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创伤弧菌溶细胞素vvhA融合蛋白(rVvhA)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凋亡过程中caspase-3,-8,-9活性变化。方法:应用MTT法、Hochest33342/pI荧光双染、流式细胞术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VvhA对人ECV304细胞诱导凋亡的影响;比色法测定rVvhA诱导人ECV304凋亡过程中caspase-3,-8,-9活性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rVvhA具有降低人ECV304细胞的存活率活性;浓度为2.0HU/ml的rVvhA作用人ECV304,12小时后,其诱导凋亡的活性高于对照组和浓度为0.5HU/ml的rVvhA处理组,具有剂量依赖性;浓度为2.0HU/mlrVvhA处理组加40μMcaspase全酶抑制剂(Z-VAD-FMK)后凋亡率较2.0HU/mlrVvhA处理组有一定程度降低。浓度为2.0HU/mlrVvhA处理人ECV304细胞30分钟后caspase-3活性开始增高,于3小时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8,-9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rVvhA对人ECV304具有凋亡诱导的生物学活性,caspase-3可能与活性rVvhA诱导的人ECV304凋亡有关。

  • 标签: 创伤弧菌 溶细胞素 rVvhA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的疗效及对中分子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本院诊治的尿毒症治疗的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血液透析治疗)和观察组(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中分子毒素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β2-MG、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β2-MG、PTH水平较对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治疗尿毒症患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不仅可增加尿毒症的治疗有效率,而且降低患者体内β2-MG、PTH等中分子毒素水平。

  • 标签: 血液灌流 血液透析 尿毒症 疗效 中分子毒素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在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瘀斑发生率中起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瘀斑的发生原因,并同时成立品管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对应措施处理。结果实施品管圈前后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性十分明显,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解决低分子肝素钠注射部位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率。

  • 标签: 品管圈 低分子肝素钠 注射 瘀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同时,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优质组和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为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的模式,优质组采取优质护理干预的模式,观察并对比优质组和对照组的依从性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其他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优质组的依从性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优质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硝酸甘油使用剂量以及镇痛剂使用次数等临床指标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同时,还能够缩短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 标签: 优质护理 低分子肝素 不稳定型 心绞痛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15例和联合治疗组30例,观察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前后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TPP)、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情况。结果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治疗前ATPP、PLT、PT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TPP、PLT、PT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ATPP、PT均高于治疗前,PLT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ATPP、PT均高于对照组,PLT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效果明显,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栓通 低分子肝素钙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华法林加低分子肝素治疗晚期肺癌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晚期肺癌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中抽取50例,按照入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使用华法林加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经过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以及相关指标。结果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肺动脉压力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加低分子肝素对晚期肺癌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效率较好,安全性较高,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华法林 低分子肝素 晚期肺癌 急性非大面积肺栓塞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复方丹参辅佐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8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抗炎、抗敏、抗凝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复方丹参辅佐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0%,不良反应发生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右旋糖酐联合复方丹参辅助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低分子右旋糖酐 复方丹参 小儿过敏性紫癜
  • 简介:摘要实验教学模式是药学专业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在药学专业生物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对药学类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能够提升药学类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益的提高,促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传播与实践水平的提高。本文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就药学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展开了相关探讨,望能提供借鉴。

  • 标签: 实验教学模式 药学专业 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采用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方法选择80例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实施治疗,按照随机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和观察组(肝素钠治疗);分别为患者实施治疗后观察其效果。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故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95.0%则高于对照组90.0%,且组间存在明显差异(满足P<0.05)。结论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相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但是肝素钠能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值得临床优先选择。

  • 标签: 肝素钠 低分子肝素钙 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重症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联合采用丹参注射液和低分子肝素钙的临床效果。方法以82例重症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为受试者,分为对照组与联用组后,分别给予常规疗法+低分子肝素钙、常规疗法+丹参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指标为综合疗效、治疗后动脉血气和心功能指标。结果联用组综合疗效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对比可发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联用组治疗后血氧分压(PaO2)、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前者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联用丹参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钙能增强临床疗效,还可改善动脉血气和心功能指标。

  • 标签: 丹参注射液 低分子肝素钙 重症肺心病 心力衰竭
  • 简介:在表科生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中的生物信息资源,结合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的科研方向和已有的条件,对学有余力的检验表科生,开设了“人乳腺球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诊断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通过此综合实验.使学员掌握了科研课题设计的基表理论和方法,为其将来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或相关的科研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 标签: 网络 生物信息 资源 综合实验 生物信息资源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在成人屈光不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患者200例(386眼),所有入院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RK组、LASIK组两组,每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屈光度、眼压及角膜厚度。结果PRK组、LASIK组术前视力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术后1、3、6、12个月,两组平均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其中,术后1、3、6个月PRK组视力显著高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术后12个月,LASIK组视力显著高于PR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RK组、LASIK组术前屈光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术后1、3、6、12个月,两组屈光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其中,术后1、3、6、12个月,PRK组屈光度显著高于LASIK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RK组、LASIK组术前的眼压、角膜厚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RK组、LASIK组术后眼压、角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PRK组、LASIK组术后眼压、角膜厚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在成人屈光不正中的应用效果确切,能明显提高视力、改善屈光度、降低眼压及角膜厚度,且PRK、LASIK两种术式各具优势,可根据临床适应证选择合适术式。

  • 标签: 屈光不正 成人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 PRK LASIK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和分析南海地区育龄妇女的β-地中海贫血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此文予以研究的资料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海区妇幼保健院接受孕前地中海贫血筛查的1849名育龄妇女,予以回顾性分析,研究1849名育龄妇女的β-地贫基因点突变状况。结果1849名育龄妇女中,检出β-地贫基因点突变占据33.69%,其中,检出(SEA)基因缺失杂合子、(41-42)位点突变杂合子、(3.7)基因缺失杂合子、(654)位点突变杂合子、(-28)位点突变杂合子人数、(17)位点突变杂合子、(4.2)基因缺失杂合子、(SEA和4.2)基因缺失、(SEA和3.7)基因缺失杂合子、(71-72)位点突变杂合子、(QS)位点突变杂合子、(βE)位点突变杂合子、(43)位点突变杂合子、(27/28)位点突变、(3.7和4.2)基因缺失、(-29)位点突变杂合子、(Ⅰ-1)位点突变,分别占据52.49%、14.93%、8.19%、5.62%、5.46%、4.49%、3.53%、0.96%、0.96%、0.96%、0.96%、0.48%、0.32%、0.16%、0.16%、0.16%、0.16%。结论南海地区育龄妇女的β-地贫基因点突变检出情况比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地区育龄妇女的孕前β-地中海贫血筛查。

  • 标签: 南海地区 育龄 妇女 &beta -地中海贫血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在治疗脑血栓中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接受脑血栓治疗的66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照我院的入院编号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患者。实验组33例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奥扎格雷钠和生理盐水的静脉滴注,而对照组则进行一般的阿司匹林、维生素E等药物治疗,依据患者血压及血糖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在接受2w的治疗后,对比两个小组共66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33例脑血栓患者在经过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治疗后,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9%,治愈率为39.3%,而没有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9.7%,治愈率为33.3%。显然,实验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4,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奥扎格雷治疗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借鉴应用。

  • 标签: 奥扎格雷钠 低分子肝素钙 脑血栓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患者自身反应性B细胞及与之功能相关的自身抗体和信号分子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22例RA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自身反应性B细胞比率及RA和骨关节炎(OA)患者(n=10)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2的表达。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RA患者及正常对照者PBMC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黏着斑激酶(FA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格局;用ELISA法检测和分析RA及OA患者血清及关节滑膜液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同时检测RA患者血清及关节滑膜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状况。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者,RA患者外周血中存在高表达CD19+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同时其PBMC中ERK基因相对表达量提高、NF-κB信号通路磷酸化活跃。相对于OA患者,RA患者关节滑膜液中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显著升高。RA患者关节滑膜液中MMP-3及TIMP-1等水平较其自身血清中升高。结论:RA患者自身反应性B细胞及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介导RA发病的又一重要因素。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自身反应性B细胞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抗Ⅱ型胶原抗体 基质金属蛋白酶-3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06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对照、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凝血功能及肺通气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FEV1、APTT、FBG等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其中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以及肺通气功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低分子肝素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为髓腔固位冠选择合适的粘结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30颗人类离体短磨牙根管治疗后制作髓腔固位冠,分别随机用3MLuting,美国派丽登树脂水门汀RESILUTE,传统玻璃离子水门汀3种不同的粘结材料进行粘结,浸泡于2%亚甲基蓝溶液中72小时取出,然后沿牙体近远中向纵形剖开,在显微镜下测量亚甲基蓝溶液着色(微渗漏)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传统玻璃离子水门汀组微渗漏值大于其它两组。结论传统玻璃离子水门汀不适合髓腔固位冠的粘结。

  • 标签: 髓腔固位冠 粘结 微渗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龋齿修复材料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6月~2017年4月137例龋齿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三组,采用非创伤性修复治疗技术(ART)充填龋齿,其中A组采用银汞合金胶囊、B组采用玻璃离子材料、C组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材料;充填2年后复查修复体表面磨损情况,松动、脱落以及边缘微漏以及是否有继发龋等,并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不同材料对龋齿充填2年后复查A组充填成功率为79.71%,B组充填成功率为90.12%,C组充填成功率为86.30%,三种充填材料表面磨损、松动或脱落以及继发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采用不同材料充填2年后临床疗效成功率分别为85.51%、92.59%和91.78%,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离子材料是龋齿修复的良好材料,其临床疗效相对较好。

  • 标签: 龋齿修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眼科植入材料的临床应用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于我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之间收治的白内障行人工晶体移植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硅凝胶人工晶体的60例患者(82眼)设为实验组,将采用水凝胶人工晶体的60例(82眼)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及生物相容性进行对比。结果60例患者82眼,进行治疗前视力无显著差异,进行治疗后2周、6个月以及18个月,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视力在0.5以下、在0.5——0.9之间及在1.0——1.2之间的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生物相容性良好数量为58(70.73)眼,多于对照组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数量35(42.68)眼,即硅凝胶人工晶体的生物相容性优于水凝胶人工晶体的生物相容性,差异明显,P<0.05.结论硅凝胶人工晶体和水凝胶人工晶体对患者视力变化的影响无异,但硅凝胶人工晶体的生物相容性优于水凝胶人工晶体。

  • 标签: 眼科 植入材料 临床应用 生物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口腔修复使用不同修复材料的抗摩擦性能差异性,为临床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牙齿修复患者来分析,共有108颗需要修复治疗的牙齿,共分成3组,均有36例患者,分别为患者使用金属材料进行修复、采陶瓷组用陶瓷材料修复、树脂组采用树脂材料修复。对比分析三组的牙齿修复效果。结果经过修复治疗6个月后,金属和树脂组的成功率是94.4%,陶瓷组的成功率是91.7%,修复治疗12个月后,树脂组的成功率是91.7%,金属组和陶瓷组的成功率是88.9%,三组的成功率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金属、树脂、陶瓷三种口腔修复材料的抗摩擦性能无显著差异性,均可以应用于口腔修复治疗,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可视情况选择使用。

  • 标签: 口腔修复 修复材料 抗摩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