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2 个结果
  • 简介:<正>十八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已经铸就了历史的丰碑。当时的西欧,曾经出现过一个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化热,朝野市井,到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子,如日常生活中的茶叶、陶瓷、中国式的服饰、园林、建筑,街上行走的轿子等;在高层次的文化研究方面,翻译出版四书五经等儒家学说,学习中国语文,编纂双语字典,出版中国地图,评价中国政治制度,探讨中国的天文学、生物学,医学,辩论中国哲学思想,上演中国题材的戏剧……

  • 标签: 中西文化交流 儒家学说 影响深远 中华帝国 十八世纪 四书五经
  • 简介:康熙是清代公案侠义小说中的重要角色。《施公案》《彭公案》中,康熙爱护贤臣、义士,以民为本的明君形象,是在其历史原型上,杂采民间传说而成。小说主要描摹民间生活场景,体现民间审美观念,就蕴合的文化思想而言,康熙形象经民间艺人虚饰、创造而成,融入民间文化价值取向,反映大众文化中的皇帝观念,体现民间集体无意识的“圣君期盼”和“报效明君”的功名意识。

  • 标签: 公案侠义小说 康熙形象 民间文化 社会心理
  • 简介:黄仁宇,191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1950年退伍。其后,他赴美国留学,以57岁高龄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成为史学界少见的半路出家的史学家。在随后的20多年里,他不但在学术领域内自成一体,更以深厚的历史功底、宏大的视野以及充满魅力的笔调,先后撰写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史学著作,

  • 标签: 大历史观 中国传统文化 黄仁宇 南开大学 博士学位 学术领域
  • 简介:英国19世纪后期作家乔治·吉辛的小说《瑟尔萨》中的男主人公似乎颇受批评家的青睐,而作为小说标题的女主人公瑟尔萨·特伦特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似乎与吉辛以瑟尔萨作为小说题名的初衷相悖。如果我们细考小说中多处出现的瑟尔萨的面貌描写,就可对作家的初衷了然不惑。小说旨在以瑟尔萨的容貌变化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条主线,充分展现其心智发展过程和生活状态,从而质疑工具理性主宰下的现代生活。该主线与以男主人公为中心的另一条主线交织在一起,从文化的视角揭示生活必须关注心智培育,并且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景。

  • 标签: 乔治·吉辛 《瑟尔萨》 容貌 心智 生活
  • 简介:作为中医史上的名篇,袁枚的《徐灵胎先生传》对史实的叙述不够严谨,甚至多有失实。然而瑕不掩瑜,其文学成就远远超越了史学价值,因此整体而言仍是一篇兼具史才与文笔的绝妙好文。

  • 标签: 袁枚 《徐灵胎先生传》 文史价值
  • 简介:《垂死的肉身》(TheDyingAnimal)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Roth)于200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小说中,作者以大学教授大卫·凯普什与他的学生——古巴女孩康秀拉之间的性爱关系为主线,展示了美国性开放文化,反思并批判了性开放文化对美国家庭与社会的影响.

  • 标签: 反思批判 性文化 批判评
  • 简介:"我的华沙不是你的华沙",在辛西娅·奧芝克的《大围巾》中集中体现的是因文化创伤造成的认同危机。主人公罗莎所受创伤并不仅是纳粹种族大屠杀所导致的个人创伤,还暴露了犹太人深层的集体认同危机的文化创伤。历经从叙述创伤到恢复关联再到修整认同的"创伤过程",罗莎最终打破自我封闭,抚平心理创伤。然而,建构这一文化创伤的意义不只在于从道德上谴责种族迫害的残忍、博得普通受众的同情,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以言行事",审视认同危机,激发行动力量。

  • 标签: 《大围巾》 文化创伤 犹太裔美国人 认同
  • 简介: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反传统”的主流思潮不同,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民族文化传统在创作理念及艺术形式上都是密切相关的。每一个俄罗斯后现代作家都有各自的艺术特质,他们作品的思想与审美价值都不尽相同,然而在他们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中都体现着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认同。主人公们在后现代语境中都具有双重性心理特质,既紧随后现代语境的潮流,又在潜意识中竭力挣脱专制和强权的羁绊,寻找俄罗斯民族的出路和心灵的自由。因此俄罗斯民族的血脉特质决定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既有西方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又闪耀着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它并没有停留在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浅层次的模仿和追捧上,而是凸现出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 标签: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 文学传统 民族性格
  • 简介:当代美国杰出的印第安诗人莫曼德并不只限于控诉白人殖民者的暴虐和揭露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而是更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他在诗歌创作中善于汲取英美白人诗歌中的精华,体现后象征主义诗歌含蓄、凝练和富于暗示性的特点.无论就诗体还是就题材而言,他的诗歌都隐含了一种超越种族界限和追求多元文化并存的精神.

  • 标签: 莫曼德 诗歌艺术 美国 印第安人 《角形雁阵及其他》 《葫芦舞者》
  • 简介:菲利普·索莱尔斯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是活跃在法国文坛上的中心人物,并对法语文学不断进行着独有的思考和探索。其创作风格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对汉字、中国古典诗歌和道家文化的借用。如果说这些中国元素在索莱尔斯早期作品中尚流于形式化并略显突兀,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索莱尔斯书写中,有关中国的参照与文本的关联更加紧密,愈发与作品融为一体,浑然天成,真正建立起了东方与西方的对话。通过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索莱尔斯大胆挑战法语写作的极限,创新自己的文学创作。

  • 标签: 索莱尔斯 汉字 中国古典诗 歌道家思想
  • 简介:在读者和评论家的眼中,铁凝似乎始终是一位“讲述女人自己的故事”的女性作家。是的,较之二十世纪晚期的其他女性作家,铁凝的作品对女性的世界作了更为精细的窥探,无疑具有更为鲜明的女性写作特征。但当读了《安德烈的晚上》后,我注意到了铁凝对自己既有的创作格局作出的可贵超越——这并非说她已将自己的创作关怀由女性世界移到了男性世界,而是说她已把对女性体验的表达拓展

  • 标签: 安德烈的晚上 铁凝小说 女性世界 女性写作 文化心理 生存状态
  • 简介:在早期创作中,贝克特深受乔伊斯“文字革命”的影响,倾心素材的铺陈和机巧的展示。其小说处女作《春梦》对中国文化的大肆挪用就体现了他对业师的膜拜和炫耀自身学识的冲动。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在第二部小说《莫菲》的创作中,他竭力摆脱乔伊斯的影响,从“扩展”性艺术走向“收缩”性艺术,用典日趋简洁,中国文化的印记随之锐减。在其后续作品中,中国文化几乎销声匿迹,这一骤变取决于贝克特对乔伊斯创作手法的扬弃。中国文化从滥用到弃用,是贝克特自我意识迅速崛起的结果,与扬西贬东的“东方学”无关,体现了他创作方向的重大转变。

  • 标签: 贝克特 中国文化 乔伊斯 扬弃
  • 简介:<正>§,从作品的沉浮和文艺理论界情况,审度观察作品的立脚点和切入问题的角度米·亚·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开始创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第一部(第一至三卷)和第二部(第四五卷),立即引起文艺理论界的关注,对作者、作品的阶级性和思想倾向等问题展开争论。第三部(第六卷)的发表经过了众所周知的一番波折,但到1932年终于出版。第四部(第七八卷)于1940年出版。从1940年评论界对这部作品趋向于作肯定性的评价。次年获斯大林

  • 标签: 肖洛霍夫 作品 思想倾向 文化 斯大林 俄罗斯
  • 简介: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文学创作又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创意源泉和发展初端。本文对"中国商业写作第一人"王朔的市场化写作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功与失败之处,并进一步探究当代文学创作如何成为文化工业的创意资源、文化产业的利润来源,以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和国家的经济建设。

  • 标签: 文化产业化 王朔 当代文学创作转型
  • 简介:走国际化之路,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从而实现企业成长、获得更为高额的利润,是中国企业市场性质的自然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中国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必经途径。

  • 标签: 企业国际化 中国 跨文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 竞争力 资源整合
  • 简介:《台湾女性文学史》是一次成功的区域女性文学史实践,它在史料整理、地域色彩、性别文化与批评等方面颇具特色。其努力,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走向成熟与细化的趋势。通过对三百多年台湾女性生活、文学创作与女性意识变迁的历史梳理,勾勒了作为中国文学一部分的台湾女性文学史的发展轮廓。

  • 标签: 台湾女性文学史 性别视角 女性意识 文化变迁
  • 简介:赛义德将东方主义发展的轨迹和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学者与作家们在建构与强化东方主义中做出了'贡献'.在今天,某些西方人一方面仍然抱着他们亘古以来的偏见:东方人是不讲科学、迷信、非理性的、愚昧、幼稚;另一方面还利用媒体和其他手段来强化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一些华裔作家不自觉地步入了这个行列.本文通过对三个华裔女作家文学文本的分析,从祖先崇拜、阴阳五行说、风水术等方面来剖析她们是如何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

  • 标签: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中国文化 呈现
  • 简介:“博物馆”这个时空交错的文化空间吸引了众多英美诗人的目光。然而就“博物馆”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而言,美国黑人女诗人丽塔·达夫的诗集《博物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这部诗集和此后以该意象为中心创作的诗歌中,“博物馆”以特有的文化承载量,转化成为她阐释历史观、种族观和美学观的文化隐喻。

  • 标签: 丽塔·达夫 博物馆 文本隐喻 叙事隐喻 文化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