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风光优美·指数:★★★★空气清新·指数:★★★★★原始保存·指数:★★★★江苏西部的泗洪县,自然风光秀丽,生态优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的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烟波浩淼,珍禽聚栖,渔舟帆影,美不胜收。穆墩岛是洪泽湖上唯一的岛屿,相传宋代抗辽女将穆桂英曾在此建墩点将、演兵。如今,岛上渔村烟柳、堤岸泊舟,一派古老淳朴的

  • 标签: 秋水共长天一色 观鸟 旅游资源 光仪 丽景
  • 简介:宋玉芬(1915——1967),山西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专攻须生,艺名“三女红”.宋玉芬原籍是山西浑源人,后移居内蒙古定居于呼和浩特.幼年因家贫,11岁即与其姐“二女”(宋翠芬)投师“老鼠旦”(名不

  • 标签: 山西北路梆子 辕门斩子 滚白 浑源 打金枝 久演不衰
  • 简介:<正>自从敦煌变文写本发现以来,学界仅把它看作文学作品加以研究,还没有将它作为一种立体的艺术存在,进行系统的考察:尽管有不少学者已经指出,变文作为“转变”的底本,供“转变”所用;或指出“转变”就是“转变文”,但问题在于,“变文”是不是都用来作为“转变”的底本,都供“转变”所用?“转变”作为“转变文”的一种艺术,它到底是怎样的?对此,前贤学者或者忽略不论,或者只论不证,尚无系统的考证文字,因而有进一步回答的必要。按“转变”一艺,在唐五代之文献记载中凡有四见:一、《太平广记》卷二六九“宋昱、韦儇”条引《谭宾录》载:

  • 标签: 敦煌变文 敦煌写本 高僧传 降魔变文 文献记载 功德
  • 简介:<正>《敦煌学辑刊》创刊号上,刊载了牛龙菲同志《中国散韵相间、兼说兼之文体的来源》一文。文章从讲文体起源辞赋,梵文经偈与楚汉辞赋异质同构,中国佛教偈赞实系楚汉之声,变文即“谈辩”之文、源于纵横风气影响下的楚汉辞赋——四方面,论证敦煌讲文源于楚汉辞赋。文章引证丰富,观点新颖,但其中也颇有可商之外。兹就第三方面——敦煌讲辞的音乐来源方面提出一些质疑。

  • 标签: 敦煌变文 中国佛教 高僧传 佛教音乐 佛教文献 渊源
  • 简介:潮汕男女嫁娶旧俗,一定要举行各种仪式,女家要专聘一位如戏剧中的傧相一样的老妇女来主持各种仪式,这位老妇女叫做“青娘母”。青娘母在主持各种仪式中要Ⅱ昌的祝颂语叫做“四句”,也称“吉娘歌”。

  • 标签: 仪式 祝颂语 主持 妇女
  • 简介:李小荣博士的《变文讲与华梵宗教艺术》(以下简称《变文》)已由上海三联书店纳入“三联文博论丛”,并于2002年6月出版。我是带着非常兴奋的心情读完他的作品的。这部厚实的论著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利用作者在浙江大学古籍所做博士后的机会修改定稿的,应该说是一个将变文讲唱和宗教艺术结合研究较为成功的范例。能如此系统、深入、具体地阐析两者之关系,这一探索本身就是相当可贵的,总的说来也是较为成功的,它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兹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 标签: 变文 唱和 作品 作者 读后感 具体
  • 简介:兰亭雅集是中国士人交游聚会的典范之一,始自东晋王羲之邀集四十二位江南名士在会稽举行雅集;此次活动,参与者众多,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场景,有诗文、书法与酒为媒介,与图像化的绘画相结合,形成诗书画融合的景象。江南士人三月初三日的兰亭雅集,将古代袚除污秽、男女相会的习俗,转化为文人群聚,以诗酒会友的春游雅集,成为古代士人高雅的群体活动。这种中古时期以门第高士为主的活动,随着唐宋科举取士、新兴士人阶层崛起,士人集会的类型增多、资源更丰富,活动内容愈趋多元,以兰亭为名的雅集在形式与风格上,对东晋故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与变化。特别是南宋到元朝间,由于政治、社会的骤变,士人交流集会趋于多元、样态复杂。本文探讨南宋到元代士人官僚以兰亭为名的雅集内涵与组织、结构变化,并呈现易代之际士人群体集会的差异现象。

  • 标签: 南宋 元代 士人 交游 兰亭雅集
  • 简介:2016年8月,正定古城墙修缮工程施工中,于西城墙内城门南侧发现东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塔铭和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东天宁寺住持蓉公长老塔铭”刻于元至治二年,记载了天宁寺住持容公长老的生平,它的发现,为正定天宁寺、邢台开元寺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普化寺,正定史志不见记载,“晦岩禅师欢公行业”残碑的发现,可补志书之缺。

  • 标签: 河北正定 东天宁寺 容公长老 塔铭 普化寺 晦岩禅师
  • 简介:人类文明的篇章中不能没有鸡的一笔。雄鸡一天下白,定是那划破苍穹的一声鸡呜,洞开了硝烟弥漫且又温情脉脉的历史文明的天光。古人重“吉”,以鸡谐音“吉”。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即有鸡有“五德”之说:“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 标签: 《韩诗外传》 人类文明 历史文明 汉代 青瓷鸡首壶
  • 简介:南唐后主李煜作为好声色、喜浮华、治平无方的亡国之君,早已被埋进历史的黄土,为人们所淡忘;而作为工书画、通音律、醉心翰墨、才华超群的艺术家,却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尤其是他在文坛中自塑的独领风骚的词宗形象和他那美妙无比的佳

  • 标签: 南唐后主李煜 亡国之君 治平 小周后 水长东 首词
  • 简介:他自小就喜欢琢磨汉语文的方块字,矢志长大后做一名著书立说的文人,为此,在漫长的蹉跎岁月中,他皓首穷经,寄身翰墨,在笃定的追梦路上,以锲而不舍的毅力和砥砺拼搏的精神,躬身耕耘,永攀高峰,真可谓激情澎湃天地间,笔走乾坤大风……他用铿锵的步履和挥洒的汗水,在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而亮丽的印记。

  • 标签: 汉语文 土族 作家 谦先生
  • 简介:《史记·太史公自序》:“年十岁,则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北涉汶泗;……于是迁仕为郎中。”司马迁这段青少年时代的自述,连用了“则”、“而”和“于是”三个连接词,表明了他早期生活经历中的三个转折点。更为重要的是“十岁”和“二十”两个年次,恰好标志了他生活旅途中的两块里程碑。从这些转折点和里程碑,联系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仕进制度,特别是儒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对司马迁青少年时代生活的了解,而且对于探讨久悬不决的生年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线索。试分别论述如次。

  • 标签: 生年 太史公自序 太史令 久悬不决 博士弟子 乡射
  • 简介:商周青铜器上,装饰着许多鸟类的图案,或圆雕或浮雕,或镂刻或线刻,有的简单抽象,有的华丽繁缛,统称为风鸟纹。这类纹饰反映了凤鸟在商周人心目中的形象,又折射出不同文化圈之间的相互影响,

  • 标签: 商周青铜器 凤鸟纹 故宫博物院 文化圈 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