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5-15
  • 简介:社会中种族、宗教、文化意义上的少数族群的自我认同性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一个自由民主的社会自然应当认可和尊重各种文化自身的价值,在社会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宗教、种族及文化上拥有自我认同性的族群在为自己应有的政治与社会地位

  • 标签: 个体价值 族群认同 认同个体
  • 简介:戏剧是移民社会族群认同的载体,移民族群认同亦影响着戏剧的形态、功能及传播。台湾歌仔戏深受闽南移民族群认同影响,同时亦对闽台乃至东南亚闽南人的族群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歌仔戏之发生看,日本侵占时期闽南族群认同不再是台湾闽南移民的主要心理与情感需求,歌仔戏在此时此境中产生,不仅是时代社会使然,也是由移民社会趋向定居社会时期台湾闽南移民的文化需求。歌仔戏向闽南与东南亚的传播以及闽南人的接受则从反向印证了歌仔戏承载的族群认同

  • 标签: 歌仔戏 闽南 族群认同 移民
  • 简介:族群认同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西方人类学家、社会学术的关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本文从族群认同问题的产生入手,论述了国内外学者有关族群认同的概念、构成要素、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同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这对于开展我国的族群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族辨认同 构成要素 研究现状
  • 简介:本文以西方学者安德森(B.Anderson)的民族观为参照平台,通过展示前辈学者对“族群”概念的丰富多彩的解说,指出了族群建构的学理依据和实践价值,揭示了学术意义上的族群建构与具有政治意义的国家认同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强调了将它们并置关联在一起的现实意义,进而初步彰显了学术研究中固有的“政治倾向性”,阐明了在学术研究中要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思想的重要性。

  • 标签: 民族 族群 族群建构 国家认同 学术研究 政治倾向性
  • 简介: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述形式,通过语言、饮食、服饰、仪式、节日等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意义。旧村的文化符号以民族性的基础和核心,同时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体系。文化符合的存在样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族群认同的样态和特点,通过辨异、约束、整合、规范等作用从内涵和心理上影响族群认同

  • 标签: 旧村 文化符号 族群认同 影响
  • 简介:通过论述“原生论”“工具论”和“建构论”三种模式下族群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人类学视域下的族群建构与文化认同,认为群体认同实践整合过程突显行动者的能动行为抉择,指涉理性选择基础之上认同行为的动态、流变特征,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文化认同族群建构之间呈现多样性的因果互构。

  • 标签: 族群性 文化认同 人类学 族群建构
  • 简介:人类学的理论认为身体动作及仪式具有象征意义。通过岁时节日它会逐渐成为族群集体记忆,塑造族群认同。笔者利用心理人类学研究中有关身体仪式的观点,对瑶族长鼓舞展开分析,重点讨论了长鼓舞作为一种身体仪式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心理,及其族群认同的功能。

  • 标签: 长鼓舞 仪式 象征 族群 认同 文化心理
  • 简介:在当今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有关族群族群意识、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研究成了热门话题.并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本文通过分析清初满族的族群认同意识.指出文化中的非可比性文化即中性文化才是族群认同的基础所在.而对可比性文化中优秀文化的吸收则是加强族群认同的重要手段。

  • 标签: 满族 族群意识 文化认同 中性文化
  • 简介:新加坡各族群族群认同随着殖民统治的持续逐渐培养起来,在二战时期得到激励和强化,随之在战后的民族主义运动中得以爆发。这种多元的次国家认同必将会与新生的国家认同产生矛盾,造成难以避免的结构性认同张力。独立建国以后,几十年的族群治理进程有效缓解了族群与国家之间的认同张力,推动了'新加坡人'国家认同的建构。最终在由国家主导,族群与社区积极参与的族群多层治理结构中,上位的国民身份取代原有的族群身份成为首要的认同选项。

  • 标签: 新加坡 族群治理 族群认同 国家认同
  • 简介:在泰国社会,云南华人被当作一个不明确的“族群”,经过陆路到达泰国,被归类为“陆路上来的中国人”,被笼统称为“霍(Ho)”或者是“秦霍(Chin—Ho)”,以此与通过海路来到泰国的广东人、福建入相区分。

  • 标签: 回族穆斯林 族群认同 泰北 “族群” 泰国 中国人
  • 简介:认同是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认定,指社会成员对某种群体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这一理论源于心理学对个人归属感的研究,其中社会认同,是个人拥有关于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的在情感上与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亦即个体身为群体成员在这方面的自我观念,回答和解决“我是谁”和“我如何与他者相处”的问题。

  • 标签: 地方性知识 西南民族 国家认同 族群认同 自我与他者 群体成员
  • 简介:从考古学上看,中国早期的文化是多样性的,苏秉琦先生描述为“满天星斗”。由此,苏秉琦先生提出“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观念”是历史认识的一个怪圈。苏秉先生的考古学总结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尚书》、《史记》等古典文献看,中国古代又确实在很早的历史时期就形成了统一的历史观念。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言:

  • 标签: 族群认同 商周时期 神观念 祖先 中国早期 历史认识
  • 简介:“托茂家”是一个特殊的边缘性穆斯林群体,历史上生活于青海蒙古部落却笃信伊斯兰教,并籍此常在蒙回边缘维持自我的族群认同。新中国国家民族识别政策实施过程中,“托茂家”没有被识别成单独的民族,之后托茂群体尤其部分精英虽然作出了申请成为单独民族和更改民族属性的种种努力,然而在表象为回化实质为现代化的作用下,其文化与回族群体越来越趋同。

  • 标签: 托茂家 族群认同 文化适应
  • 简介:当前,研究农村内部变化、族群认同的变迁与族群关系的复杂化,对于处理乡村社会治理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族群认同理论,笔者以粤北一个客家村落X村为个案,描述该村族群认同的变迁过程,分析该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文章认为,X村族群认同处在历史变迁之中,曾经的家族历史记忆、村中能人影响、现实政治经济利益、外村人的态度、村中公共空间的构建和公共活动的开展等,都成为族群认同变迁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族群认同 变迁过程 客家村落 粤北 新农村建设 政治经济利益
  • 简介:本文借助族群认同理论,对20世纪60至90年代港产片中的“北佬”形象进行文化读解,就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形成、变化,对香港的身份认同,以及香港对内地的文化想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本文将香港电影对“内地他者”的建构,理解为服从于香港自我认同需要的一种排他性文化策略,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这种他者化策略具体展开于香港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多元性和变异性的“北佬”认知。

  • 标签: 族群理论 身份认同 香港电影 “北佬”
  • 简介:Ethnomusicology的最初群体概念“民族”(ethnicgroup)在后现代的研究中已超越了早期对以血缘、地缘关系缔结的原始部族文化的关注,而转向关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新型契约所缔结的关系例如阶级(class)、族群(group)、性别(gender)等。音乐文化的“族群性”,其实就是某一群体区别于他群体而具有的文化属性,以此作为群体身份的识别和认同感,研究音乐在整个社会中起到的作用,具有更新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音乐 民族 群体 族性 认同
  • 简介:以及香港对内地的文化想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④,香港的身份与认同,作为香港文化的主要他者

  • 标签: 中的北 佬形象 北佬
  • 简介:客家华侨文化是客家人善于迁徙的注解之一,也是客家文化中最具有鲜活故事的篇章。在近现代历史上,梅州客侨文化可圈可点,其中客家“过番”歌谣是华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学者关注和研讨。“番”在中国历史上被用来指那些未开化之地,东南沿海一带的族群用“番”泛称南洋一带土著民族,而“唐”则泛指中国,“过番”指唐人到南洋,“转唐山”指华人回到原乡。

  • 标签: 华侨文化 族群认同 客家人 集体记忆 歌谣 中国历史
  • 简介: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新时期以来,我国学者对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其成果丰厚,成绩斐然。本文对这一历史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 标签: 族群认同 历史记忆 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