术后3个月14.35%±4.61%,末次随访时14.22%±4.59%,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4.358,99.307,P=0.000)。零切迹组C2-C7 Cobb角由术前8.26°±2.92°改善至术后3个月15.69°±4.06°、末次随访时14.80°±4.18°,钛板组由术前5.53°±9.04°改善至术后3个月15.51°±6.75°、末次随访时14.68°±6.89°,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014,53.315,P=0.000)。随访期间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及食管损伤。结论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术和钛板cage固定术治疗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及维持颈椎生理曲度。零切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软组织损伤及术后早期吞咽困难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柱融合术 再手术
  • 简介:摘 要:本文介绍了液冷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然后 运用 COMSOL软件对液冷电池散热效果进行仿真分析, 结果表明该系统 7C 进行充放电时满足使用要求,最后 进行基于 车辆工况散热效果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能满足有轨电车运营要求 。

  • 标签: 有轨电车 动力电池 热管理
  • 简介: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展,各类高层建筑拔地而起,暖通空调作为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其合理选型及施工安装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品质及舒适度。近年,多联机空调系统因具备控制灵活、计量便利、无需专用机房等特征,在现代综合体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其对安装要求十分严格,如遇空间受限,外机排列紧促而出现外机散热不良,将直接影响系统产冷(热)量。本文以具体项目为例,针对在建筑施工中,因多联机空调外机的散热不良导致系统停机而采取组织气流、诱导风向、加大通风量等改善换热的方式进行举例分析,可供借鉴。

  • 标签: 建筑施工 机组散热 组织气流 诱导风向 增加风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皮下镜辅助切割吸引与小切口修剪术治疗腋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收治的腋臭患者,共71例(142侧)。38例(76侧)采用皮下镜辅助切割吸引切除腋下顶泌汗腺(镜组),男14例,女24例,年龄18~45岁,平均24岁,病程1~15年,2级6例、3级32例;33例(66侧)采用小切口修剪术进行治疗(修剪组),男9例,女24例,年龄18~42岁,平均25岁,病程1~17年,2级5例、3级28例。镜组于镜直视下切割吸引切除顶泌汗腺。修剪组翻转皮瓣,组织剪直视下修剪。依据Tung分级法进行疗效评价。对并发症情况、疗效和满意度采用卡方检验,对手术的平均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差异。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5%(3/76),明显低于修剪组的25.76%(1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699,P<0.001)。镜组手术时间为(58.212±4.897) min,较修剪组(54.079±6.096) min稍长,但是包扎时间、拆线时间和开始康复锻炼时间都明显较修剪组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组有效率为100%(75/75)明显高于修剪组的89.39%(59/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79,P=0.004)。镜组满意度为97.37%(74/76),明显高于修剪组满意度74.24%(49/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102,P<0.001)。结论皮下镜辅助切割吸引比小切口修剪术治疗腋臭效果更佳、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满意度更高。

  • 标签: 内镜 腋窝 汗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放化疗、近距离治疗、热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肿瘤医院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0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放化疗序贯近距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热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宫颈癌细胞中瘦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的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3年有效随访,记录随访期间无瘤生存、死亡等情况。结果研究组近期总有效率(74.00%,148/200)高于对照组(53.00%,10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IGF2、瘦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GF2、瘦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3年随访期间无瘤生存率(62.00%,124/200)、病死率(5.00%,10/200)均低于对照组(30.50%,61/200;17.00%,34/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化疗、近距离治疗、热疗联合应用于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保障其临床近、远期疗效。

  • 标签: 放化疗 中晚期宫颈癌 腔内近距离治疗 热疗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能够有效预测儿童上尿路结石手术治疗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预测模型,并通过内部验证评估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9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348例泌尿系结石患儿的临床资料。男250例,女98例。中位年龄3.0(1.4~7.0)岁。中位体质指数17.1(15.0,19.5)kg/m2。术前发热40例;尿细菌培养阳性170例。结石CT值665(461,912)HU。结石负荷1.77(0.64,3.14)cm2;结石复杂度分级1级183例,2级38例,3级33例,4级124例。348例患儿共行腔手术375次,其中可视经皮肾镜取石术(Micro-perc)27次,超微经皮肾镜取石术(Ultra-Mini-PCNL)26次,微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PCNL)8次,输尿管硬镜碎石术(RURS)10次,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S)288次,PCNL+FURS 16次;手术时间30(20,40)min;术中灌注量500(200,1000)ml。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筛选结石清除率(SFR)和并发症发生率(CR)的预测因素。利用分析得到的预测因素构建SFR和CR的预测模型。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概率与实际风险的一致性;决策曲线评估模型应用的临床获益情况。结果本研究手术的整体SFR为88.0%(330/375);CR为23.2%(87/375),其中术后血尿(Ⅰ级)45例,术后发热(Ⅱ级)40例,石街形成(Ⅲ级)2例。综合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结石负荷、手术时间、术中灌注量、结石位置和手术方式是儿童结石手术后SFR和CR的共同预测因素。除以上因素外,体质指数同样为术后CR的预测因素。基于以上预测因素构建SFR和CR预测模型,其AUC分别为0.81和0.73;校准曲线显示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显示,SFR预测模型阈值>20%时具有明显的临床获益;CR预测模型阈值>10%时具有明显的临床获益。结论内部验证证实基于结石负荷、手术时间、术中灌注量、结石位置、手术方式及体质指数等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于儿童结石手术治疗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患儿的体质指数是手术治疗安全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列线图 预测模型 有效性 儿童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