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6 个结果
  • 简介:《首罗比丘》是中土造出的经典,敦煌出土,现有今人校本。该融和佛道思想,阐述了佛教的末法观,宣扬“常行平等”的“太平治化”社会理想,严厉批评了僧伽的腐化坠落并企盼佛日再现。本主要流行在下层民众当中,以宗教预言来揭示社会矛盾,并结合道教信仰,提倡“三归”、“五戒”、“十善”等简易法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研究此,可以断定,它为北齐僧人僧庆所造或所集,时间约在6世纪70年代。对之解释的《五百仙人在太守山中并见月光童子》是北齐邑师所造,时间约在6世纪80年代。造作地域拟以太宁山为中心。

  • 标签: 首罗比丘经 末法 道教 月光童子
  • 简介: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自不待言,惟其在帝国期前之文本情况吾人尚无一清晰而达共识之概念。自二十世纪下半期至今出土之公元前材料已有一定数量,可否据之以思考对一些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例如“五”在先秦的称谓以及其在先秦时成文的情况?

  • 标签: “五经” 出土文献 先秦 二十世纪 文化史 公元前
  • 简介:我们古老文明的祖国,远在战国时期医学便已达到相当高度,出现了体系较完整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数千年来,我国的医学积累了广博丰富的文献资料,就现有书目记载便有五、六千种,至於散录於、史、子、集、文艺作品以及《道藏》、《佛藏》中的,更是丰富多彩。东汉出现的《太平》,里面便包含有古代医学方面的宝贵资料。

  • 标签: 《太平经》 《道藏》 佛藏 黄帝内经 战国时期 三洞珠囊
  • 简介:唐太宗时由孔颖达主持编纂的《五正义》,以及明成祖时由胡广主持编纂的《五大全》,是中国经学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对经学文本的统一,《五正义》的编纂是为了解决“文字多讹缪”,和“儒学多门,章句繁杂”的问题,为科举考试提供一个统一的文本,因此他们首先对注家和义疏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比较,并以“疏不驳注”的原则处理二者的关系。《五正义》则是为了用程朱理学纲纪人心,因此在对文本的选择上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在内容上墨守程朱,在编纂上疏于考证,舛误向仍。

  • 标签: 唐朝 明朝 儒学 《五经正义》 《五经大全》
  • 简介:《三官》全称《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这部篇幅不长,但是妙理很深,全部讲解下来需要很长时间。如果我们能结合全篇经文来看名的话,会发现仅仅18个字的名,就涵盖了全的大义主旨。所以,今天我借用传统讲经中“解题”的方式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三官》中的无穷妙处,无限受用。了解题是了解全篇经文的首要步骤。

  • 标签: 三官大帝 经名 讲经 道教灵验记 水官 上海龙华寺
  • 简介:《孝经》之学,经文有古今文之分,郑注主今文,孔传主古文,经文互有出入,注解大相违异。唐代天下一统,经学随之统一,故有《九正义》之写定。而《孝经》仍今古别行。至唐玄宗之世,乃诏令群儒质定《孝经》之义,刘知几主古文,立十二验以驳郑注,司马贞主今文,言古文鄙俚,事俱载《唐会要》。

  • 标签: 《孝经》 《唐会要》 今文 古文 唐玄宗 刘知几
  • 简介:龚自珍思想的核心是对封建衰世的批判与为挽救衰世而寻找理论出路,而挽救衰世的理论不在别处,就在经史之中。《五大义终始论》集中体现了龚自珍的这一思想,书中借用《公羊》学的三世说,提出了重视经济、制度与生产科技、文教的作用,以及经济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的社会历史发展观。因而,《五大义终始论》并不是对五大义的训诂,更绝不仅仅是所谓《公羊》学的三世说,而是龚自珍社会发展史观的表现。

  • 标签: 龚自珍 五经大义 社会发展史观
  • 简介:《华严经论》是现存最早的《华严》注释书,但关于此论的思想特征及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地位还有许多不明之处。本文从《华严经论》与《楞伽》的关系入手,以“自心所现”、“八识”、“藏识”等概念为中心,分析了《华严经论》与《楞伽》在思想上的联系及相异之处。《华严经论》虽然承袭了《楞伽》的一些概念,但对其内涵重新做了界定,从“真如”而非如来藏的立场把握诸法存在的根据。《华严经论》的立场虽然在地论宗、华严宗中并不是主流,但对地论宗北道派和法藏等的影响仍然值得关注。

  • 标签: 灵辨 《华严经论》 《楞伽经》
  • 简介:基督教接纳旧约为自己的正典之后的近两千年间,从安提阿的提阿非罗(Theophilus)和亚历山大的潘代努、柯利门、奥利金起,就从来没有中断过对旧约的诠释。“传统圣经文本诠释的理论基本上是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发展的:文字字义及寓意诠释法,也可以视之为对圣经文本与传统教义的尊重之争论:文本是在教义之上,抑或教义在文本之上?安提阿学派较注重文法、字义、语义诠释的意义,对文本极之尊重,而亚历山大学派所强调的寓意法则对传统教义和教会权威的维护较为有利”。

  • 标签: 基督教 安提阿学派 圣经诠释法 旧约
  • 简介:伊斯兰教从阿拉伯半岛一个单一民族信仰的宗教发展成为今天横跨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成为当今世界上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三大宗教之一,拥有13亿信徒。究其原因,主要是伊斯兰教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这样的生命力。目前,中国伊协开展的“解

  • 标签: 伊斯兰教 教义思想 《古兰经》 与时俱进
  • 简介:晚清经学有今古文学之争,而今古文家都将此学术现象追溯至两汉,以为两汉经学亦然。但返观两汉,则其时虽有王官学与民间学之辩,却无廖平《今古学宗旨不同表》所罗列的那种壁垒森严的对立。文章从廖平表中选出四例,即今文与古文、《王制》与《周礼》、孔学与史学、义理与考据等,证明以今文和古文不能概括经学之争,而王官学并未必以经学为孔学,民间学也不以史学看待经学;且二派都既重义理,也重考据,二者不偏颇;又《王制》之大法未行于汉代,新莽乃以《周礼》改制。凡此证明今古文学之争是晚清所特有的经学形态,与两汉事实不大相符,如再以今古文学的对立思维来研究经学,显然不甚妥当。

  • 标签: 今文学 古文学 王官学 民间学
  • 简介:孝道思想是道教的重要内容,其产生时间较早,并受到道教产生前背景观念的影响。道教早期文献《太平》具有大量道教孝道思想的表达,并且具有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早期道教孝道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对《太平》文本的分析,得出道教早期孝道思想两重意蕴,即世俗层面和神圣层面,并指出道教孝道思想的最终落脚点在效法天地、顺其自然。

  • 标签: 《太平经》 道教
  • 简介:古代,在印度,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内,发生宫廷政变。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调达(佛的堂弟提婆达多)的教唆,把父王频婆娑罗抓起来,幽禁在七重室内,不准群臣探望。

  • 标签: 教唆 政变 太子 古代 印度 宫廷
  • 简介:<正>鸠摩罗什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义学高僧,他所介绍的大乘中观学派思想,对包括禅学在内的中国佛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鸠摩罗什编译的几部禅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他的禅学思想,对当时的禅学理论进展和禅法实际流行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拟对历代录登载且为现行《大藏经》收录的种种标识为罗什所译的禅作一考辨,厘清各是否为罗什所译、译出及修订的时间、经籍的名称沿革、卷数衍变等问题,以期正本清源,为进一步的研究确立可靠的文献基础.管窥蠡测,或有一得,敬请方家指正.

  • 标签: 鸠摩罗什 十二因缘 禅法 《大智度论》 中观学派 三昧
  • 简介:<正>《太平》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的早期经典,《圣经》则是西方世界的宗教基督教的经典。由于宗教与道德是结合在—起的,这两部宗教的经典都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又由于两种宗教的产生,有着大体相同的历史背景,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末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夜,基督教则产生于罗马帝国领地内奴隶起义和民族起义蜂起的年代。因此,

  • 标签: 《太平经》 伦理思想 《圣经》 合校 道德基本原则 上帝
  • 简介:清代的筵讲论是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核的,是古代礼仪制度嘉礼的一种习礼活动,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御前讲席而被视为官方正学,是“术”而非“学”,从而被排斥在主流学术之外。其实,筵讲论本身具有传统儒学与经学的双重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儒学与经学的一种外延和互补,所以官方正学也是一种学术的体现。它既是清代礼制文化政策的一个重组成部分,也是清代学术多变的主要动因。

  • 标签: 清代 经筵讲论 学术
  • 简介:本研究采用两个分实验,分别比较了在空白背景与复杂背景上地图旋转与地图固定两种导航方式下被试的方位判断反应时之间的差异,然后考察两种背景在两种导航方式差异上的一致性问题.结果发现,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上、朝左和朝右时,对于空白背景,地图旋转方式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而对于复杂背景,两种导航方式下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运动点的运动方向为朝下时,对于两种背景,地图旋转方式的反应时均显著低于地图固定方式.这一结果基本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即被试利用地图进行空间定向的认知过程包括心理旋转与目标搜索两个阶段.

  • 标签: 空间定向 地图旋转 心理旋转 目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