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方法收治内胆管结石患者61例,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1例(18.0%);左外叶切除23例(37.7%),左半切除13例(21.3%);右肝部分7例(11.5%),右半切除4例(6.6%);左外叶联合右后叶切除3例(4.9%)。结果总治疗优良率为91.1%,并发症率为7.7%,死亡率为0.6%,结石残石率为14.8%。结论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残石率。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肝切除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门阻断(Pringle法)能否提高肝脏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的效果。方法将24只正常家兔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A组)、射频消融组(B组)和门阻断射频消融组(C组),每组各8只兔。将消融电极垂直刺入左外叶的实质内1.5cm,展开子针1.0cm。治疗温度90℃,消融时间4分钟。各组距射频消融中心1.0cm,1.5cm及2.0cm范围内放射状取材,行HE染色和NADH细胞活力染色。术后第1、3、5天采集静脉血检测肝功能。结果A组组织结构无明显改变。B组和C组距射频消融中心1.0cm、1.5cm和2.0cm范围内,肝细胞完全凝固坏死的例数分别为8、2、0和8、7、0(P<0.05)。术后各组肝功能有轻度且可逆的损害。结论门阻断可有效扩大肝脏消融范围,但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肝脏 病理学 肝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总结了一例患者怀疑结核药物所致急性衰竭、性脑病,运用人工技术诊治的过程与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密切观察血路及各压力指标的变化,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处理治疗中的不良反应,防止并发症。该患者经过积极治疗,神志有所好转,后家属要求自动出院,告知风险后予签字办理出院。

  • 标签: 人工肝 急性肝衰竭 结核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对肾阴虚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实施镇熄风汤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科室内收治的肾阴虚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69例作为对象(2017年1月—2018年1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后针对常规组34例实施常规治疗,针对研究组35例实施镇熄风汤治疗,对比两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压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该证型高血压患者实施镇熄风汤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改善患者血压水平,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2013年来我院收治的40例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有20例患者。观察组采取动脉热灌注化疗药联合超液化碘油栓塞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超液化碘油动脉栓塞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生存率、肿瘤灶数目、大小的变化等。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生存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肿瘤变小、减少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动脉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转移癌疗效显著,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

  • 标签: 肝动脉 热灌注化疗 肝动脉栓塞 肝转移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则性切除(段或叶)在复杂性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复杂性内胆管结石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18)采用非规则性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n=18)使用规则性切除(段或叶)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术后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27.61±45.94min,对患者对照组为216.33±52.47min,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08.29±64.37mL,对照组为241.68±85.24mL,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1.27±3.44d,对照组为19.47±2.74d,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则性切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对于降低复杂性内胆管结石术后并发症的关键词复杂性;内胆管结石;切除;规则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地区老年非酒精性脂肪(NAFLD)的发病情况及研究NAFLD相关的性别和与代谢有关的各危险因素。方法记录805名60-92岁的老年的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患NAFLD的老年与非NAFLD的老年各项指标的差异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上海老年人中的NAFLD患病率为57.67%,男性高于女性,老年男性高TG与NAFLD关系最为密切,而老年女性则以腹围关系最为密切。结论上海老年人中NAFLD的患病率较高,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不同性别无显著差异,且与年龄无关。

  • 标签: 上海市 老年人 非酒精性脂肪肝 代谢综合征 流行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建立实时定量RT—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的方法,对慢性肝炎纤维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PBMC)中TGF-β1mRNA进行定量检测。方法:在TGF-β1基因的外显子1和2之间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TaqMan—MGB探针;构建TGF-β1质粒克隆,以T7RNA聚合酶体外转录合成带有目的片断的cRNA作为标准品,根据10倍系列稀释cRNA标准浓度对数和其循环域值(Cyclethreshold,Ct)制作标准曲线,检测PBMC中TGF—β1mRNA含量;并对本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重组质粒测序显示插入的片断为TGF—β1mRNA特异性片断,成功的建立了实时定量RT—PCR检测TGF-β1mRNA方法,灵敏度达6.81拷贝,线性范围为6.81~6.81×10^8拷贝,且重复性好,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28%-2.27%和2.56%-2.61%,临床应用显示,27例纤维化病人PBMC中TGF-β1表达量为1.20×10^8(1.80×10^7~9.80×10^7)拷贝数/10^5细胞,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30×10^7(7.24×10^6~5.00×10^7)拷贝数/10^5细胞(P<0.05)。结论:实时定量RT-PCR检测TGF-β1mRNA具有敏感、特异、快速、高效等特点,为TGF—β1mRNA作为纤维化的诊断指标提供方法学依据。

  • 标签: 人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 定量检测 肝纤维化 TGF-Β1 RT-PCR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铁与非酒精性脂肪(NAFLD)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在上海40岁以上社区居民中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高分辨率超声检查以及血清铁、血脂、胰岛素、空腹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Y)2h血糖(2hPG)、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检测,对其中数据完整的2120名居民进行分析。分别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血清铁离子浓度与NAFLD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铁与NAFLD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NAFLD的患病率为27.4%。从血清铁离子浓度第1四分位组到第4四分位组,NAFLD患病率呈增高趋势,分别为20.8%、29.2%、28.4%、31.2%(组间趋势P=-0.0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血清铁离子浓度第1四分位组(≤14.3μmol/L)相比,第2四分位组(14.4~17.8μmol/L)、第3四分位组(17.9-21.9μmol/L)及第4四分位组(〉21.9μmol/L)NAFLD的患病风险比值比(OR)分别是1.57[95%可信区间(cI):1.19—2.08]、1.51(95%CI:1.14—2.00)、1.72(95%CI:1.30~2.28)(趋势P=0.0005),在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对数值(1gFPG)等相关混杂因素后,3组NAFLD患病风险OR分别是1.31(95%CI0.91-1.89)、1.44f95%CI0.99-2.09)、1.48(95%CI1.01~2.19)(趋势P=0.0274)。结论:上海社区40岁以上人群中,高浓度血清铁离子与NAFLD的患病风险显著相关。

  • 标签: 血清铁: 非酒精性脂肪肝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胰岛素抵抗与老年NAFLD及其合并代谢紊乱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NAFLD合并代谢紊乱患者89例,NAFLD患者95例,正常对照80例,测定BMI及临床生化指标并进行肝脏B超检查。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指数,同时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将老年组与青年组、老年肥胖组与非肥胖组进行比较。结果老年NAFLD存在胰岛素抵抗及血脂、血糖及肝功能代谢异常,脂联素水平降低,合并代谢紊乱者脂联素水平更低。老年NAFLD合并代谢紊乱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年轻患者。老年肥胖及年轻NAFLD容易发生肝功能异常。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脂联素与BMI、性别及HOMA相关。结论老年NAFLD及其合并代谢紊乱患者胰岛素抵抗严重,脂联素水平降低;老年肥胖NAFLD患者更容易发生ALT异常。血清脂联素水平与BMI、性别及HOMA相关,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老年人 非酒精性脂肪肝 代谢紊乱 脂联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LOC102724153在胃癌根治术后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39例行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癌及其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组织中LOC102724153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组织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神经浸润、转移数目及转移发生时间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计算法(双侧)。结果在39例胃癌组织中LOC102724153阳性率为79.49% (31/39),而正常胃组织LOC102724153阳性率为20.51%(8/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28,P<0.01)。LOC102724153表达量与患者性别(χ2=3.781,P>0.05)、年龄(χ2=0.126,P>0.05)、原发灶位置(χ2=4.421,P>0.05)、原发灶直径(χ2=0.335,P>0.05)、组织分化程度(χ2=0.771,P>0.05)及神经浸润(χ2=3.781,P>0.05)无明显相关,但与肿瘤浸润深度(χ2=6.167,P<0.05)、淋巴结转移(χ2=8.877,P<0.05)、血管浸润(χ2=5.367,P<0.05)、转移数目(χ2=4.110,P<0.05)、转移发生时间(χ2=11.182,P<0.01)均显著相关。结论LOC102724153可能是胃癌根治术后转移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之一。

  • 标签: 胃肿瘤 肝转移 长链非编码RNA LOC102724153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我院在微创外科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突破,即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单孔入路机器低龄儿童切手术。通过将儿童单孔腹腔镜手术及儿童机器单孔腹腔镜手术进行总结,分析此次精细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快速康复,展示了该技术在儿科领域的应用前景及其在减少创伤、提高精确度和促进患儿快速康复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一单孔入路机器低龄儿童切手术案例在国内外属于首例报道。

  • 标签:
  • 简介:扩大切除可提高部分门部胆管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2013年5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为1例Ⅲa型门部胆管癌患者运用精准肝脏外科的现代理念与临床精细的手术操作完成右半联合全尾状叶切除术.术中间断阻断第一门3次,手术历时8h,术中出血量约600mL,患者于术后第14天出院.病理检查结果示右半门部胆管中高度分化腺癌,浸润管壁全层,切缘无癌残留.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该手术是在综合应用三维立体重建技术、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术中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以及精细切除操作技术下进行,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胆管肿瘤 肝门部 精准肝切除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胆管结石切除术后发生内胆管癌(ICC)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 071例行切除术治疗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79例,女692例;年龄为(53±12)岁,年龄范围为12~86岁。患者入院后均完成详细术前检查。对于区域性结石,行解剖性切除术。对于弥漫性结石,切除局限于段或叶的区域性毁损病灶,必要时行肝胆管切开取石术和(或)胆道镜取石。当门部胆管存在严重狭窄影响胆道引流时,行肝胆管空肠吻合术、胆管狭窄成形术等。观察指标:(1)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切除术后发生ICC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数表示。连续性变量转换为分类变量时根据临床常用参考值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最佳截断值进行转换。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itic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1)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情况。1 071例患者术前检查: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为8.2年(0~27.0年),CA19-9为(163±87)U/mL,癌胚抗原为(5.0±2.1)μg/L,左半、右半、双侧叶、总管或胆总管结石分别为545、245、228、53例,226例伴有胆管狭窄,172例伴有段萎缩。1 071例患者中,595例行解剖性切除术,272例行局部非解剖性切除术,143例行胆管切开取石术,61例行胆肠吻合术。26例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残留狭窄胆管,74例术后残留胆管结石。(2)随访情况:1 071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8.6±1.5)年。1 071例患者中,92例发生ICC,发生率为8.590%(92/1 071);其中32例、66例、90例患者术后3、5、8年内发生ICC,发生率分别为2.988%(32/1 071)、6.162%(66/1 071)、8.403%(90/1 071)。(3)影响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危险因素分析。构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与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依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以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7年为最佳截断值,将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转换为分类变量进行后续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合并代谢性疾病、段萎缩、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内胆管结石患者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相关因素(优势比=2.939,2.654,1.903,2.361,95%可信区间为1.582~5.460,1.145~6.154,1.068~3.390,1.118~4.987,P<0.05)。将P<0.10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其结果显示: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7年、合并代谢性疾病、段萎缩和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内胆管结石患者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843,2.469,1.922,2.202,95%可信区间为1.523~5.309,1.042~5.851,1.064~3.472,1.021~4.747,P<0.05)。结论内胆管结石切除术后存在发生ICC的风险;术前结石相关症状持续时间>7年,合并代谢性疾病,段萎缩和术后残留胆管结石是影响内胆管结石患者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ICC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胆道良性疾病 胆石症 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癌 肝切除术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左蒂阻断行左半微创手术治疗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内胆管结石患者73例,采用左蒂阻断行腔镜下左外叶切除术治疗40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行左外叶切除治疗33例,比较两组疗效情况。结果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74.0±57.4)min和(216.0±33.8)min,术后疼痛缓解时间分别为(3.3±1.2)d和(5.2±1.5)d,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22.9±7.5)h和(47.3±11.7)h,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8±2.2)d和(16.3±3.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O.05);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和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无显著相差(P〉O.05)。结论左蒂阻断行左半微创手术治疗内胆管结石患者与常规手术治疗比,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左半肝切除术 腹腔镜手术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