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龙天庙源于纪念西晋末年为抗击匈奴而英勇就义的介休令贾浑。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先贤祠庙转化为遍布汾州的地方神庙,且出现了龙天可汗、龙天土地、龙天圣母等多种神明并置的状况。这样的神明系统的出现,一方面是承继了晋朝以来的"正统"观念,展现了区域社会中国家与地方的互动;另一方面,龙天信仰的多元性也体现了边界地带族群间交流与融合的复杂性。

  • 标签: 龙天庙 贾浑 族群关系 汾州地区
  • 简介:河湟地区位于藏彝走廊与西北走廊交界地带,这里不同文化相互交汇,族群关系繁复多样。这一区域在族群互动中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生存秩序。本文试对21世纪以来河湟地区族群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和评价。

  • 标签: 河湟地区 族群互动 生存秩序
  • 简介:1933年罗香林先生的大作《客家研究导论》问世,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向世人揭示了客家人的民族属性以及其源流、特性和方言、文化教育等文化特征。1980年代以后,客家研究在大陆重新兴起,这一时期的客家研究(特别是客家人的源流属性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罗香林的观点而展开的。很多人都把罗氏观点解读为“客家是中原移民后裔和客家血统的纯正、高贵”、“客家人本是‘汉族嫡派’、‘中原衣冠’;同时认为罗氏的观点形成抑或其研究路径主要源于其对族谱的分析和正史材料的运用,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正是导致其研究存在很多缺陷的原因所在。

  • 标签: 客家研究 导论 人类学 重读 族群 中原移民
  • 简介:关于族群认同的讨论已成为社会学族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本项研究以新疆地区的一个特殊群体——“民考汉”为例,探讨影响族群性的文化特征与主观认同,并试图对影响“民考汉”族群认同的民族结构和制度安排进行客观的分析。

  • 标签: “民考汉” 文化认同 族群认同
  • 简介: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一般由博物馆教育部人员负责,然而,规模再大的博物馆也没有具有所有技能的专职教育人员。博物馆教育文化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不仅需要具有博物馆经验和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专职教育人员与馆内各部门间的团队合作,还需要观众的参与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从而打造互利共赢“无边界”的共享平台,实现博物馆的教育使命。

  • 标签: 博物馆 教育文化项目 无边界 整合资源
  • 简介:广西南宁市郊的“扬美古镇”是一个汉族平话人聚居的村落。民国期间曾是繁华一时的商埠。由于祖籍地的不同想象以及语言、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地人的族群认同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多重向度性。文章试图通过对扬美人族群认同现象的田野考察,分析其族群认同的特点及成因,进而探讨族群认同的实在意义。

  • 标签: 族群 族群认同 平话人
  • 简介:一、前言方志是地方历史与人文地理、地文地理的综合体。以叙述一地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等为经,以地理环境、天然资源、自然现象为纬,进而分析该地发展过程的史实。台湾南部六堆客家乡镇之有方志,始于钟壬寿先生。钟壬寿在1970年接受徐傍兴邀约编撰《六堆客家乡土志》,为完成《六堆各乡镇概况》等篇,倡议高雄、屏东两县客家乡镇修志,而有万峦、内埔、高树、美浓、麟洛、长治等六乡志书的编辑,以作修志的蓝本。③之后,在各乡公所的主导之下,陆续刊印了乡镇地方志,大致是以当时人、当地人所修的当地历史,具备可堪征信的史料价值。唯因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各乡志的成果参差不齐,特别在源流与沿革的部分深受钟壬寿《六堆客家乡土志》的影响。

  • 标签: 地方志 族群记忆 书写 人文地理 地方历史 主客观因素
  • 简介:河湟流域汉人中广为流行的"南京珠玑巷移民"祖源传说,实为明代朱元璋上元节观灯野史传说和南雄珠玑巷传说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明代万历年间的特殊时期由于汉人族群的文化需要而出现并被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为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之后由于多民族文化的互动,又出现了在汉、藏、土族等多民族中演化互动的现象,从中反映出多民族地区祖源传说生成的机制性特点。

  • 标签: 南京珠玑巷 移民传说 河湟汉人 多元文化互动 族群历史记忆
  • 简介:客家以其独特的族群特色和区域文化特性自20世纪初始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发展至今已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兴趣所在。然而透视客家研究的现状,从地域而言,粤东、赣南、闽西一直是重点探讨地区,就粤东而言,梅州向为客家研究的关注焦点,而河源、韶关等客家重镇却为研究者所忽视,

  • 标签: 客家研究 族群文化 行政建置 区位特征 河源 学术研究
  • 简介:明确的边界是行政区划的重要特征,在民国以前,鄂皖赣三省交界地区主要以长江为省界,随着长江河道的变迁,三省之间的边界变得犬牙交错,给政府的行政管理带来极大的麻烦,特别在江堤的建设与维护上总是不能协调一致。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大水灾终于促使中央政府决心重新划分三省边界,以长江主航道为省界,以期行政管理的高效并明确江堤维护的职责。由界限到界线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央、地方、民众三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也体现了自然环境、政治过程与地理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

  • 标签: 长江 省界调整 中央与地方 江堤
  • 简介:世人动辄以为“民族”是一个最不言自明的单位,它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然而这却是一个很大的错觉。因为,通常被视为一块整体的民族,其内部成员之间往往存在众多地域性的、阶层间的、文化上的差异,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各种“自我认同”意识。

  • 标签: 少数民族 畲族 客家 边界 汉族 东南
  • 简介:对于理解中国西北「回」、「藏」族群文化长期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而言,分布在青海东部化隆、循化等地境内卡力岗山区的「藏语穆斯林」现象,确实能够提供出一个具有结合当代族群史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研究特色的观察案例。如果从族群溯源研究的观点看来,此一观察应该具备以下三个论述面向:一、在历史记忆的展现方式上,「昔藏今回」或是回民祖源的争议,都必须面对藏文化如何与穆斯林文化并存适应的事实;二、从花寺门宦太爷马来迟于清乾隆年间至卡力岗传播伊斯兰教的传说开始,经过格底目、苏非主义等老教到今日伊赫瓦尼新教,当地宗教意识的变迁意义及其对于穆斯林我群意识所产生的形塑过程;三、当代大陆民族识别下,回族与藏族的法定少数民族身份,对于「藏语穆斯林」的族群认同意识的巩固,及其所引发的族群边缘研究意义的讨论。而这种以卡力岗「藏语穆斯林「的族群溯源研究的论述模式,亦有助于扩大并深化当代中国西北族群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

  • 标签: 藏语穆斯林 回族 卡力岗 族群溯源
  • 简介:一、客家族群的建构主义分析与本书的位置这几年中日的客家研究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向。长期以来客家一直都被认为是继承中原衣冠士族血统的正统汉族,自唐末以来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从中原迁徙到华南地区。由此可见,客家被认为是一直连绵不断存在了一千年以上的“实体”,即使他们在移居目的地跟当地的先住民女性结婚,作为中原汉族的父系系谱也一直继续保留着。可是,近年来中日的一些学者开始主张客家其实是在清末民初的一连串运动产生的“建构物”,这种观点特别在历史学中日益强大起来(菊池1998;程美宝2001、2006;蔡膦2005;陈春声2006;饭岛2007;田上2007)。也就是说,客家开始被认为是于近代社会在学术上、政治上被建构的族群,而不是从古代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的集团,这种观点在近年的中日客家研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

  • 标签: 客家族群 客家人 人类学分析 客家研究 建构主义 华南地区
  • 简介:利用“国家在场”这一由人类学场域中所移植而来的新型分析框架,可以对族群法治知识的运作场景及其效力机制做出考察。基于西北T自治县环保型族群法治知识生存现状的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在法治现代化语境下,族群法治知识呈现出“内卷化”倾向。除却秉持正向功能以外,也暗藏着“失范”之风险。放眼未来,族群法治知识既要实现与道德、惯习等其他社会自生性规范的制度共享,也亟须通过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行为来勾勒和官方法律表达之间的良性共存机制,即建构出一种以法律多元为表征的“差序法治”格局。

  • 标签: 国家在场 族群法治知识 本土法治资源 差序法治
  • 简介:本文运用族群认同理论,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阐释了潜经回族历史渊源的歧异本质,分析了潜经回族族群认同的建构过程,特别是国家及意识形态对族群的建构作用。

  • 标签: 潜经回族 族群认同 族群建构 历史人类学
  • 简介:宋人称生活在西南羁縻州县之外的溪峒民族为“生蛮”,其生活区域被称为“生界”,这主要是为了区别交纳赋税的省地熟户。大致来说,宋朝政府将西南少数民族群体划分为生、熟两大类,这种主观上以“差序格局”观念区分西南少数民族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或维持其在西南地区的主权。但生、熟蛮及蛮汉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几乎抹杀掉两者生存环境的差异,熟蛮异化与生蛮归化,致使生界在其变化过程中模糊不清。宋代西南地区羁縻政策的多元化,使得生、熟蛮的身份并不以其实际生存地域来确定。宋代文献中的“生界”,并非一个单纯的地理称谓,而是一个融合了政治文化的族群边界,一个融通了价值判断的文化界线。

  • 标签: 宋代 西南地区 生界 生蛮
  • 简介:清康熙年间,阿拉善蒙古归附清廷后,与河西府(县)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划界纷争。该文利用档案、地方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对清代河西走廊北部汉蒙交接地区的凉州、甘州二府与阿拉善蒙古边界纷争事件的过程、起因进行了详细考察,分析了在此事件处理过程中,国家与地方社会复杂而多元的互动关系。清代以来河西走廊北部边界的变迁,不仅折射出传统社会政治大环境的改变,而且也是区域农牧经济互动消长的反映。

  • 标签: 清代 阿拉善蒙古 甘州府 凉州府 边界
  • 简介:本文认为,21世纪中国人类学的复兴重振,必须吸纳五千年中国文化精髓,深刻体认当代中国各族群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切实地迈向人民,坚实地立足于中国社会本土,积极参与改善民生、提升民心的宏伟大业,通过推进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民幸福,建构中国人类学价值实现机制。华南紫村调查,在承续西方人类学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充分涵摄中国先哲们关于“民生”与“民心”的精辟阐述与充满睿智的见解,以此作为审视视角,描述以壮族为主体的紫村诸族群的生存环境、生活来源、生存压力、信念结构、忧喜哀乐、希望追求与心灵境界,并且借助人类学指导变迁理论,提出改善和提升紫村族群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的初步设想。

  • 标签: 民生 民心 体验民心 民心调适
  • 简介:对一个族群而言,有关族群历史的记忆对构建一个族群稳固的身份认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穆斯林网站BBS社群的实证研究,梳理在网络空间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域中,网络穆斯林社群成员反复提及的历史记忆要素,构建的历史记忆影像及其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密切关联。

  • 标签: 穆斯林 虚拟社群 历史记忆 族群认同
  • 简介:本文以广州珠村为个案,以龙舟节为切入点,在深入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揭示其端午节俗的基本内涵、传承与变迁的历史轨迹,分析隐含于其中的村民族群传统的文化心态在都市文化的冲击下的自我抉择与重新适应。

  • 标签: 广州珠村 龙舟节 族群传统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