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不产色分枝杆菌属于不产色缓慢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现报道1例由不产色分枝杆菌引起腰肌、骶关节病变的诊疗过程及体会。本例患者病史短,症状较轻。腰部脓液标本通过质谱分析技术鉴定为不产色分枝杆菌。给予抗非结核分枝杆菌(阿奇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局部脓液引流等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鳞癌根治术后缺损的解剖基础及临床效果。方法在10具新鲜尸体上进行双侧旋浅动、静脉的解剖测量。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的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术前使用超声多普勒血流仪探查标记穿支位置,根据口腔内缺损组织的面积设计旋动脉穿支皮瓣,制备皮瓣并转移至口腔,显微镜下吻合动、静脉。术后随访6~30个月,观察皮瓣的存活情况及口腔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0具新鲜尸体完成双侧解剖,共获得20侧旋浅动、静脉的解剖数据。旋动脉直径为(1.94±0.30) mm,浅支直径为(0.94±0.25) mm,深支直径为(1.25±0.27) mm。至少有2条来自深支的肌皮穿支穿过缝匠肌[(2.15±0.37)条],肌皮穿支直径为(0.75±0.15) mm。旋浅静脉直径为(1.72±0.14) mm。浅支动脉蒂长度为(6.5±1.2) cm,深支动脉蒂长度为(8.5±1.9) cm,静脉蒂长度为(9.2±2.1) cm。共选择16例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男14例,女2例,年龄31~70岁,平均48.8岁。切取旋动脉穿支皮瓣面积6 cm×4 cm~12 cm×6 cm,血管蒂动脉平均长度约6.8 cm,静脉平均长度约7.6 cm。1例术后出现皮瓣静脉危象,皮瓣坏死,其余患者皮瓣均存活良好。2例出现供区淋巴瘘,拔管延迟。16例术后随访6~30个月,1例9个月时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余患者未发现复发或转移;供区未见并发症,患者对口腔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旋动脉穿支皮瓣厚薄适中,质地柔软,血管蒂直径及长度恒定,血供稳定,供区瘢痕隐蔽,是修复口腔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缺损的良好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旋髂浅动脉 解剖学 口腔癌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创伤致儿童外动静脉血管损伤较少见,若诊断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导致患者下肢缺血坏死截肢,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风险。笔者采用移植自体静脉动脉化及人工血管治疗1例儿童外静脉损伤,分析临床特点、治疗体会、经验教训等,为此类患者的诊治提供借鉴。

  • 标签: 血管 血管外科手术 创伤和损伤 人工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绿激光切除联合双侧动脉栓塞治疗应用于中晚期膀胱癌(B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70例中晚期BC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行双侧动脉栓塞化疗,对照组行单纯手术治疗,两组术后均规范行膀胱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一般情况、近期疗效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分泌型蛋白(DK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指标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血清sICAM-1、DKK、VEGF、FGF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4.28%(26/35),对照组为48.57%(17/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绿激光切除联合双侧动脉栓塞治疗中晚期BC的治疗效果好,能够显著减缓肿瘤生长,提高疗效。

  • 标签: 膀胱肿瘤 栓塞,治疗性 膀胱切除术 激光, 固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在旋动脉组织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5例下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30~70岁,平均52岁。术前行双下肢三维CT血管造影,利用CT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根据术区缺损大小、形状,构建旋动脉组织瓣三维模型,观察并测量旋动脉走行、起始点管径、起始点至前上棘连线与双侧前上棘连线的夹角及起始点至前上棘的距离。术中依据旋动脉组织瓣三维模型,设计并制备以旋动脉为蒂复合组织瓣,并进行下颌骨缺损修复,同时将术中实际情况与术前旋动脉组织瓣三维模型进行对比。结果共测得5例旋动脉起始点管径(2.30±0.24) mm,旋动脉起始点至双侧前上棘连线的夹角39.3°±6.1°,起始点至前上棘的距离(5.83±0.24) cm。术中观察到旋动脉走行、位置与三维模型基本一致,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皮瓣均移植成功,患者两侧颌面部基本对称,术后影像学检查示髂骨瓣愈合良好,下颌牙槽嵴高度、宽度恢复满意,供区无麻木、腹疝及步态异常等并发症。结论由三维CT血管造影制作旋动脉组织瓣三维模型,可准确定位旋动脉位置、走行,清楚显示目标血管周围皮肤、肌肉、骨骼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明显减少供区并发症及手术时间。

  • 标签: 旋髂深动脉 CT血管造影 成像,三维 下颌骨缺损
  • 简介:摘要X线介入双侧动脉插管灌注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它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优点。经临床验证,已被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所认可,但其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了心理负担和身体不适,所以在护理上其并发症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科从2005年8月到2009年12月共收治了38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胃肠道反应,体温升高,脱发,骨髓抑制,肾毒性反应,下肢疼痛,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穿刺部位出血等,针对各种并发症,护士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

  • 标签: 介入 髂内动脉 灌注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动脉为蒂的髂骨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应用旋动脉髂骨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掌、指骨与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掌骨缺损2例,指骨缺损9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和关节缺损。皮瓣切取大小为5.0 cm×2.0 cm~8.0 cm×5.0 cm,髂骨切取大小3.0 cm×1.0 cm×0.6 cm~5.0 cm×2.0 cm×1.0 cm。全部患者获门诊和微信定期随访。结果11例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8~18个月,皮瓣成活良好,外观满意,X线片示移植髂骨块成活良好,未见明显吸收萎缩。供区仅存留线形瘢痕,无明显疼痛、瘙痒。结论旋动脉髂骨复合组织瓣切取方便,供区损伤较小,能同时修复骨与软组织缺损,是修复手部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案。

  • 标签: 旋髂浅动脉 髂骨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游离旋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修复拇指再造的足部供区的疗效。方法以30例拇指缺损患者为对象,研究时间是2020年1月-2022年1月,均实施游离旋动脉穿支嵌合骨皮瓣修复拇指再造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血清IL-6水平、IL-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 标签: 拇指缺损 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 骨皮瓣修复拇指再造 恢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股沟腹下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与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疝气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小儿疝气手术60例,ASAΙ级,年龄1~3周岁,体重8~15kg,随机分为两组Ι组(N=30),腹股沟腹下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Ⅱ组(N=30),氯胺酮麻醉组。记录麻醉前(T1),肌注氯胺酮后5min(T2),手术切皮时(T3),清醒时(T4)MAP、HR、Spo2,并记录术中氯胺酮总用量,清醒时间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均能满足手术要求。T2时间点,两组患儿MAP、HR与T1相比显著增高(P<0.05),Ι组T3、T4时间点与T1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Ⅱ组T3、T4时间点与T1相比显著增高(P<0.05),Spo2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Ι组患儿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5),Ι组患儿苏醒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Ι组患儿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腹股沟腹下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疝气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呼吸循环更稳定,苏醒更快,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更少,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髂腹股沟神经 髂腹下神经 神经阻滞 氯胺酮 小儿疝气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及腹下神经阻滞在小儿腹股沟手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择期行腹股沟区手术的患儿共50例,随机平均分成超声引导下腹股沟及腹下神经阻滞麻醉组(A组观察组)和传统全麻组(B组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患儿在进入手术室时、切皮时以及缝皮时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七氟烷呼气末的浓度变化情况,记录手术中因镇痛不足而增加吸入七氟烷浓度的例数、麻醉用药总量及手术用时、患儿清醒时间。采用疼痛行为评估量表对患儿苏醒时、术后2h及4h进行疼痛评分,评分>3分者为镇痛无效并予以曲马多静脉给药对症处理,记录两组患儿疼痛评分及镇痛无效的例数。结果A组患儿在切皮、缝皮时心率明显低于B组(P<0.05),术中需提高七氟烷浓度的例数(2例)明显少于B组(15例,P<0.05),术后苏醒时间明显小于B组(P<0.05);A组在术后苏醒时、术后2h及4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B组(P<0.05),且镇痛无效例数(3例)明显少于B组(10例,P<0.05),两组患儿术中及术后均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小儿腹股沟及腹下神经阻滞安全有效,可用于小儿腹股沟区手术。

  • 标签: 超声引导 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阻滞 小儿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腹股沟/腹下神经阻滞在斜疝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84例接受斜疝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术式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体表标志法以及超声引导腹股沟/腹下神经阻滞,麻醉操作后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分析,乙组总有效率92.8%,甲组总有效率为76.1%,乙组的整体优势明显高于甲组。对两组患者的追加麻醉次数和VAS镇痛评分分析,乙组的VAS镇痛评分明显低于甲组,数据资料对比差异明显。结论对接受斜疝患者采用超声引导腹股沟/腹下神经阻滞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明显,能让患者尽快恢复,避免出现治疗不到位的现象。

  • 标签: 超声引导 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 斜疝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旋动脉皮瓣联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9例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31~63岁[(45.3±5.6)岁]。皮肤缺损面积为20 cm×15 cm~25 cm×20 cm。均联合一侧游离旋动脉皮瓣及对侧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供、受区均Ⅰ期缝合。观察皮瓣成活、供受区愈合及并发症情况。术后1,6及12个月,参照皮瓣晚期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皮瓣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部功能,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VS)评分评估供区瘢痕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色泽、弹性、外观及供区瘢痕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12.5±2.3)个月]。9例联合皮瓣均成活。大腿供区术后1例出现切口裂开,经Ⅱ期缝合后愈合,余供区均Ⅰ期愈合。受区皮瓣质地及外观可。5例患者皮瓣明显臃肿,行Ⅱ期皮瓣修整术,术后皮瓣外观得到明显改善。皮瓣晚期功能和手部功能评分随术后时间逐渐提高(P<0.05)。术后12个月皮瓣晚期功能评价:优3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78%。术后12个月手部功能评价:优3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67%。供区VVS评分术后1个月为(9.7±1.3)分,术后6个月为(5.7±0.9)分,术后12个月为(3.4±0.8)分(P<0.05)。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弹性与周围皮肤组织接近,轻度臃肿,供区瘢痕小。结论采用游离旋动脉皮瓣联合股前外侧皮瓣进行移植,可以一次性覆盖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术后手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

  • 标签: 手损伤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行外周血管介入术时呼吸、循环功能和疼痛的影响,为艾司氯胺酮更加合理安全地应用于老年患者麻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40例动脉狭窄老年患者,择期行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PT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男33例、女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静脉给予2 ml生理盐水,艾司氯胺酮组静脉给予艾司氯胺酮0.25 mg/kg,静脉缓慢给药(1 min内给药完毕)。患者入手术室后,动脉血压、心率趋于稳定时,收集两者的数值作为试验基础值(T0)。外科大夫扩张动脉狭窄前5 min,两组按试验要求给予静脉麻醉药。扩张动脉狭窄前5 min作为T1、前4 min为T2、前3 min为T3、第25 min为T30,以此类推一共记录25 min的血压、心率数值并分析,分别于患者入手术室后(M1)、给药后5 min(M2)、给药后10 min(M3)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所有患者均在扩张动脉时采用口述评分法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记录患者从扩张动脉开始到手术结束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结果对照组中,与M1时间点比较,M2时PaO2升高(P=0.003);艾司氯胺酮组中,与M1时间点比较,M2时PaCO2升高(P=0.011)。在T4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收缩压、舒张压升高(t=2.403、2.119,均P<0.05);在T3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心率升高(t=0.789,P=0.007);与对照组比较,T6~T15时间点艾司氯胺酮组收缩压降低(t=3.143、2.403、2.272、3.460、2.610、2.568、2.453、2.367、2.282、2.187,均P<0.05),T8~T16时间点艾司氯胺酮组舒张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0、6.602、2.967、3.243、2.641、3.253、3.114、4.521、2.659,均P<0.05),T7~T13时间点艾司氯胺酮组心率降低(t=2.246、3.285、3.207、2.752、2.725、2.713、2.473,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艾司氯胺酮组动脉狭窄患者扩张痛的发生程度降低(χ2=6.140,P=0.030)。艾司氯胺酮组较对照组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去甲肾上腺素、艾司洛尔、尼卡地平用量较低(t=3.573、7.883、3.889、6.665,P=0.039、0.001、0.046、0.006)。结论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动脉狭窄行PTA老年患者的呼吸抑制轻微、对循环的兴奋作用较低,同时可以减轻老年患者扩血管的刺激痛。

  • 标签: 氯胺酮 血管成形术,气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化疗栓塞术和腔内化疗联合应用在浸润型膀胱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型膀胱癌患者采用双侧膀胱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化疗栓塞后7天进行膀胱腔内灌注化疗。结果16例患者在化疗栓塞后血尿即减轻或消失;随访6~40个月,平均23个月,其中完全缓解率37.5%(6/16),部分缓解率50%(8/16),有效率为81.2%,死亡2例。2年带瘤生存率达100%。结论动脉化疗栓塞术和腔内化疗联合应用是浸润型膀胱癌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 标签: 膀胱癌髂内动脉栓塞腔内化疗
  • 简介:慢性静脉闭塞属下肢深静脉闭塞中的局段性病变,发病率高,可导致失用性的静脉性跛行、严重肿胀及溃烂致残,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合理的手术选择至关重要,以建立静脉流出道以获得最佳的临床效果。现就手术治疗慢性静脉闭塞的最新进展及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 标签: 髂静脉 闭塞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骶关节脂肪疝导致腰腿疼痛所占临床比例,引起广大临床医护工作者的注意,腰腿疼痛作为临床骨科常见症状,原因复杂多样,病因可分为退行性脊椎病,外伤和劳损引起的无菌性炎症,非化脓和化脓性腰脊柱炎,腰脊柱畸形和其它(中医肾性腰腿痛、骨质疏松、内脏源和精神源性腰腿痛等)。退行性脊椎病又称椎关节病,临床最多见,包括椎间盘病变和后关节突关节病变,其他因素引起的腰腿疼痛临床上一般比较好鉴别,现实工作中,各级医生往往将主要精力用在“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椎、关节退行性变、黄韧带肥厚”等致病因素上,由骶关节脂肪疝引起的腰腿疼痛,目前,尽管临床病例不在少数,症状也比较多,但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注意的比较少,患者就诊时往往既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等疾患,又患有骶关节脂肪疝疾患,开始,症状相似,相互掩盖,难以区分,加之许多骶关节脂肪疝较隐匿,常常被认为是一般的脂肪瘤,不易被重视,也不易被发现,常常导致误诊误治,有的患者椎间盘术后,腰腿疼痛仍较剧。本人近10年共收治院外误诊误治病人400余例,均与骶关节脂肪疝嵌顿有关,现就一典型病例报道给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希望广大同仁借鉴,共同探讨。

  • 标签: 腰腿痛 骶髂关节 脂肪疝 嵌顿
  • 简介:关节错紊是造成慢性下腰痛的主要病因之一。由于骶骼关节的生理解剖特点,将骶、、坐、耻连结成坚固的骨盘整体,不仅是整个脊柱的结构力学的基础,也是运动力学的基础,中国整脊学的“一圆一说两论”创新理论科学的论述了,当骶关节受到力和其它致病因素影响,造成关节内外力学环境失调,导致关节正常结构位置微变和相关软组织损伤。随着生活工作不良姿态的诱因,或随着年龄逐渐衰弱致周围韧带、肌肉、关节囊的疏松,或身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或孕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后的盆腔吻合不良,

  • 标签: 骶髂关节 内分泌功能紊乱 病症 致病因素 慢性下腰痛 中国整脊学
  • 简介:腰肌像两根弹簧,连接在大腿和腰椎上。如果它过度紧张,就会导致骨盆前倾,也就是像水盆倒水时一样不再处于水平位置;还会导致腰椎受到过分牵连,埋下各种腰背痛的隐患。适当放松伸展腰肌,就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 标签: 3D 过度紧张 腰背痛 腰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