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牙周护理干预在牙齿畸形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间收治的62例牙齿畸形患者作为探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均31例。两组均给予牙周护理,参照组使用传统固定矫治器矫正牙齿,实验组使用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正牙齿。对比两组患者半年后的牙周健康状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矫正后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以及龈沟出血指数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目的 研究托槽隐形矫治器正畸的疗效及对牙周健康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20年 5月至 2020 年 8 月间前来我院正畸科的 40 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20 例和研究组20例分别采用固定矫治技术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均为2年左右。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2组牙周指数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5%、 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牙周状况治疗前差异统计学意义( P>0. 05) ,治疗后研究组牙周状况较好,各项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托槽隐形矫治器可以更高效治疗牙列拥挤,同时隐形矫治器患者可以自行摘戴,更高效地维护口腔卫生, 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隐形矫治 牙列拥挤 牙周指数
  • 简介:目的对比戴用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矫治器后牙周指数的变化.材料和方法选取12~18岁正畸患者80例,按矫治器类型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采用AO公司生产的T3自锁托槽矫正的患者;对照组,采用杭州西湖公司生产的徐氏托槽矫正的患者40例.由同一牙周专科医师分别检测80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的各项牙周指数(GI,PLI,SBI,PD).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牙周指数(GI,PLI,SBI,PD)差异显著性.结论自锁托槽矫治器不会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牙周的健康状况取决于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

  • 标签: 自锁托槽 矫治器 牙周指数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托槽隐形矫治附件粘接不合格率的作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按照PDCA循环开展活动,找到托槽隐形矫治附件粘接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拟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通过回归分析评估“品管圈”活动的成效。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托槽隐形矫治附件粘接不合格数从原来的246个/800个降至73个/800个,同时品管圈成员对品管圈的认识、沟通与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团队精神及和谐度等方面得到了提高。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的降低托槽隐形矫治附件粘接不合格率,提高牙科医生的工作效率。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附件 品管圈 不合格率
  • 简介:摘要作为一项新兴的正畸技术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近年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同时也引起更多关注。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材料需要革新,技术需要更新,如何引导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规范、健康地发展尤为重要;如何探究其内在矫治机制,提升矫治效能,引导技术创新是此技术未来发展和应用的方向。本文基于近年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我国应用和发展的实际,从制定规范、关注患者健康和安全、提升矫治效能、鼓励创新等角度进行阐述,旨在倡导正畸学界能以科学、严谨、开放的态度关注、引导、推进这项技术在我国规范、健康和合理地应用,提升我国正畸的临床技术和水平。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自锁托槽不拔牙矫治前牙拥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口腔科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前牙拥挤患者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自锁托槽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MBT直丝弓托槽不拔牙矫治,自锁托槽组患者采用Quick自锁托槽不拔牙矫治,比较2组患者矫治前后的牙弓宽度、上前牙凸度、牙列排齐时间及矫治总时间。结果对照组和自锁托槽组患者矫治后前磨牙间宽度水平与矫治前相比均有提高,但自锁托槽组患者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矫治后上前牙凸度水平均显著高于矫治前,但对照组患者提高程度大于自锁托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齐牙列所需时间及矫治总时间自锁托槽组较对照组均有所减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锁托槽不拔牙矫治前牙拥挤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直丝弓托槽,通过扩展双尖区牙弓宽度来获得牙列排齐所需间隙,从而减小排齐过程中的前牙唇倾,明显缩短排齐牙列的时间和总的矫治时间,提高了矫治效率。值得在不拔牙矫治病例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自锁托槽 直丝托槽 前牙拥挤 牙弓宽度 上前牙凸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自锁托槽矫治器在牙面异常中拔牙矫治的病例的临床观察及其较其他固定矫治器的优势。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利用自锁托槽矫治器治愈的50例牙面异常的病例,这50个病例均为首次治疗,经临床诊断均符合拔牙矫治的适应证,拔除4颗双尖牙。患者要求较高要求疼痛轻、矫治速度快、就诊间隔时间长、副作用小而且美观的矫治器。所有患者均先转口外拔除4颗双尖牙,然后按照自锁托槽矫治器矫的要求安放矫治器,经排齐整平牙弓、关闭拔牙间隙、精细调整及保持器保持。与以往的患者对比分析。结果临床观察显示牙面异常拔除4颗双尖牙的患者,平均疗程从20个月的基础上缩短了6个月;就诊间隔由4周延长至8周;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小;由于矫治器小且美观患者更易接受配戴,也更有利于口腔卫生;X线显示牙根吸收明显减轻。结论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固定矫治器,具有极大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 标签: 牙面异常 自锁托槽矫治器 正畸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托槽隐性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同时分析对机体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在我院就诊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中选取72例,随机将72例患者分为均衡的两组,对照组36例与观察组36例,将固定矫治器给予对照组,对比组间疗效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组间疗效对比(P=0.041),组间炎性细胞因子对比(P=0.000,0.000,0.000,0.000)。结论: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时选择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疗效确切,可借鉴。

  • 标签: 牙周病致前牙移位 无托槽隐性矫治技术 机体炎性 细胞因子水平 治疗效果 患者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托槽隐性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及其对机体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1-2022.1}在我院治疗的76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矫正器治疗,观察组采用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与不良指标,同时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数值P值为0.000。结论:在治疗牙周病患者过程中,采用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能够改善患者炎症状况,提升治疗效果,是一种理想治疗方式,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 标签: 无托槽 隐性矫治技术 治疗 牙周病 前牙移位 患者 效果 机体炎性 细胞因子 水平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究托槽隐形矫治磨牙远中移动不同设计方式下上颌牙列的三维受力,以期为临床设计合理的磨牙远中移动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方式,进行3种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同时移动组设计上颌第一和第二磨牙同时远中移动;第二磨牙移动组设计上颌第二磨牙远中移动;第一磨牙移动组设计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每组制作10个矫治器,移动量设计为0.2 mm。建立托槽隐形矫治器上牙列三维力学传感测力装置,该装置包含14颗牙齿的上颌牙列模型,每颗牙齿与单独的传感器连接后将托槽隐形矫治器戴入该上颌牙列模型,通过数据采集软件对14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采集。以移动牙为目标牙,除移动牙外的其余牙为支抗牙,测量3组托槽隐形矫治器各牙位三维受力数据,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同时移动组第一和第二磨牙矢状向受力分别为(5.61±0.94)和(5.81±1.08)N,均显著小于其他组相同牙位目标牙(P<0.05);第一磨牙移动组第二磨牙受到矢状向反作用力(-6.73±1.99)N;3组前牙均受到矢状向反作用力,力值从尖牙至中切牙逐渐减小。冠状向上,同时移动组第二前磨牙受到腭向反作用力,力值为(-2.17±1.06)N;第二磨牙移动组第一磨牙同样受到腭向反作用力,力值为(-1.99±0.70)N;第一磨牙移动组第二磨牙、第二前磨牙也受到腭向反作用力,分别为(-2.85±0.57)和(-1.85±0.74)N。相比矢状向与冠状向受力,3组目标牙和支抗牙的垂直向受力均较小。结论同时远中移动第一和第二磨牙时两者受到的矢状向矫治力较小;单独远中移动第一磨牙时第二磨牙受到较大的矢状向反作用力;磨牙远中移动时应设计相邻支抗牙的颊向位移以抵消支抗牙受到的腭向反作用力。

  • 标签: 正畸矫正器设计 正畸学 力学 应力,物理 牙移动 透明矫治器 磨牙远中移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托槽隐形矫治三维设计中未设计移动的上颌支抗磨牙实际治疗前后三维方向位移变化。方法选取26例上颌磨牙未设计移动的非拔牙隐形矫治成人病例,根据前牙唇舌向设计将病例分为内收组和非内收组。收集矫治前后石膏模型,使用三维扫描仪获取数字化模型,通过腭皱襞表面重叠,研究上颌磨牙矫治前后横向、垂直向、矢状向的位移变化。结果未设计移动的支抗磨牙在三维方向均发生了移动(P<0.05)。内收组支抗磨牙颊移(0.41±0.53) mm;伸长(0.45±0.37) mm舌尖伸长大于颊尖,远中尖伸长大于近中尖;磨牙近移(0.53±0.53) mm。非内收组磨牙颊移(0.46±0.53) mm;压低(0.24±0.29) mm,磨牙颊舌尖、近远中尖位移量统计学差异;磨牙远移(0.28±0.32) mm。结论托槽隐形矫治三维设计中未设计移动的上颌支抗磨牙存在三维方向的位移。内收组磨牙发生颊向倾斜、伸长、近中倾斜移动;非内收组磨牙发生颊向、压低、远中移动。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 数字化模型 三维重叠 支抗 磨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需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其收集时间为2023年6月-10月,分组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且分别实行固定矫治器和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对比其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治疗,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6.67%,比较得出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总体治疗效果理想,较便捷,应用价值比较高。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口腔正畸治疗 固定矫治器 治疗总有效率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牙周炎正畸治疗使用自锁托槽矫治方式后患者的牙周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我院对100例牙周炎患者进行了分析,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托槽矫治器,观察组使用自锁托槽矫治器,对两组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在患者接受治疗前,两组的牙周指数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为患者提供了治疗后,牙周情况得到了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牙周指标比对照组要优秀,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

  • 标签:   自锁托槽矫治器 牙周炎 正畸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自锁矫治技术进行不拔牙矫治,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选择40例牙列拥挤的患者,使用自锁托槽进行不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牙弓形态发生的变化。结果矫治后牙弓长度和宽度均有明显的增加,牙弓宽度增加主要发生在前磨牙区。上颌中切牙唇向前移和第一磨牙发生远中向后移量显著性差异。牙弓变化与牙列拥挤度显著相关。结论采用自锁矫治技术对拥挤病例进行不拔牙矫治,治疗后牙弓宽度和长度增大,上颌牙弓长度增加由上颌切牙唇向移动和磨牙远中移动共同作用所致。

  • 标签: 自锁托槽 牙弓长度 牙弓宽度 不拔牙矫治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固定正畸矫治患者托槽脱落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固定正畸矫治治疗的患者10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1个月后的托槽脱落率、矫治不同时期的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GI)、牙釉质脱矿指数(enameldemineralizationindex,EDI)及护理后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1个月后的托槽脱落率0.24%低于对照组的1.09%(χ~2=4.510,P=0.034)。2组矫治不同时期的GI、EDI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Z=-2.435,P=0.015)。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固定正畸矫治患者的托槽脱落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正畸 托槽脱落 护理干预
  • 简介:【摘 要】目的:通过在借助自锁托槽类型的不拔牙矫正治疗之后,对牙弓与之前相比出现的形态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方法:从本院在 2015年 12月至 2016年 8月期间接受的在不拔牙的前提之下接受矫正治疗的牙病患者中选取 40例作为本次牙科实验的研究材料,其中有 20例患者通过自锁托槽来对牙齿进行矫正,另外 20例患者主要借助 MBT型托槽进行矫正,医疗人员对患者接受矫正治疗之前的牙弓形态进行记录与定点测量,将其用 β函数类型的曲线来表示,完成矫正之后,用同样类型的曲线来表示牙弓性形态,对其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借助自锁托槽来完成矫正需要的患者的牙弓形态变化比较明显,其相关系数以及拟合度均低于 0.96,采取 MBT型托槽的患者的牙弓形态变化不明显。结论: β函数的图像能够有效地牙弓位置出现的形态变化进行表示。且自锁托槽对牙齿的矫正效果相对比较好。

  • 标签: 牙弓形态 β函数 自锁托槽 医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固定矫治托槽脱落的情况及脱落原因。方法收集一年内接诊并用固定矫治矫治的患者40例,每次复诊时就托槽的脱落情况进行记录统计,比较前后牙及上、及下托槽脱落的情况并找出脱落原因。结果脱落率后牙明显高于前牙,下牙明显高于上牙。而导致托槽脱落的原因主要与咬食硬物、刷牙、牙合干扰及外力冲撞等因素有关。结论正畸治疗中托槽脱落影响疗程及疗效,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通过耐心细致地解释和嘱咐工作,提高患者的合作程度,并通过相应措施减少或避免托槽脱落的发生。

  • 标签: 托槽 脱落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隐形矫治器上颌磨牙远移中两种Ⅱ类牵引的生物力学研究模型,分析矫治体系在不同加力模式、不同牵引力大小作用下的初始位移及应力分布特点,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建立隐形矫治推上颌磨牙向远中及两种Ⅱ类牵引模式(牙套加力组与牙齿加力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2种不同加力方式及5种不同载荷(100 g、150 g、200 g、250 g、300 g)下的牙齿移动方式、牙套形变、牙周膜应力分布等,比较其增强前牙支抗效果的异同。结果不同力值不同加力方法下所有组Ⅱ类牵引均可以使前牙内收,抵抗磨牙远中移动过程造成的前牙支抗丧失,但其牙齿应力分布、牙套形变效果不同:牙齿加力组集中在直接受力的尖牙上,分布不均匀;牙套加力组分布更均匀,随距尖牙距离由近到远逐渐减小,但总体大小较牙齿加力组大。牙周膜等效应力除300 g牙套加力组[(2.87×10-2) MPa]过大外,其余各组均在牙周膜可承受范围内。结论100 g的Ⅱ类牵引即可抵抗磨牙远移反作用力造成的前牙支抗丧失,300 g牙套加力作用下的牙周膜受力过大,尽量避免使用。

  • 标签: 三维有限元 磨牙远移 Ⅱ类牵引 牙周膜等效应力 支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托槽隐形矫正技术与固定矫正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5月收治的85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2例)2个组别。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固定矫正技术托槽隐形矫正技术,观察患者的疗效及转位牙扭正时间、倾斜牙矫正时间。结果观察组正畸治疗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转位牙扭正时间、倾斜牙矫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固定矫正技术相比,托槽隐形矫正技术的矫正效率更高,外形美观,临床价值较高。

  • 标签: 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 固定矫正技术 转位牙扭正 倾斜牙矫正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锁托槽矫治器和直丝弓矫治器在牙齿正畸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诊治的50例牙齿正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研究起止时间在2020年3月-2021年12月,以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成各包含25例的研讨组和参照组,研讨组选用自锁托槽矫治器,参照组选用直丝弓矫治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牙周指标。结果:研讨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牙龈退缩指数均高于参照组,研讨组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值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牙齿正畸的治疗中,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相比直丝弓矫治器总有效率更高,且对牙周的改善效果更好,适合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自锁托槽矫治器 牙齿正畸 直丝弓矫治器 治疗效果 牙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