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3 个结果
  • 简介:胰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已成为消化道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尤其是在老年人的恶性肿瘤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由于胰腺癌早期无明显及特异的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时大都已属于肿瘤晚期,可根治的病例极少.为提高对老年人胰腺癌的认识,以期对早期诊断有所帮助,本文对1990~2000年间我院60岁以上老年人之62例胰腺癌病例进行了分析.

  • 标签: 老年人 胰腺癌 肿瘤 临床分析 根治 常见
  • 简介: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临床应用约占30%,在外科手术中,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约占90%,在外科领域中,抗生素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许多外科感染疾病的防治效果,而且增加手术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扩大治疗范围,提高治愈率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基层医院外科所面向的为广大农村病人,一般经济情况较差,无公费医疗,在选用抗

  • 标签: 基层医院 抗生素 外科感染 胃肠道手术 软组织感染 合理用药
  • 简介:输血是临床上抢救各种危重病人的一种重要措施,亦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为输血安全,避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国家卫生部于1994年要求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初检,献血后复检。根据这一精神对我站1995年1月至1996年12月血袋血复检不合格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原因分析 献血员 不合格原因 献血者 血袋 ELISA法
  • 简介:结核性腹膜炎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大多数病人确诊前均有误诊、误治的经历,少数病人虽经多方检查、观察治疗后仍难以确诊,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现将近年来我们收治的34例误诊的结核性腹膜炎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 标签: 结核性腹膜炎 误诊分析 误诊原因分析 临床表现 心理负担 确诊前
  • 简介: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0月诊治的11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0例患者中发现合并胆囊结石50例(45.45%);伴胆囊结石患者出现恶心、腹胀、厌油和右上腹隐痛23例;发热、右上腹剧痛和胆囊区触痛9例;无症状18例。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年龄为51.6±13.5岁、Child-PughC级17例(34.0%)、病程9.4±5.0年、门静脉内径16.4±2.2mm,而无胆囊结石患者则分别为42.8±13.9岁、21.7%、7.2±4.0年和14.2±1.9mm;合并胆结石患者血浆白蛋白为28.1±1.5g/L、血小板6.1±2.5×109/L,而无胆囊结石患者分别为30.9±1.4g/L和8.9±2.2×109/L(P〈0.05);随访3.12±3.23年,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死亡率为18.0%,高于无胆囊结石组的6.7%(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较高,症状不典型,可加重肝细胞损害,对预后有不良影响,胆囊B超检查应列为常规并积极处理。

  • 标签: 肝硬化 胆结石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肠梗阻临床特点和合并症、并发症的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8例老年急性肠梗阻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治疗60例,保守治疗38例.术后并发症31例.死亡6例。结论应提高对老年急性肠梗阻的认识,重视合并症、并发症的处理。

  • 标签: 急性肠梗阻 老年人 并发症 临床分析 合并症 回顾性分析
  • 简介:背景:目前已明确高三酰甘油血症(〉11.3mmol/L)可引起急性胰腺炎(AP)发作或复发。随着代谢综合征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临床上高脂血症性AP病例日益增多。目的:总结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HL—SAP)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1年6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HL—SAP和胆源性SAP(BSAP)病例,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HL—SAP患者和94例BSAP患者纳入研究。HL-SAP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BSAP组[(42.50±13.34)岁对(62.17±16.17)岁,P=0.000];血清三酰甘油水平、胆固醇水平、合并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者的比例以及血清淀粉酶低于3倍正常上限者的比例(52.6%对22.3%)均显著高于BSAP组(P〈0.05)。两组间胰腺局部和主要脏器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HL-SAP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与主要脏器并发症发生数呈正相关(r=0.382,P=0.018)。HL-SAP组出院后复发率显著高于BSAP组(42.1%对11.7%,P=0.000),两组间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组HL—SAP患者发病年龄偏低,合并代谢综合征组分者比例较高,约半数患者血清淀粉酶正常或升高不显著,AP易复发。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高三酰甘油血症 淀粉酶类 回顾性研究
  • 简介: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一类临床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目的:探讨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并确诊的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探讨临床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DILI患者51例,男女比例为1∶1.32,平均年龄(50.6±17.9)岁,其中6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最高(43.1%)。肝细胞损伤型为主要肝损伤类型(84.3%)。引起DILI最常见的药物依次为中草药、心血管系统药以及激素和内分泌代谢药,分别占51.0%、19.6%和9.8%。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涵盖全身多个系统。DILI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亦缺乏特异性,5.9%的患者自身抗体阳性。大部分DILI患者预后较好,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21.6%和66.7%,死亡率为5.9%,死因均为肝衰竭。患者入院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水平和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DILI好发于老年人群,中草药的不规范使用可能是导致其发生的重要因素。DILI临床表现不典型,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入院时ALT、AST、TBIL、白蛋白水平和PT、INR与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中草药 临床特征 治疗 预后
  • 简介:为维护《胃肠病学》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维护学术研究的公平、公正和严肃性以及起码的道德水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统一要求,本刊就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

  • 标签: 一稿两用 一稿投 两用问题
  • 简介: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不同消化道症状并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期间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例患者完成胶囊内镜检查116例,共行116次检查,阳性检出率53.5%(62/116)。共发现小肠病变49例,小肠病变阳性率为42.2%(49/116),其中82例腹痛患者发现小肠病变33例(40.2%),12例腹泻患者发现小肠病变4例(33.3%),1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现小肠病变12例(70.6%)。其中炎性病变、隆起性病变最为常见。9例患者胶囊内镜胃内通过迟缓,1例患者胶囊内镜完全停滞于胃内,未至小肠,直至电池耗竭;3例胶囊内镜通过小肠迟缓;胶囊内镜在小肠内运行平均时间为369min。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结论胶囊内镜对不同消化道症状并疑似小肠疾病的就诊患者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简单、安全,并发症及风险小,依从性好。检查前充分肠道准备可提高检查质量。

  • 标签: 胶囊内镜 小肠疾病 临床应用
  • 简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与转归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肝硬变患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给治疗带来困难,也可使病人生存质量降低。因此,我们对这类病人进行心理分析,根据不同类型心理变化制订科学的护理对策,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存质量。一、恐惧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由于肝硬变是一种临床治疗比较困难的慢性疾病,病程长、病情复杂,并发症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病情反复发作,患者对疾病的难治性与预后有所了解,同时常常受到同种病患者的一些错误导向,不少患者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

  • 标签: 肝硬变失代偿期 心理分析 恐惧心理 心理社会因素 护理对策 护理措施
  • 简介:1病例介绍男,11岁,学生。于当日16:10下课放学,因拥挤突然受伤,学校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经X线显示确诊为右下肢胫腓骨闭合性骨折。学校记录拨打120时间为16:11分,而120网络中心程控电话记录为16:09;医院接到出车任务时,来电显示电话为16:15,接电话登记本参照本科钟表时间为16:13;急救车到达现场时间医生记录为16:25,护士记录为16:22。现病人预后良好,家属查阅各种记录后,提出起诉:认为学生受伤为上课期间,学校应给予全额赔偿,证据为120程控电话时间.而校方认为学生受伤属放学后个人活动不当所致,校方无责任。

  • 标签: 医疗纠纷 记录时间 胫腓骨闭合性骨折 接诊 急救电话 程控电话
  • 简介:背景: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胰腺囊性病变的检出率逐年升高,但鉴别不同类型的胰腺囊性病变仍是临床的棘手问题。目的:分析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纳入2003年1月一2013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对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49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假性囊肿13例、潴留囊肿4例、先天性囊肿2例、浆液性囊性肿瘤(SCN)9例、黏液性囊性肿瘤(MCN)11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7例、实性一假乳头状肿瘤(SPN)3例。49例患者中16例患者无症状,其余33例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13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均有急、慢性胰腺炎或外伤病史,3例1PMN患者血清CAl9—9升高。B超、CT、MRI/MRCP、EUS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24.5%、32.7%、61.1%、100%。49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分别行内引流术、囊肿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以及节段性胰腺切除术。结论:胰腺囊性病变无特异性临床表现。CT、MRI/MRCP作为无创检查手段,应广泛用于囊性病变的诊断和评估,EUS可作为进一步检查手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是治疗胰腺囊性病变的关键。

  • 标签: 胰腺囊性病变 囊肿 胰腺肿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背景: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诊断往往延迟。目的:探讨EG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EG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内镜、影像学和治疗的资料。结果:10例EG患者的平均年龄41.9岁,4例有过敏史或哮喘史,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25d。临床均表现为腹痛,伴腹胀、腹泻或呕吐;8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CT示7例胃和小肠壁广泛水肿,分层状肠壁增厚或腹腔积液。内镜检查发现6例胃窦、十二指肠或空肠黏膜充血糜烂。所有病例经胃肠黏膜活检和(或)腹水检查明确嗜酸性粒细胞浸润。7例患者予泼尼松治疗有效,1例停药后复发。结论:EG可能并非罕见,腹痛伴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腹痛患者CT发现胃肠壁均匀水肿或分层状肠壁增厚,或伴腹水,需考虑EG,多部位包括十二指肠降部多点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发现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确诊的主要手段。激素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和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标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对胃镜和(或)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恶性肿瘤33例,就其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三级医院的住院病历。结果在近13年住院病人中,共有33例经胃镜和(或)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其中男2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5.7岁,病变部位以降部最常见(69.7%),腺癌(90.9%)为主要病理类型,常见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57.58%)、黄疸(47.06%)、肠梗阻(24.24%)、出血(23.97%)。检查手段以内镜检查为主。结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建议对无法解释的腹痛、黄疸、消化道出血、呕吐病人及时进行内镜检查,以提高早期确诊率。

  • 标签: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常见 内镜检查 腹痛 黄疸 胃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