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台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7年上旬阿里地区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原中北部的584线外围则有冷空气倒灌,在青藏高原上空与来自印度的季风低涡前部偏西气流汇合,并形成了较为典型的辐合切变线,该系统为阿里地区极端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500hPa高空处整个阿里地区位于负散度控制区,而200hPa高度处则位于正散度控制区内,这种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对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较为有利;阿里地区上空的假相当位温值相对较高,说明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性,促进了强降水天气的出现。

  • 标签: 强降水 环流背景 物理量场 阿里地区
  • 简介:摘要:2019年8月3~6日受到低涡辐合等因素的影响,红河州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本文选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雨量资料等重点从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等角度探讨了本次强降水成因,结果表明:低涡辐合的移动路径与降水落区密切相关。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强烈的水汽辐合、剧烈的上升运动为本次强降水过程的发生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标签: 强降水 环流形势 物理量 红河州
  • 简介:摘要:2021年7月24日—25日,青海省出现了入汛以来最强的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过程,强降水时段集中在7月24日夜间到25日白天,具有累积雨量大、小时雨强大、范围广、极端性强、受灾严重、影响严重等特点,此次降雨过程为本省有气象记录以来第10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强度等级为“较强”。针对本次过程,青海省气象局预报预警准确、信息发布及时、决策服务到位、省市(州)县三级气象部门通力合作,决策材料获得青海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为政府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了强有力的气象保障。通过评估分析强降水过程中预报预警、应急决策、信息发布等各环节的工作及成效,总结服务特点,以期为今后类似气象服务保障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强降水 极端性 气象服务 防灾减灾 
  • 简介:摘要:2022年第3号台风“暹芭”停止编号后,其残余环流继续北上,在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发展对峙中,沿引导气流北上影响山东。副高边缘暖湿气流和高空槽前西南气流逐渐加强合并形成低空急流向暴雨区输送,造成不稳地层结。潍坊的强降水产生于低涡东侧暖式切变线南侧的偏南风低空急流里,属于暖区对流性降水,午后低空急流加强北推,588线短暂略微南落,使得急流东偏北移动,配合热力条件均有增加,产生了一定范围的短时强降水。垂直风切变达中等强度,且CAPE值较为适宜,为短时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较为合适的环境条件。大气可降水量达70mm以上,850hPa比湿达16k·kg-1左右,为暴雨、大暴雨和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午后强降水回波表现出明显的对流性,我市南部动力辐合和水汽条件配置较好,出现了列车效应。卫星云图TBB小于-72℃的区域强度维持且位于我市中南部上空,持续时间3h左右,短时强降水产生于TBB值最低区域和亮温梯度大值区。

  • 标签: 低涡 低空急流 短时强降水 列车效应 TBB
  • 简介:摘要2018年7月初,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发生了强降水天气。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并引发了洪灾,导致城区出现内涝,交通受阻,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托里县当前的监测资料对强降水天气过程实况以及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总结,为今后出现同类天气服务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 标签: 托里县 强降水 气象服务 总结
  • 简介:摘要暴雨是泉州市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常给当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针对2015年8月28~30日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特点和成因,通过物理量诊断,结合自动站资料、高空探测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受南海北部热带辐合带北抬影响,强降水地区具有明显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

  • 标签: 热带辐合带 水汽条件 动力条件
  • 简介:针对强降水业务预报工作的实际需求,利用常规观测站和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及欧洲中心(ECMWF)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采用水平螺旋度、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对2017年7月26—27日发生在青海省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预报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水平螺旋度、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与降水的发生发展和强降水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500hPa正水平螺旋度强度对降水强度的变化有一定的指示性,负水平螺旋度强度偏强时可以很好地指示强降水中心位置;水汽通量大值区内水汽辐合强度越强,降水强度也越强。

  • 标签: 强降水 水平螺旋度 水汽通量 水汽通量散度
  • 简介:摘要本文选取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等相关资料对2017年7月5-7日发生于甘孜州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具备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等特征,主要是在地面弱冷空气以及高空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在此次天气过程中,槽前的西南气流为降水落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态势,同时和地面冷锋的抬升作用相匹配,推动了上升运动的发生发展,进而为此次甘孜州强降水天气的发生给予有利的动力条件。大气层结呈高能高湿的状态,为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能量条件。卫星云图对流云团发生发展路径和本次强降水落区保持对应;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局部区域强降水临近预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甘孜州 强降水 天气影响 物理量 对流云团
  • 简介:通过对1985~1995年福建省前汛期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高空、地面历史天气图的统计分析,初步揭示了福建省前讯期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的气候待征。

  • 标签: 前汛期 短历时强降水 影响系统 气候特征
  • 简介:选取2007—2015年江西省1895个地面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分别统计分析了20mm≤1h降水量〈30mm、30mm≤1h降水量〈50mm、1h降水量≥50mm、3h降水量≥50mm、6h降水量≥50mm短历时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年际变化来看,1h降水量≥20mm短历时强降水的日数呈现增多的趋势。2)从季节变化来看,短历时强降水天气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6月短历时强降水日数最多,1、2、12月最少;5—8月有超过80%的站点出现短历时强降水天气。3)从日变化来看,短历时强降水易发生在傍晚至上半夜时段,主峰值区出现在17—21时,次峰值出现在08—09时;4)从空间分布来看,不同降水强度的短历时强降水的发生日数均呈"西少东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九江地区的降水日数偏少,抚州、鹰潭地区偏多。

  • 标签: 短历时强降水 量级 时空分布 江西省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2020年11月17日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对策勒县强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收集2016-2020年国家站降水降水资料,分析强降水的分布特征。阐述了强降水导致的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及林果业的影响;最后就如何降低强降水对农作物的影响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供参考。

  • 标签: 强降水分析 分布特征 农作物影响 对策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21年8月林芝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 标签: 强降水 环流特征 辐散条件
  • 简介:文章利用X波段双偏振雷达,通过分析差分反射率因子、差分传播相移和零滞后相关系数等双偏振参量特征,识别了呼和浩特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并与对应时刻的地面雨滴谱观测资料进行对比,检验了识别效果.从个例分析结果来看,此X波段双偏振雷达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当雷达回波强度大、差分传播相移小且差分反射率因子和零滞后相关系数也较小时,产生冰雹的可能性较大;当差分反射率因子值较大,差分传播相移高且零滞后相关系数接近1时,由大粒子组成的强降水天气的可能性大.同时,雨滴谱仪的天气现象识别、粒子谱连续监测和高频率数据采集等特征,在双偏振雷达的冰雹和强降水天气识别检验中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 标签: X波段双偏振雷达 偏振参量 冰雹 强降水 雨滴谱
  • 简介:摘 要:2023年7月高平市出现两次强降水过程,这两次过程降水特征不同。7月10日17~20时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但降水强度大,并伴有雷暴大风、冰雹。7月29日~8月1日,受台风“杜苏芮”北上偏东气流影响,此次降水过程持续时间长,过程降水量大。通过对这两次强降水过程中气象服务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为高平市的气象防灾减灾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今后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 标签: 强降水 气象服务 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气象资料对2021年6月底福州地区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在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之前,500hPa形势场上中高纬环流形势主要呈“2槽1脊”型。本次强降水天气出现在西南急流暖湿强迫的形势下,不断扩散南下的冷空气同江西、福建武夷山脉附近的低层暖湿气流共同交汇,形成适宜于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有利条件;地面辐合线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的赣、闽、浙三省份,地面强烈辐合是本次强降水天气触发的重要原因。在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有1条湿舌分布在孟加拉湾到我国江南、华南北边以及福建福建省上空省上空,不断向福州一带输送水汽,并且福州比湿值处于14 .0g/kg~16.0 g/kg之间,这些均为本次强降水天气的出现带来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形成了“抽吸”效应,促进了对流的不断发展,为强降水的产生给予了有利的动力条件;925 hPa散度辐合区、垂直速度大值区均对应着本次强降水落区。较强的K 指数、 CAPE、位势不稳定为午后强降水的出现给予了不稳定能量条件,这些指标对本次强降水天气具备较好地指示作用。

  • 标签: 强降水 环流背景 物理量 福州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洪湖市极端强降水天气变化特点,并重点分析了极端强降水天气对中稻种植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防范对策,为保障洪湖市中稻安全生产提供指导。

  • 标签: 洪湖市 极端强降水 中稻 影响 对策
  • 简介:2012年7月25-26日,呼和浩特市先后出现了两次大到暴雨降水过程,文章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加密自动观测资料、雷达和云图等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强降水过程具有历时短、强度大的特点;两次降水过程是在“东高西低”的环流背景下,由中低纬、上下游、高低层系统共同作用、配置产生的,前一次降水过程使呼市近地面大气湿度增加,不稳定形势重新建立并且进一步加强,高空有干冷空气入侵后造成的局地的不稳定降水;云图和雷达对这两次短时强降水具有更加显著的指示意义.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物理量 中尺度
  • 简介:摘要:2020年6至7月,绥阳县出现连续性强降水天气的异常气候,强降水天气过程较历史同期明显偏多,强降水天气“连续性”明显,本文通过对2020年6-7月连续性强降水天气气象服务过程记录分析,总结连续性强降水天气条件下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的工作经验与不足,以期进一步提高基层气象服务能力。

  • 标签: 连续性强降水天气 精细化气象服务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9年6月6~13日出现在桂林市的三段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三次强降水分别是暖区、低涡和锋面暴雨,均在高空急流右侧辐散、低空急流左侧辐合叠加区内,且第二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有较强的高低空急流;桂林市三次强降水天气的影响系统是200hPa高空急流右侧辐散分流区、500hPa西风槽东移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共同作用,只是200hPa高度处辐散强度不同、850hPa低层以下影响系统和动力机制也有一定差异,低空急流强度也有不同;三次降水天气出现之前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大,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抬升凝结高度偏低,暖云极厚,为高效率降水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 标签: 强降水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桂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