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1823年(清道光三年)中国南岭以北普遍发生水灾,其中太湖以东地区受灾尤其严重。通过清代至民国方志、档案等资料,该年太湖以东地区大涝形成环境因素进行重建和分析,认为此次大涝是雨带异常吴淞江淤积共同作用下产物。1823年2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3个降雨集中期,降雨总量较常年显著增加,春雨秋雨持续时间较常年明显延长。2月份开始该区受雨带影响,3月中旬至6月上旬雨带长期滞留,与梅雨带重叠造成连续强降雨;8月上旬至中旬台风活动导致"伏旱"缺失;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南退雨带长期在本区滞留。同时,河流系统排涝功能严重萎缩,吴淞江感潮河段井亭渡—曹家渡河段容积仅有正常情况1/5左右。此次大涝是降雨带异常与河流排涝功能萎缩共同作用结果。

  • 标签: 1823年 水灾 太湖以东地区 吴淞江 降雨异常
  • 简介:利用色谱-质谱、稳定同位素质谱等分析测试技术,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岩样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等方面入手,该区烃源岩生源与沉积环境作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古生界有机质多为菌、藻类生源,少数有陆源有机质混入(主要是石炭系)。有机质多为强还原环境海相沉积,少数为海陆过渡相沉积。侏罗系在一些地区层段并非典型成煤环境,而是属于滨浅湖相,少数为半深湖-深湖相,因此具有一定生烃能力。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烃源岩 沉积环境 生物标志化合物
  • 简介:基于豫西禹州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中遗迹化石组成与产状特征研究,以及不同颜色Zoophycos潜穴充填物中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含量测试分析,取得成果如下:(1)灰白色充填物中δ~(13)C值较低,主要介于-2‰~-4‰之间;灰色充填物中δ^(13)C值大多在-0.8‰~-2‰之间。二者V/(V+Ni)值均小于0.46,Ce/La值均小于1.5。反映其为富氧相,即氧化环境。(2)红褐色充填物中δ^(13)C值一般在-0.2‰~-0.9‰之间,V/(V+Ni)值大于0.46,反映其为贫氧相,即弱还原环境。(3)黑色充填物中δ^(13)C值最高,多数在0.2‰~1.6‰之间,Ce/La值大于1.8,反映其为厌氧相,即还原环境。综合分析上述特征,提出了3种古氧相(富氧相、贫氧相厌氧相)遗迹化石响应关系及其形成沉积背景模式。这一研究成果可为精细分析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沉积环境演变规律提供直观生物遗迹识别标志。

  • 标签: 遗迹化石 古氧相 沉积环境 下二叠统 太原组 豫西地区
  • 简介:通过整理历史文献中有关天山北麓东部地区18世纪中后期相关记载,发现1757—1774年历史文献记载了巴里坤作物物候霜雪事件,根据物候学原理,确认1757—1774年巴里坤存在有温度升高现象。并根据同时期历史文献中乌鲁木齐冷暖感应记载,认为1757—1774年温度升高发生在整个天山北麓地区。结合已有的树木年轮研究成果,并根据当时的人文社会背景进行分析,进而从更宏大时空尺度上认识此次温度升高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具体内涵,认为历史文献记载1757—1774年温度升高是相对于18世纪10—20年代,而非30-50年代。根据历史文献重建温度变化,必须结合文献形成历史背景,因为同时期的人文社会背景,会影响到历史文献记载可靠性。

  • 标签: 温度变化 历史文献 树木年轮 天山北麓 18世纪
  • 简介:在早期长城纪演化阶段,燕山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构造拉张活动明显,它控制了整体沉积相带展布,并在强烈活动期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沉积。长城纪时期古构造活动主要以4种方式影响盆地充填,即同沉积断裂活动、构造掀斜,轴部强烈拗陷整体均衡沉陷。其中,同沉积断裂活动在长城纪盆地演化过程中具有突发性或脉动活动特点,记录了古地震、碳酸盐滑塌沉积碎屑浊流沉积。并诱发火山活动形成火山碎屑重力流等地质事件。盆地古水流、地层格架及特征沉积相带等分析显示,盆地主体展布为NE向;燕山元古代裂谷向外海出口位置应处于中朝准地台北部;现今所见崇礼-承德-北票EW向断裂在长城纪大部分时期盆地沉积充填没有明显影响。

  • 标签: 燕山裂谷 长城纪 盆地构造 事件沉积 元古代
  • 简介: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盐沉积机理研究,主要有“深水成盐”“浅水成盐”两种完全对立观点。“深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论据,认为其盐是在一定水深条件下形成,分层卤水是成盐基本形式;“浅水成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论据,认为其盐是湖水持续蒸发浓缩结果。另一方面是盐岩物质来源研究,主要有海水侵入来源、地下深部热卤水来源地表径流来源3种观点。海水侵入来源论者主要依据是古生物化石,而其他两种来源论者则主要依据地球化学分析推测。分析了盐岩研究中存在6个主要问题:“深水成盐”论者卤水分层成盐模式东濮凹陷还只是一种假说,“浅水成盐”论者论据不够全面,两种成盐论者同一现象解释存在较大分歧,测试样品数量、分布及测试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考虑,海相化石尚需进一步厘定,海侵通道尚不明确。提出可利用双扩散对流数值模拟、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综合研究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盐岩成因作进一步探讨。

  • 标签: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盐岩成因
  • 简介:依据黑龙江东部方正断陷新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厘定了其主干断层——伊汉通断层(FZ3),发现该断层规模明显变大,断陷沉积一构造演化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依据伊汉通断层新认识FZ4、FZ5断层发现,以及FZ6FZ7断层特征,确定方正断陷内部结构具有南北向(走向)分段、东西向(横向)分带特点,并将方正断陷沉积-构造演化划分成古近纪古新世一始新世断陷期、始新世末挤压隆起期、渐新世差异沉降期古近纪末期挤压反转期4个阶段,指出东部凹陷埋藏深、面积大,是方正断陷新油气勘探领域。

  • 标签: 黑龙江省 方正断陷 断裂构造 沉积-构造演化 古近纪
  • 简介: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Ma,显著峰值为720、753、805及848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19.6±6.1Ma,可解释为长安组最大沉积年龄;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Ma,显著峰值为650、720、753、779、803、823及848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49.3±6.2Ma,可解释为南沱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已发表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Ma,与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陆块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南沱冰期启动应晚于650Ma,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等陆块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另外,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与CL图像显示,长安组和南沱组物质来源主要为下伏新元古界岩浆—沉积记录,揭示出冰川下伏地层强烈刨蚀作用华南新元古代幕式构造岩浆热事件。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刨蚀作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离"有关强烈伸展活动存在联系,并可能持续至Marinoan冰期结束。

  • 标签: 成冰纪 冰成杂砾岩 碎屑锆石 江口冰期 南沱冰期 扬子陆块
  • 简介: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22条区域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为基础,利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不同位置剖面的伸展量、伸展率伸展系数,并分析了伸展量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黄骅坳陷新生代具有幕式伸展特点,而且伸展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空间上,伸展量主要是由盆地主边界断层伸展位移造成,主边界断层位移较大处伸展量也相应较大;时间上,水平伸展运动可以分为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3个时期,其中,始新世伸展主要发生在盆地南部,渐新世发生在中北部,新近纪伸展量较小,主要发生在中部。伸展量时空分布是受盆地构造变形、构造演化控制。始新世,NNE向沧东断层伸展位移是控制盆地伸展变形主要因素,且沧东断层在盆地南区伸展位移量较大。渐新世,NNE向沧东断层在盆地中北区伸展位移量相对较大,同时盆地内部NNE向基底断层右旋走滑诱导NE向基底正断层盆地伸展变形做出贡献。新近纪,盆地在后裂陷热沉降过程中NNE向基底断层仍然有右旋走滑位移,致使盆地中部发育NE向盖层正断层。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黄骅坳陷 新生代 伸展量 时空差异性
  • 简介:以最新钻取SE2孔沉积物为重点研究对象,晚第四纪以来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特征沉积相进行了精细研究,重建了研究区地层结构层序地层格架,总结了强潮型钱塘江河口湾下切河谷沉积模式。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床、河漫滩、古河口湾、近岸浅海现代河口湾5种沉积相类型,表现为一个较完整I型层序,其内部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海侵海退潮流侵蚀面、体系域内海侵面发育。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自海向陆可划分为海向段、近海段、近陆段陆向段4段,各段沉积序列海陆相互作用程度不同。在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中海陆过渡部位首次明确划分出了古河口湾相,并其沉积特征分布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形成时间在9000aBP左右,具有与现代河口湾不同沉积特征,表现为中部为潮道砂体沉积,向陆渐变为受潮流影响河流沉积,两侧被潮坪或盐沼沉积包围,沉积物在平面上自陆向海呈现粗一细一粗分布模式。现代河口湾平面上自陆向海依次发育受潮流影响河流沉积、粉砂质砂坎、潮道-潮流砂脊复合体湾口泥质沉积区,沉积物呈现粗一细一粗一细分布模式,与大多数河口湾常见粗一细一粗分布格局明显不同。

  • 标签: 沉积特征 沉积序列 分布模式 河口湾 下切河谷 钱塘江
  • 简介:铝土矿形成受到气候条件严格限制。通过黔北务川一正安一道真地区下二叠统铝土矿层钻孔岩心样品主量元素黏土矿物综合研究,探讨了铝土矿层形成时期黔北地区古气候环境以及淋滤作用矿层改造。从下至上,铝土矿层化学蚀变指数(CIA)由80左右上升至大于90,成分分异指数(ICV)由0.8下降至0.1。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研究区铝土矿层中黏土矿物组分为高岭石、伊利石与绿泥石,其中高岭石在各个钻孔中广泛存在且在大部分层位中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34.2%,并呈机械碎屑或基质形态产出且有进一步风化成为铝矿物现象;伊利石主要以机械碎屑形式产出,平均含量为21.5%,赋存于矿层黏土质部分,结晶度变化范围为0.22°-0.71°;绿泥石多为基质,部分层位中含量极高且伴随ICV值上升,平均含量为44.3%,为后期成岩过程中由高岭石转化而成。矿层内极高CIA值与广泛存在高岭石证明,铝土矿形成时为炎热潮湿古气候。而矿层内部ICV值波动可能与淋滤作用所引起矿层内元素迁移活动有关。

  • 标签: 铝土矿 地球化学 黏土矿物 古气候 早二叠世 黔北
  • 简介:利用DGY孔沉积物岩性、粒度及孢粉分析资料,探讨了太湖平原碟形洼地沉积物记录8000年以来植被演化、气候波动,流域地貌环境演变及其海平面波动响应。孢粉记录表明:本区距今8000~5000年木本植被由以落叶阔叶乔木针叶乔木为主变为落叶阔叶乔木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气候由温和略干转为暖热湿润;距今5000~4000年森林退缩,气候温和偏干;距今4000年左右出现低温事件;距今4000~3000年木本植被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气候温暖湿润;距今3000年以来木本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乔木、落叶阔叶乔木针叶乔木,气候总体温暖湿润,有波动变凉干趋势。岩性、粒度及孢粉记录综合显示本区距今8000~5000年发育漏湖相泥质粉砂,反映流域环境开放、与海连通;距今5000~4000年发育淡水沼泽,未受海水作用,反映水域缩小、流域环境封闭;距今4000~3000年水域扩大,并出现海水倒灌,反映内低外高碟形洼地已经形成;距今3000年以来,发育湖沼平原,发生数次海水倒灌,反映碟形洼地地貌进一步发育。

  • 标签: 太湖流域 孢粉 古气候 水域变化 地貌演变
  • 简介:在分析断陷湖盆陡坡带不同构造部位可容空间变化规律及其沉积响应特征基础上,探讨了断陷湖盆陡坡带参照井选取可容空间机理,并阐明了参照井选择原则;根据参照井处沉积相迁移特征及体系域叠置样式,建立了在参照井背景下,Ⅰ型与Ⅱ型陆相层序划分及其层序界面判识标准,以及低水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高水位体系域(HST)及水退体系域(RST)识别模式。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老第三系核三上段为例,采用泌207井为参照井,开展了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学尝试性研究,并编制了该层段陆相层序地层等时框架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选取参照井办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断陷湖盆陡坡带陆相层序地层分析中“沉积滨线坡折”问题。

  • 标签: 断陷湖盆 陡坡带 层序地层学 老第三纪 沉积滨线坡折 参照井
  • 简介:摘要近年来,在浙江省北部钱塘江河口湾地区发现并开发了大量晚第四纪浅层生物气藏。末次盛冰期,全球海平面的下降使河流梯度增加,下切作用增强,导致钱塘江下切河谷形成。下切河谷内沉积序列从下到上可划分为4种沉积相类型,分别为河床相、河漫滩-河口湾相、河口湾-浅海相河口湾砂坝相。所有的商业浅气田和气藏都分布于太湖下切河谷钱塘江下切河谷及其支谷河漫滩-河口湾相砂体中。钱塘江下切河谷河漫滩-河口湾砂体埋深30~80m,厚3~7m,被非渗透黏土包围,可能代表了下切河谷内分布潮流沙脊。快速堆积河口湾-浅海相沉积物为生物气藏形成提供了充足源岩良好保存条件。河漫滩-河口湾相黏土层为研究区浅层生物气藏直接盖层,主要分布在下切河谷内,其埋深、残留地层厚度孔隙度范围分别为30~80m、10~30m42.2%-62.6%。河口湾一浅海相淤泥层为间接盖层,覆盖了整个下切河谷,其埋深、残留地层厚度孔隙度范围分别为5~35m、10~20m50.6%-53.9%。黏土层淤泥层孔隙水压力远大于下伏砂体孔隙水压力,其差值可达0.48MPa。在储集层盖层分界面即浅气藏顶部,孔隙水压力值达到最大。黏土层淤泥层孔隙水压力可以超过砂质储集层中气体压力孔隙水压力之和。黏土淤泥盖层高孔隙水压力可能是浅层生物气被完全封闭住最重要因素。直接盖层封闭能力比间接盖层要好。黏土层淤泥层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很长,有时候很难达到稳定状态,这表明黏土层淤泥层渗透性差、封闭性好。随着埋深增加,其压实程度封闭性能增加。与黏土层淤泥层相比,砂层孔隙水压力消散较快,很容易达到稳定状态,而且消散时间与埋深无关,表�

  • 标签: 生物气 封闭机理 下切河谷 钱塘江
  • 简介:利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检测出种类丰富饱和烃,主要包括正构烷烃、萜烷及甾烷等系列化合物.利用饱和烃多项参数(如主峰碳数、碳优势指数CPI、藿烷22S/(22S+22R)比值等)大气PM10中可溶有机物来源及分布作了探讨.北京市西北城区PM10中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均介于2327之间,而CPI值介于13之间,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PM10中饱和烃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高等植物等现代生物化石燃料(石油、煤等)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种来源影响,其中在春、夏季以高等植物、花粉、微生物等生物来源占比重较大,而在秋、冬季,尤其在冬季,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造成污染比较明显.萜烷类物质检出,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PM10中部分饱和烃来自于石油等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甾烷类物质检出,表明北京市西北城区四个季节PM10中部分饱和烃是来自于车辆释放机油等.

  • 标签: PM10 饱和烃 甾烷 化石燃料 城区 正构烷烃
  • 简介:中国北方草原区捕捉器样品与表土样品中花粉组合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取样方法获得花粉组合相似性较好,乔木花粉含量多低于10%,灌木花粉含量多低于5%,草本花粉含量多高于75%;共有的花粉种类占总花粉种类数74.3%;蒿属藜科是花粉组合最主要成分;荒漠草原区常见麻黄白刺花粉,典型草原区多为狼毒莎草科花粉。花粉组合与气候关系DCCA(降趋典型对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花粉组合与最冷月温度相关性最显著,其次为年降水量。捕捉器样品与表土样品中花粉组成也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前者较后者出现更多花粉类型,前者蒿属、藜科花粉含量低于70%,后者则高于70%。荒漠草原区花粉通量低于典型草原区,反映典型草原区植被较荒漠草原区发育,花粉产量高于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区表土花粉浓度也明显高于荒漠草原区(高一数量级),除典型草原区植被发育、花粉产量高原因外,荒漠草原区不利于花粉保存,也是造成花粉浓度低另一个重要原因。花粉组合判别分析表明,捕捉器样品表土样品均能较好地区分出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但捕捉器样品交叉检验结果好于表土样品。

  • 标签: 中国北方 草原区 表土花粉 捕捉器花粉 花粉通量 判别分析
  • 简介:利用湖泊钻孔孢粉及炭屑分析资料,探讨了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一炭屑组合记录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孢粉一炭屑记录表明:本区9870—6040cal.aBP,植被是以壳斗科落叶、常绿属种为主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特点;6040—4860cal.a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栲/石栎属为主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由前一阶段温和略干变为温暖湿润,进入全新世最适宜气候期;4860—2170cal.a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逐渐降低、湿度下降,气候温和干燥,环境整体向着干旱趋势转化,2170cal.aBP左右出现一次明显干旱事件;2170—1040cal.aBP,森林退缩,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迅速被破坏,演替成以禾本科为主草地,气候处于转型时期,总体上温和湿润;1040--200cal.aBP,木本植物仅零星分布,可能存在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以禾本科、蒿属蓼属等为主草丛,其中包括较多农作物,气候温凉稍湿;200cal.aBP以来,湖区周围零星分布有阔叶乔木,松林在远处可能有分布,植被仍是以禾本科、蒿属蓼属等为主草丛,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也有若干变凉干波动,湖泊富营养水平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已经环境变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 标签: 安徽 巢湖 湖泊沉积物 全新世 孢粉—炭屑组合 植被演替
  • 简介:利用物理测井曲线分析古气候变化是近年发展起来研究领域。本文在对柴达木盆地取心井涩中6井多种气候指标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涩中6井GR曲线古气候反演模式,将该模式引进到盆地东部唯一贯穿第四系钻孔——达参1井,利用该井高分辨率自然伽马曲线,建立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时间标尺,据此讨论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古气候变化。此外还与盆地西部大浪滩ZK336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盆地气候变化在大阶段上明显受到天文轨道周期控制,但也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柴达木盆地同时包含了高原隆升与全球性气候变化信息,是古环境变迁良好信息载体;自然伽马曲线是反映内陆干旱盆地气候与环境变化良好代用指标。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 古气候变化 自然伽马测井曲线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部(长8-长10油层组)沉积特征与中、上部(长1-长7油层组)存在较大差异。延长组下部沉积时,盆地西部西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为主,碎屑岩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组分含量较高;长7沉积期,沉积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盆地西缘、西南缘地区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拗陷幅度急剧增大,半深湖-深湖区范围可达10×10^4km^2以上,而且湖盆中心向西南迁移了几十公里,碎屑岩成分成熟度增高,岩矿组合具有显著东西分异性。此外,从延长组凝灰岩分布特征分析,长7底部沉凝灰岩分布稳定,为同期火山作用产物,厚度由盆地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薄至不发育。上述分析表明,长8沉积末期为湖盆沉积演化重要转折期,盆地西缘西南缘存在一次强烈构造地质事件,火山活动频繁,为印支运动第一幕重要表现形式。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沉积演化 凝灰岩 早印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