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神经生理的相关状况。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患者为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3月收治的低钾性周期性麻痹患者,本文选择2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所有患者进行补钾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传导远端潜伏期、神经传导波幅、神经传导速度、F波和H反射的变化状况。结果在本文的调查当中存在7例患者发作期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占28.00%;20例患者在发作期存在运动神经传导远端潜伏期延长的状况,而且患者传导速度存在减慢,波幅存在降低,患者的F波和H反射潜伏期趋于正常或延长,占80.00%;对所有患者进行补钾治疗以后,患者的血钾能够恢复正常,血甲恢复正常之后,患者的神经传导也完全恢复正常。结论临床低钾性周期性麻痹能够导致患者出现感觉神经传递障碍,使得患者存在有感觉异常的情况,根据患者实际状况为患者选择采用补钾治疗,能够使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相关症状消失,对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神经电生理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通过使用可穿戴设备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静态姿态平衡稳定性进行评估,以确定脑深部刺激术(DBS)对患者术后短期的静态姿势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H-Y分期为3期的16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以及12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受试者。通过可穿戴式传感器采集PD患者DBS开关机前后及对照者在静态姿势平衡实验中的三维人体关节姿态角,并计算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的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S开机帕金森患者相比于DBS关机帕金森患者,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使用可穿戴设备评估DBS对帕金森病患者术后短期静态姿势平衡稳定性的影响实验显示,DBS开机的帕金森病患者姿势平衡稳定性增强,DBS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静态姿势平衡稳定性有改善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可穿戴设备 静态姿势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女性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使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法治疗为主,刺激生物反馈法治疗提高肌肉兴奋性,促进神经恢复,为女性盆腔功能障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6月收入94例女性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使用功能性刺激治疗,观察组使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法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盆底功能相关指标以及尿失禁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尿失禁情况比较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为87.23%,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肉分级比较中两组治疗前最大收缩压、持续收缩压、膀胱颈活动度比较中差异无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最大收缩压、持续收缩压、膀胱颈活动度比较中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使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进行治疗,临床上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有效缓解尿失禁状况,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 盆腔功能障碍 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 要 : 目的:研究讨论生物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及月经复潮的影响。方法:从本院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中选取 100 例 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 Kegel 运动指导 ,试验组进行生物刺激治疗。对两组经过治疗后的盆底肌力、子宫内膜厚度、雌激素水平以及产后首次月经时间及恢复正常月经量所需次数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经过生物刺激治疗后 I 类 纤维及 II 类 纤维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及雌激素水平均上升,但试验组的激素水平以及子宫内膜厚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试验组产后首次月经时间相比对照组较短,恢复正常月经量所需次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生物刺激治疗对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及月经复潮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生物电刺激 盆底肌力 月经复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低频脉冲刺激在初产妇催乳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电脑随机分组软件将我院收治的82例初产妇分为两组,常规组(予以常规催乳治疗,41例)与观察组(予以低频脉冲刺激催乳治疗,41例),分别对比两组初产妇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8h泌乳率(68.29%)、12h泌乳率(75.61%)、24h泌乳率(82.93%)以及48h泌乳率(92.68%)均明显高于常规组46.34%、51.22%、60.98%、73.1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产妇而言,应用低频脉冲刺激能有效促进产后泌乳,从而提高初产妇的哺乳质量与促进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低频脉冲电刺激 初产妇 催乳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患者使用生物反馈、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对我院分娩的 90例产妇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 45例,分别对其实施单纯盆底肌锻炼和在此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刺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夜尿次数、阴道肌电压、阴道肌张力情况均优于常规组,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5.56%,明显高于常规组的 77.78%,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电刺激、生物反馈和盆底肌锻炼对产妇进行治疗,可减少不良症状,帮助产妇更好的生活,值得推广。

  • 标签: 生物反馈 电刺激 盆底肌锻炼 产后盆底康复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盆腔生物反馈与低频刺激用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诊治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选取90例作研究对象,将单纯实行盆腔生物反馈训练者设为对照组(n=45),而将实行盆腔生物反馈与低频刺激治疗者设为研究组(n=45),对比2组患者尿失禁治疗有效率差异。结果研究组的压力性尿失禁治疗有效率97.8%高于对照组的84.4%(P<0.05)。结论盆腔生物反馈与低频刺激用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借鉴。

  • 标签: 盆腔生物反馈 低频电刺激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对我科室2017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分组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无并发症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老年下肢骨科手术
  • 简介:摘要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滑膜关节。它极易受到外力产生关节错位,从而压迫附近的血管和神经,导致患者下腰部疼痛,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 标签: 骶髂关节错位 下腰痛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后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产后需要进行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患者3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Kegel运动,观察组采用产后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阴道收缩率、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阴道静息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的疗效良好,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 标签: 产后盆底神经肌肉刺激 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脊柱外科手术中,脊髓神经生理监测的效果进行分析,并分析影响神经生理监测的因素。方法对我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2例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进行观察与研究。结果在152例手术患者当中,有20例出现了术中SEP异常的现象,其中15例MEP异常。通过观察与分析得知,SEP异常出现与患者的麻醉药用量、围手术期的患者体温和麻醉方式等有着重要的联系,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EP异常现象与患者的血压情况和肌肉松弛程度等都存在着重要关联,P<0.05,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外科患者手术中,应该注意控制患者的麻醉药用量,并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体温监测,避免对神经生理监测结果产生严重影响。

  • 标签: 神经电生理监测 脊柱外科手术 神经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步态诱发功能性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以信封法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仅采取康复训练,研究组加行步态诱发功能性刺激治疗。对比两组的FMA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FMA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进行康复训练与步态诱发功能性刺激治疗可以促进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的恢复。

  • 标签: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 康复训练 脑卒中足下垂 临床疗效
  • 简介:背景: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因其可即时反应术中脊髓功能状态已广泛应用于脊柱手术中,尤以脊柱矫形、颈椎手术多见,而有关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应用MEP的报道相对较少。目的目的:分析胸椎管狭窄症手术中MEP神经功能监测的应用价值和监测效能。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7月我院进行的47例58次胸椎管减压手术。手术方式主要为后路扩大全椎板切除术、经椎间孔胸椎椎间融合术(TTIF),术中应用M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监测采用经颅刺激C3、C4位点,记录外周肌源性MEP。报警阳性诊断标准:排除系统性因素及麻醉相关因素外,与高危操作(减压、cage置入、椎弓根螺钉置入等)相关的波形快速丢失超过80%。结果结果:58次胸椎管减压手术中成功获取可靠术前波形并具有监测价值者47次,检出率为81.0%。真阳性结果3例,其中1例经及时处理后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2例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逐渐恢复。假阳性结果1例。未出现假阴性结果。MEP监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97.7%,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和100%。2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脊髓损伤,考虑脊髓再灌注损伤,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神经功能逐渐恢复。结论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手术难度大,脊髓损伤风险高,术中应用MEP监测能为手术提供客观的安全评估指标,但术后仍需警惕迟发性脊髓损伤的发生。

  • 标签: 胸椎管狭窄症 减压 运动诱发电位 迟发性脊髓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仿真生物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进行观察。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的急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仿真生物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将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把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指标评分与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参照组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仿真生物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有良好影响,对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意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 标签: 仿真生物电刺激 早期康复训练 急性脑卒中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神经损伤患儿的早期干预价值。方法本次的讨论对象为我院100例小儿神经脑损伤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均在2016年8月至2018年2,并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神经脑损伤患儿有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治疗,对照组小儿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实施护理两个月后,对比两组小儿患者的精细运动评估评分、粗大运动评估评分、GMFM评分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精细运动评估评分、粗大运动评估评分和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无不良事件的发生,两组数据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结论对神经脑损伤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改善患儿的脑功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神经脑损伤患儿 早期干预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试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加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8年2月到我院行桡骨下端骨折内固定术并选择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60例,分为三组,每组20例,均接受罗哌卡因行麻醉。Ⅰ组浓度为0.500%,Ⅱ组浓度为0.375%,Ⅲ组浓度为0.250%。比较神经阻滞以及麻醉情况。结果比较Ⅰ、Ⅱ组部位神经完全阻滞率(P>0.05);同Ⅲ组对比(P<0.05)。同Ⅱ、Ⅲ组比较,Ⅰ组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镇痛情况较佳,但运动阻滞恢复的时间较长(P<0.05)。结论临床中在行超声加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根据实际情况提高麻醉药物的浓度能够增加麻醉效果。

  • 标签: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超声
  • 简介:摘要髂关节紊乱症,指髂关节受外力作用或妇女产后关节面对合不良所引起的关节或韧带损伤,可造成腰腿痛或盆腔脏器功能紊乱等症状。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髂关节解剖形态复杂性及运动功能的特殊性让它成为诊断的难点之一。

  • 标签: 骶髂关节 紊乱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产期盆底功能训练指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刺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抽签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胸外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组,即对照组(25例)与观察组(25例)。观察组的治疗方式为刺激联合孕产期盆底功能训练指导,对照组则是单独使用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的。结果观察组的压力性尿失禁率(10.00%)较对照组的26.00%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底肌力Ⅲ级以上的产妇例数(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激联合孕产期盆底功能训练指导应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临床治疗中,可取得显著效果,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