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动脉斑块的易损性是导致斑块破裂、脱落形成栓子引起急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选用一种有效、精确、无的影像学技术识别易损斑块,及早进行临床干预非常必要。目前,无性影像学方法不仅可观察血管的形态学改变及对动脉硬化斑块的成分进行评价,还可进行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本文就超声、MSCT、MRI、PET、免疫闪烁成像等无性影像学技术在颈动脉斑块评价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颈动脉 易损斑块 影像学
  • 简介: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重症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74例重症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进行强心、吸氧、镇静、利尿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对比其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本组74例患者,救治成功者73例,其余1例由于循环衰竭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抢救成功率为98.65%,其平均动脉压(MAP)、经皮动脉氧饱和度(SaO2)、呼吸频率(R)和心率(HR)、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其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在重症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快速改善患者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有创机械通气 重症急性心源性肺水肿 生命体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操作术后青霉素对兔感染预防的剂量及相应疗效。方法将9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B、C三组,制作外兔股骨骨折外固定模型。术后给予A组40万U青霉素肌注,1次/天,应用3天,同时每日换药1次;给予B组80万U青霉素肌注,1次/天,应用3天;给予C组40万U青霉素肌注,1次/天,应用3天。术后3周对3组实验动物手术切口局部行分层穿刺后行细菌培养。结果A、B、C三组分别有1、2、12只菌培养可见菌落生长。经过统计学分析A、B两组抗感染效果明显优于C组。同时A、B、C三组分别有0、8、1只死亡,经过统计学分析B组致死率明显高于A、C两组。结论相较于40万U青霉素肌注1次/天,80万U青霉素1次/日肌注或40万U青霉素1次/日肌注加换药处理更能有效地预防兔骨折模型制备过程中感染的发生,但80万U青霉素1次/日肌注致死率高于40万U1次/日,综合考虑,40万U青霉素1次/日加换药是预防兔操作术后感染的最好办法。

  • 标签: 模型,动物 新西兰大白兔 股骨 骨折 青霉素
  • 简介: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等特点[1]。2012-10—2014-10间,我们对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及时实施微穿刺引流术的同时,术后精心采取各项针对性护理,护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患者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2]。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8~72岁,平均51.26岁。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穿刺术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微手术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行微手术患者66例,分别对其进行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自理能力及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行微手术患者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顺利恢复,对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微创手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通过微手术进行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以及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到2015年4月高血压性脑出血实施颅内血肿微清除术患者资料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通过微手术进行治疗患者,为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住院时间,使其治愈率得到提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护理方法 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ICU重症监护室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70例重症心力衰揭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将这70例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2例,患者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38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25%,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机械通气治疗在治疗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有创机械通气 ICU重症 心力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对正压通气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旨在提高临床治疗的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6月收治并已确诊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64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均给予正压通气进行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征的变化情况。结果本次所选64例患者中,显效50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75%;治疗前后患者各项指标的对比差异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压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副作用较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急性左心衰竭 有创正压通气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CU正压通气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接收的3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用正压通气治疗,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肺部啰音、心率(HR)、血气(pH、PaCO2、PaO2)、临床表现。结果32例患者创通气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8%(30/32),2例患者死亡。结论使用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具有很好的疗效,能够明显减轻危重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度过缺氧危险期,成功挽回多数患者的生命。

  • 标签: CCU有创正压通气 急性左心衰竭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BP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0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及斑块测定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IMT正常组(IMT?0.9mm)28例、IMT增厚组(1.0~1.2mm)38例、IMT斑块组(IMT?1.2mm)37例,其中IMT增厚组和IMT斑块组判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对所有患者完成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血压形态分为晨峰组52例和非晨峰组51例。分别对各组患者的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呼吸睡眠暂停情况以及血压晨峰等进行分析,对可能有意义的影响因素逐步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吸烟、糖尿病病史、血压晨峰、睡眠打鼾、HDL-C、LDL-C、HS-CRP、Hcy、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因素在各组之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2、IMT正常组、IMT增厚组、IMT斑块组各组间血压晨峰检出率分别为14.29%、52.63%、75.67%,斑块组血压晨峰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差异统计学意义。3、晨峰组IMT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检出率(92.31%、53.85%)明显高于非晨峰组(52.94%、1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以颈动脉IMT为因变量,以可能有意义影响因素为自变量,逐步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TC、LDL-C、血压晨峰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压晨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血压晨峰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晨峰 颈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不同微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的对象。并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分为例数均等的A组和B组。A组患者采用微颅内血肿清除术,B组患者实行小骨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表明,A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比术后血肿残留量和血肿清除率的时候,B组效果显著于A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效果,A组死亡率4.2%,B组死亡率6.3%,数据不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微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均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预后效果相当,在治疗该类患者的时候,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选择手术治疗方法。

  • 标签: 微创手术 重症高血压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行微手术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一般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针对性护理,对两组的住院时间和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短,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两组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时,再给予针对性护理,可以使住院时间缩短,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微创手术 高血压性脑出血 临床护理
  • 简介:目的:探究造影剂不同注射速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管成像质量的对比情况。方法:选择120例已确诊或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碘海醇对比剂浓度均为350mgI/ml,A组造影剂注射速率为4.5ml/s,B组造影剂注射速率为5.0ml/s,C组造影剂注射速率为5.5ml/s,观察三组患者的CT衰减值、成像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以及右冠脉等部位其CT衰减值具有显著差别(F=6.838,F=4.002,F=7.261,F=5.992,F=8.281,F=5.790,F=6.126;P〈0.05);图像质量A组患者合格12例,B组患者合格34例,C组患者合格20例,B组患者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A组和C组患者,三者之间差别显著(x2=9.632,x2=5.475;P〈0.05);A组患者共有12例发生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30%;B组患者3例发生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7.5%;C组患者9例发生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22.5%。B组患者显著低于A组和C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x2=12.985,x2=10.236;P〈0.05)。结论:应用相同浓度的造影剂和扫描条件进行冠脉造影,造影剂的注射速率控制为5ml/s时,可以获得良好的血管增强效应和较高的显像质量,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 标签: 不同注射速率 螺旋CT 冠状动脉 成像质量 造影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