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管子》是管子及其后学思想所汇集作品集,由齐国学者编纂而成.管子、《管子》一些思想观念《鹖冠子》相同.通过比较《鹖冠子》一些篇章《管子》思想,发现鹖冠子、《鹖冠子》在君主修养、施政、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思想观念,《管子》有不少相同之处.可见,《鹖冠子》《管子》、齐国思想文化关系极密切,《鹖冠子》应受《管子》影响.

  • 标签: 鹖冠子 《鹖冠子》 管子 《管子》 齐国思想文化
  • 简介: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这是一份有纲有目、纲举目张指导性文件,第一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到了国家工程高度,因此,这份文件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普遍重视和热议,昭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春天已经来临。本刊选发郭齐勇、杨国荣、陈少明、王钧林四位学者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畅谈了他们认识理解,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 中共中央办公厅 指导性文件 国务院办公厅 郭齐勇
  • 简介:《明夷》是问题较多一卦。在传统易学脉络下,前五爻上六爻之间,存在着明臣暗君对举。《明夷》主旨在于阐明君子处"明夷之世"行"明夷之道"。爻辞"明夷"二字理解,是传统易学诠释困境症结所在。其实,爻辞"明夷"多是以明夷鸟比喻(或象征)君子。各爻内容,分别殷周之际相关人物和史实对应。初爻指文王囚羑里经过,二爻指文王脱羑里过程,三爻指文王克崇杀崇侯虎,四爻指比干之死、微子之去,五爻指箕子之佯狂而为奴,上爻指纣王之昏聩以致陨落。春秋以后,"明夷鸟"古义逐渐湮没不闻,造成了后世诠释困境。儒家对《周易》"观其德义",使原本以史实叙事为主卦爻辞,获得了系统义理化阐释。《明夷》个案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周易》"经""传"之间关系。

  • 标签: 《周易》 本义 明夷 文王 箕子 观其德义
  • 简介:  陈荣捷曾说过:“(郭象)主要概念不再是《庄子》中道,而是‘自然'.事物自然地存在和转化,没有其他实在或力量使其如此.天不是自然背后东西,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事物存在和转化依乎理,而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理.所以每个事物是自足,不需要一个全能、原初实在来组织或治理它们,像在王弼注本中那样.……王弼强调一,郭象强调多.对王弼来说,理超越事物,郭认为理内在于事物”.今天在理解两位伟大玄学家王弼和郭象关于"理"讨论时,这个论断仍然很有启发性.

  • 标签: 王弼 郭象 《庄子》 事物 陈荣捷 启发性
  • 简介:自施莱尔马赫奠定现代诠释学以来,经过了一个多世纪发展,已发展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突破语言界线,延伸到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中国哲学领域.一批海外华裔学者率先对此作出了回应,而美国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建立"创造诠释学"尤为引人注目.它虽发端于释老之学,然又融会了西方哲学诠释方法论,在诠释学方法规则制定上具有独特建树.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融合中、西思想诠释学形态.其宗旨是构建一个诠释方法论规则体系,以现代化地重建传统哲学.

  • 标签: 诠释学 施莱尔马赫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传统哲学 诠释方法
  • 简介:本文根据郭店楚墓年代,利用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篇中出现“性命”以及传世文献材料,指出刘笑敢先生以“道德、性命、精神这三个复合词”判定《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说,存在问题。因而以刘先生之说为根据种种关于《易传》年代结论均不可靠。

  • 标签: 郭店简 唐虞之道 性命 易传
  • 简介:“神明”是《易传》关键概念之一,亦在先秦两汉思想范畴中被广泛使用。各家“神明”概念都与“天地”有关,并涉及天地自然造化之过程,古代“神明”不是作为某种祭祀对象而存在,也不表示神祗和鬼神意义。笔者搜集归纳有关先秦两汉“神明”之资料,发现“神明”一词之用意牵涉天地万物之“德”概念。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死生运行皆源自“德”,皆由神明之安排,但“神明”并不具备造物主身份,而是天地合德概念。“神明之德”被视为万物造化原因,若以两个字来表达“神明”本质,则应是“生机”一词。郭店《太一》阐明了“神明”体现天地相辅,于是“神明”作用即是天地之间媒介、气化主宰者,故为“生机”。荀子“神明”观念,保留天地观出发点,但同时集中于微观宇宙——“人”核心概念。苟子对“神明”定义近于黄老学派,既将“神明”视为“道”唯一产物,又看作知“道”唯一依据。只是黄老学派以神明论及天地观,而苟子藉此来探讨儒家“君子养心”之议题。荀子之外,养生学派也将“心”视为“神明出”器官,然而养生学派观点是在表达“神明”是人中“生机”,而苟子藉此“神明”观,来探讨认识论伦理问题。苟子神明观,被宋明理学所继承。

  • 标签: 易学 荀子 天地 神明
  • 简介:在文化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古典学在传统解经学中打破了一个缺口,从这个口子流出了其后三百多年“圣经批评学”和“人文学”源头活水。古典学是专门针对中世纪“学问”批判艺术,其创始人把古典文本作为榜样,改造中世纪逻辑、语法、修辞“三科”教育,开创了注释、整理古希腊和古典拉丁文本以及圣经希腊文本古典学研究。梅兰希顿古典人文主义不但深化了路德信仰主义,而且在路德宗神学院中确立了古典学基础地位,为圣经批评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后三百年见证了圣经解释学从“低阶批评”到“高阶批评”发展过程。霍布斯和斯宾诺莎为“旧约”历史批评奠定了理性主义基础和方法。而如果《圣经》历史记载皆与人们现实生活无关,只关乎信仰道德,那么完全可以把《圣经》作为文学来读。

  • 标签: 古典文本 解经学 传统 《圣经》 现代 古典人文主义
  • 简介: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意义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不再存在,代表阶级利益政党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选举机器。宏观意义上阶级对立让位于微观上人和人之间权力斗争。政治斗争不再局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

  • 标签: 后现代政治哲学 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 社会状况 经济状况 资产阶级
  • 简介: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人文学院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世界哲学美学研究中心及英文《中国哲学季刊》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部分高校20余位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学者参与,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任大会主席。会议重点讨论儒学现代伦理学关系及其在全球化时代展开跨文化对话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相关论题进行诠释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视角展开了论述。

  • 标签: 现代伦理学 国际研讨会 全球化语境 儒学 现代化 上海交通大学
  • 简介:文章描述了生育意愿抉择理论,介绍了欧美及中国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关系研究发现,分析了二者悖离原因,探讨了西方研究对我国未来生育行为、生育水平和生育政策走向启示。

  • 标签: 生育意愿 生育行为 发达国家 中国 生育政策
  • 简介:在休谟那里,所有情感都属于次生印象或反省印象,亦即情感不是外在感官或肉体受外物刺激所产生生理反应,而是源于心灵反省或思想,虽然生理反应也许是任何情感基础。

  • 标签: 情感 想象 生理反应 印象 反省 休谟
  • 简介:从古希腊起,哲学家们似乎就把“趣味”、“审美”专属权赋予了视觉和听觉,把它排斥于味觉范围之外。其因由首先在于,视昕两个感官是主要认识器官,心灵相关,因此在五官中被赋予了更高地位;其次,在当时技术条件下,人们认为视听两种感官对象之间没有物质性接触,是比触、味、嗅更纯洁感官。

  • 标签: 审美 味觉 “趣味” 技术条件 古希腊 哲学家
  • 简介:<正>对朱熹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国内外已有不少评论。褒者常常引用美国R.A.尤里达教授的话:“现今科学大厦不是西方独有成果和财富,也不仅仅是亚理士多德、欧几里德、哥白尼和牛顿财产——其中也有老子、邹衍、沈括和朱熹功劳。”(《中国古代物理学和自然观》,见《美国物理学杂志》43卷第2期)李约瑟也说:“从科学史观点来看,或许可以说,他(指朱熹)成就要比托马斯·阿奎那大得多。”(《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第2卷506页)贬者则认为当程朱理学被奉为官学以后,统治中国七百余年,在此期间,我国科学技术就由宋元高峰渐趋跌落。十六世纪以后西方近代科学革命骤起,距离越来越大,造成了一百多年来落后局面,以至今日之艰难,对此,理学难辞其咎。这是一个颇为令人困惑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索。

  • 标签: 朱熹 李约瑟 托马斯·阿奎那 中国科学技术史 物理学 自然科学
  • 简介:殿试代表着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科举考试四书、五经有密不可分关系,而历代殿试中,策问或对策或多或少提到了,到明清尤清代时出现较多.这说明对当时社会有一定影响.

  • 标签: 殿试 《管子》 策问
  • 简介:<正>科学是关于外部世界规律联系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通常是由科学家提出来,同时又经过实验验证和检验,当然归根到底科学来源于实践。人类认识自然、洞察规律能力来源于漫长社会历史实践,把握规律,提出科学理论所运用语言、逻

  • 标签: 爱因斯坦 普遍性 信念 中世纪 马克思 价值取向
  • 简介:<正>战国纷争,各国诸侯招引知识分子以为智囊,谋求富强之道。其中以齐国稷下学宫经历时间最长,人才最盛。稷下是个百家汇聚学术沙庀,它里而包括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各家。荀况以儒家巨子游于稷下,曾经三为祭酒。儒家经学赖荀子得以传布,清代汪中曾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述学·荀子通论》)《荀子》正式提出“经”名称:“其数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劝学》)这里所谓

  • 标签: 荀子 春秋 儒家 荀卿 六艺 知识分子
  • 简介:11月15~16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由山东大学易学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周易研究》编辑部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山东大学等高校20余名专家学者,就《周易》古经解读、《周易》研究典范转移、易学当代中国哲学重建、《易传》儒道关系、哲学视域中易学三才之道、清华简《筮法》学术史意义、乾嘉学派解释学、人文易与民族魂、先秦心性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就当前易学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给予了反思批评,并对今后研究方向、方法作了积极探讨。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哲学视域 易学 中国哲学研究 山东大学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