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11月28日至29日,荆楚文化与公民伦理道德礼仪规范建设高层论坛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论坛由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湖北省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联合举办,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聚首珞珈,向大会提交论文50余篇,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公民伦理道德与礼仪规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 标签: 武汉大学 高层论坛 礼仪规范 伦理道德 荆楚文化 公民
  • 简介:几年前,在中国学术界爆发了一场关于儒家“亲亲互隐”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导火索是刘清平教授发表于《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的文章《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引发了该杂志同年第10期郭齐勇教授的商榷文章《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杂志上公开反复辩难的文章达30多篇,涉及辩论的学者有30多人。这场争论的一些文章收录在由郭齐勇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版)一书中。从收录文章的状况看,如果我们将捍卫儒家“亲亲互隐”的一方称为“正方”(以郭为代表),将批判这一原则为“腐败之源”的一方称为“反方”(以刘为代表)的话,那么这部70万字的文集中“反方”只占12%的篇幅,约8万余字,其余60余万字全是“正方”,形成了对“反方”的“围攻”之势,“反方”在文集中的意义似乎只是充当“活靶子”。当然。我并不是说主编者有意造成了这种“围攻”。但这种现象至少客观上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国内学术界捍卫儒家传统的学者们在涉及到自身“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上有一股不可遏止的热情;相反,批判这一传统的学者则比较相信逻辑的力量,只要这种逻辑没有被驳倒,就无意于反复纠缠于一些没有理论意义的口水仗中,只限于坚持自己的逻辑一贯性。所以笔者在通读这部文集之后,深感双方在所争议的问题上并没有形成真正有利于推进理论本身的对话,而是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障碍。问题主要在于,“正方”的多篇文章中包含太多的自相矛盾和逻辑错误,并且由于情绪化的色彩太浓而发现不了自身的这些错误;而“反方”虽然文字大大少于“正方”,但实际上基本立场并没有被动摇,�

  • 标签: 儒家伦理 郭齐勇 “亲亲相隐” 腐败 争鸣 主编
  • 简介: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世界哲学与美学研究中心及英文《中国哲学季刊》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20余位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学者参与,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任大会主席。会议重点讨论儒学与现代伦理学的关系及其在全球化时代展开跨文化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相关论题进行诠释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论述。

  • 标签: 现代伦理学 国际研讨会 全球化语境 儒学 现代化 上海交通大学
  • 简介:彭国翔先生著《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于2007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汇集了作者十年间研究儒家传统宗教性问题的重要论文。书中将儒家传统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一种宗教性的人文主义,基于西方晚近拓展的宗教观念诠释了儒家传统的宗教性,并讨论了儒家传统的多元主义宗教观,说明了作为一种精神性、宗教性的儒家传统对于化解当今世界宗教冲突所可能提供的有益资源,涉及多元宗教参与和认同、宗教对话等重要问题,见解独到,值得关注。

  • 标签: 儒家传统 人文主义 传统宗教 北京大学出版社 宗教观念 宗教性
  • 简介:2006年4月,台湾佛教华严学会与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共同签署了2006年度学术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合作推展的学术活动主要包括:研究生学术论文奖助,学术专著出版奖助,设立“佛教华严论坛”,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有关学术专著的出版工作,尤其要仰赖在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故对学术专著的出版奖助办法说明如下。

  • 标签: 陕西师范大学 学术论文 出版基金 台湾佛教 研究中心 宗教
  • 简介:8月4—8日在中国澳门举行,由澳门中国哲学会主办,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和香港港专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围绕以下议题展开研讨:当代诠释学的前沿问题,诠释学与哲学史,法律解释与法律实践,社会批判理论与正义和民主,古希腊哲学与先秦儒学的互诠,隐喻、哲学与文学,等等。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暨哲学系主任傅永军教授应邀率代表团出席。

  • 标签: 诠释学研究 中国澳门 法律实践 学术研讨会 经典诠释 文化诠释
  • 简介:在《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谢林发现,自由本身无非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而康德所揭示的“自由的因果律”蕴含着与自由相反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固然构成了康德道德律之“绝对命令性”的隐蔽根基,但也蕴含着普遍理性的道德律对个性的取缔和毁灭。因此,谢林后期哲学转向了其早期就向往的理性的神话学。谢林向神话学的倒退不是对启蒙的背叛,而是对启蒙的内在悖论在更深层面上的揭示。

  • 标签: 神话学 谢林 伦理思想 后期哲学 生存哲学 倒退
  • 简介:有关儒家“仁爱”思想的研究,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仁”这个字的起源,即它最初的构形以及与此相联的本义。战国玺印文“[身心]”的发现和释读,使人们看到了“仁”字的新的构形,也使重新理解“仁”的意义有了可靠依据。郭店竹简中所有的“仁”字(七十多个)都写作“[身心]”,不仅进一步确证了古“[身心]”字的存在,而且提供了有关儒家“仁爱”观念的新文献,为研究“仁”带来了新的途径和活力。

  • 标签: “仁爱”思想 “仁”字 身心合一 郭店竹简 儒家 德性伦理
  • 简介:12月21~22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复旦大学主办,台湾师范大学东亚系协办。来自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日本信州大学、日本东洋大学等海内外专家学者40人出席会议,32人提交并宣读了论文。会议围绕以下论题展开讨论:儒家伦理之经典基础:文本与诠释;儒家伦理的体制维度:礼制与律法;儒家伦理与社会生活:家庭与宗族;儒家伦理与佛、道、耶的比较与对话;儒家伦理与东亚社会。

  • 标签: 儒家伦理 社会生活 国际学术研讨会 伦理研究 文化视域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9月19~21日在江苏苏州召开,由苏州市寒山寺主办,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青岛科技大学和文化研究院协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承办,主题为“生态文明与和合天下”。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文化论坛 环境哲学 中国伦理 寒山寺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 简介:义利之辨,既为儒家的传统论题,在现代的意义世界里,也能转出它新的生命和新的形式。论语时代发轫的这一命题,与墨学的对峙与交通,经过董仲舒、程朱一系的补充或补订,兀然在有宋一代朗现出新的气象。水心环绕此命题所下的补正工夫,即是其中的一案。《水心别集》卷三说“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到了水心晚年来了个大的转换,一方面仍是义利并举,另方面则是利先义后,谓之“成利致义”。比照横渠、朱子用“心”来统贯“性”“情”二观念,水心在“义”与“害”的链接间,寻到了一个大写的“利”字:利,既可以是“义”,也可以是“害”,犹一剑双刃,较之“心统性情”,它是“利统义害”。故,就结果言,水心说坦荡地展臂拥抱墨学,却恰好造成对先秦儒义本学统的彰显,与小程子辨明兼别、融通儒墨的理一分殊说,有不二之妙。

  • 标签: 道德与功利 义利之辨 德性论 一体两面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伦理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的各种文化形式当中,所以,以家庭的悲欢离合来寄寓国家和民族的盛衰兴亡与历史变迁的家庭伦理影视剧,其道德伦理、宗法伦理与政治功利相糅合的叙事主题,与文艺创作者潜意识中接受儒家文化伦理精神的影响密不可分。新时期以来,家庭伦理题材影视剧受到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共同青睐,呈现出日益繁盛的景象。编导们通过展现普通平民的生活形态,揭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道德冲突和文化冲突,挖掘普通人身上所蕴涵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观念,既展现了他们身上所闪现的人性光辉,也表达了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及传统文化的维护,是对失落了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现实危机的想象性救赎,是对现实文化怀旧心理的“视野融合”。

  • 标签: 儒家文化 家庭伦理题材 影视剧 怀旧情结
  • 简介: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存在着一批表现儒家“亲亲相隐”观念的画像和铭文(习称汉画),为考察早期儒家亲亲相隐这一学术公案和消除当前相关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亲亲相隐是对血缘亲情的维护,亲属之间的相互保护是率真的表现,是对人性的尊重,“隐而任之”兼顾了亲情和公义,是亲亲相隐中的责任担当。亲亲相隐与血亲复仇是孝悌思想的两个重要侧面,同’根相生,儒家对血亲复仇的重视与播扬,是在亲亲相隐流播线路上安装的预防滥隐闸门,体现了儒家对亲亲相隐利与弊的深入鉴察,对可能出现的徇私枉法行为提供了有效制约。司法腐败无论是品格还是意趣,都跟儒家的亲亲相隐别同霄壤,亲亲相隐本身并不具备生发司法腐败的基因。亲亲相隐题材汉画是早期伦理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深入地考察早期儒家孝道伦理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出土汉画 亲亲相隐 隐而任之 血亲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