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7 个结果
  • 简介:黄裳(1044—1130),字冕仲,号演山居士,南剑州剑浦(今福建省南平市)人,是北宋中后期重要的词人与词学批评家。黄裳交游之状况,据其《演山先生文集》曾考得四十余人,兹选取与黄庭坚、张仲时、秦观、孔武仲、章质夫等人之交游,考证如下,借以补正此数人事迹之阙讹。

  • 标签: 交游 黄裳 考证 事迹 宋人 北宋中后期
  • 简介:从秦汉里制和基层社会结构入手,古今学者对闾左含义的种种分歧可以涣然冰释。闾本是基层居民组织,后指里门,闾左即里门左侧。里的设置和居民分布有严格规定,街巷墙垣、道路林木、里门数量依制而定;里民则根据身份等级,各有相应居住区,五家为伍,比邻而居,相互监督。闾左是浮浪人群居住区,其来源复杂,既非贱民,亦非破产流亡人员,使之居于闾左,是秦统一之后基层社会秩序化的体现。"发闾左"则体现了秦朝徭役制度的严肃性,不能简单地看做秦政残暴的证据。

  • 标签: 闾左 浮浪人群 社会控制 社会结构
  • 简介:西藏首个属地化互联网数据中心正式建成,将面向全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云网融合、云数交互的天翼云品牌服务,全区“智慧西藏”建设再提升。该数据中心建成后,将能够为用户提供大规模、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主机托管、网络带宽租用等基础服务和流量清洗、安全加固等增值服务。西藏用户将感受到高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和高速接入服务。直观的感觉就是用宽带、手机、电视看视频不卡了、更流畅了。

  • 标签: 互联网数据中心 属地化 西藏 安全可靠 数据传输服务 品牌服务
  • 简介:从航运网络的角度分析近代上海港的崛起,勾勒出上海港航运网络的形成过程,进而利用旧海关资料所含货物中转数据,揭示航运网络推动港口货物中转运输。认为近代开埠之后,上海港的"襟江带海"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轮船招商局、蓝烟囱轮船公司等纷纷以上海为中心设置航线,上海成为中国航运网络的重要门户。正是基于这种航运网络,上海的对外运输特别是中转运输蓬勃开展,货物中转率长期维持在50%以上,显示了上海港在联系国内口岸与海外市场之间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也意味着依托于不断扩大和加密的航运网络,上海港的资源配置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此也推动了上海整个城市的发展。

  • 标签: 航运网络 中转运输 上海港
  • 简介:由中科院资深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裰为顾问,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平教授为领队的上海郑和研究中心学者考察团一行5人,于2008年6月6至7日,在南京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受到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热烈欢迎。丁子纲执行理事长亲切会见了考察团。6日下午,丁子纲执行理事长及秘书长黄荣枝、郑和后裔郑自海等陪同考察团参观了宝船厂遗址公园,

  • 标签: 上海海事大学 郑和研究 学术交流 南京 学者 侧记
  • 简介:宋初词风,历来学者已有论定,多以为承晚唐五代词风之绪。考察前贤的这种认识,实基于对宋初主要词人的主体词风进行论断。对于一代词风的考察,这种方法大体不错。然而若要细究词风的演变过程,则对于当时作品非作全面考量不可。一种新质的产生,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量变引起质变,自难有一蹴而就的可能。宋代词风的转变,学界认为东坡词是一大关键,吴熊和先生即从提高词品、扩大词境、改变词风三点来论述①。然而

  • 标签: 宋初词风 考察中心 转变题材
  • 简介:本文以汉、藏语本《日藏经·护塔品》为中心,结合其他汉、藏文文献记载,讨论佛教初传于阗的几个重要问题。通过综合分析各种材料,本文认为,佛教传入于阗的时间,在公元100——200年之间。佛教传入于阗之初,曾与于阗当地的本土信仰发生过某些冲突。佛教在于阗的传播发展,与贵霜王朝对塔里木盆地的政治与文化影响有关,而疏勒可能在其中扮演了某种角色。在佛教传入于阗的早期,守护于阗最主要的神只是只利呵婆达多龙王和僧儿耶大夜叉将。

  • 标签: 于阗 佛教 初传 《日藏经·护塔品》
  • 简介:西医是近代西学东输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自觉接受西学的过程中,吴汝纶时传统中医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由相信走向怀疑,最终转向西医。这一转变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完成的,是与晚清中国时西洋医学的认同过程和认识水平相一致的。它既是历史推力的结果,更是吴汝纶比较、权衡后的理性抉择。

  • 标签: 清代 吴汝纶 中医 西医
  • 简介:叶堵(190-2002),曾任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第五届常委会副主席,是一位学识渊博久负盛名的全国著名医学专家。他1910年8月生于广西融县(现为融水、融安二县)融乐镇桥头街(今属融水苗族自治县)一个著名的山主兼木材商之家,汉族,原籍广东五华县,

  • 标签: 医学专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 融水苗族自治县 教授 医德
  • 简介:<正>藏医学《四部医典》这部论著,是作者精通了人体、疾病与治疗的本质后完成的。故在任何一个年代,都具有千古不朽的实用价值。是一部符合科学的最佳医典。这部医典的内容包括八支,故具广泛性,它还以气、胆、液三者作为主体,因此又具有层次性和完整性。在此,对八支集要中关于人体四元素,和气、胆、液等的本性、功能以及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作一略述。

  • 标签: 藏医学 辩证关系 四元素 人体健康 疾病 四部医典
  • 简介:辽宁青年歌唱艺术中心新闻发布会在沈阳举行云汉1994年6月15日下午3点30分,辽宁省青年歌唱艺术中心新闻发布会在沈阳玫瑰大酒店举行。省、市有关领导,省、市宣传、文化、广播、电视、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出席了发布会。应邀出席的还有省、市...

  • 标签: 歌唱艺术 新闻发布 辽宁青年 满族音乐 歌唱家 辽宁省
  • 简介:围绕着古代文献的翻译工作,一个学术圈逐渐形成。这个圈子聚集了二十世纪的西方古典学术精英。这些近代古典学术史上的主角通力合作,跨越百年时空,缔造了古典文献编译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洛布古典丛书。这套高水准的古代文献译丛,凭借精良的译者队伍、准确的翻译文稿和强大的编辑阵容,自诞生之日起,便在世界古典学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洛布古典丛书 古典学 翻译
  • 简介:胡适向何键“卖廉耻”了吗?“好向侯门卖廉耻,五千一掷未为奢。”“侯门”泛指达宫贵人之门。此处实指何键门下。何键(1887—1956),湖南醴陵人,终生反共。去世时蒋介石亲题挽额“懋绩永昭”。瞿秋白撰写《王道诗话》时,何键的职务是湖南省主席,并自兼省保安司令部司令。

  • 标签: 瞿秋白 胡适 诗话 王道 湖南省 司令部
  • 简介:太庙祭祀在中国古代国家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太庙祭祀体系中,始祖地位最高,其人选的确定也就至为关键。但在宋代因为与政治、学术的密切关系,这一问题变得异常复杂,百余年间,围绕始祖人选议论纷纭,形同聚讼。熙宁五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僖祖成为太庙始祖,但这一结果并未被朝中群臣普遍接受。南渡之后,礼讼屡兴,恢复太祖的始祖地位一直成为关注的一个焦点,然而直到绍熙五年,才最终实现。其中曲折变化,因为牵涉众多,就使这个礼学问题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

  • 标签: 太庙 祭祀 始祖 宋代 绍熙五年 礼学
  • 简介:晚清中央对地方财政监管的失控,财权的不断下移以致崩溃,构成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变化的基本态势。其间外债作为晚清财政的产物,一直伴随和影响着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并使得这一关系更为复杂和特殊。

  • 标签: 清朝 地方财政 监管机制 外债 中央集权 管理体制
  • 简介:一、问题之缘起契丹文字中的纪年方式,历来是让学者们感到十分棘手的一个问题。在目前发现的契丹大、小字石刻中,通常以五个词分别表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五组天干,以十二兽代表十二支。而最令研究者感到困惑的,主要是表示天干的契丹语词的本义。

  • 标签: 契丹小字 纪年 五色 契丹文字 研究者 天干
  • 简介:“画诺”作为汉唐长官批阅公文典制,传世文献记载甚夥,向无疑义。但由於出士文献未见明确例证,研究者对其形制并不清楚。长沙走马楼吴筒和长沙束牌楼东汉简牍中,都见有长官草书批字,该字是否“诺”字,曾引起激烈争论。直到长沙五一广场束汉筒牍出土,见到长官所批规整“诺”字及减省“若”字,“画诺”之争才告一段落。本文回顾相关争论经过,结合早年高昌郡国公文“画诺”问题的讨论,对“诺”的字形演变及其符号化过程进行了梳理,为“画诺”问题讨论画上圆满句号。

  • 标签: 公文书诺 长沙汉吴筒牍 高昌郡国文书 诺字符号化
  • 简介:北宋前期宗子由国家赐名授官,熙宁二年(1069)宗室改革始允许宗子应举得官。期间召试制度的出现,既是国家督促宗子向学的激励手段,也是由赐名授官走向应举得官的制度过渡。宗室召试始于仁宗朝,至仁宗朝后期基本定型。学习优秀的宗子通过召试获得官阶迁转奖励,这刺激了宗子的文化学习,也反映出宗子争取考试权利以寻求个人出路的努力和要求。此后随着宗子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出现“宗室士大夫”群体,成为宋代宗室的杰出代表。

  • 标签: 宋代宗室 北宋前期 制度 学习优秀 文化学习 文化素养
  • 简介:1616年南京礼部侍郎沈淮连上三份《参远夷疏》,掀起晚明以来首次大规模教案。奉教士人徐光启挺身而出,撰写《辨学章疏》《具揭》等,不止是为保护西洋传教士,也是为个人的信仰与政治理想辩护。尽管四名传教士遭驱逐,天主教传教事业被迫转入地下,但徐光启从未放弃过对扭转局面的努力,通过招募葡兵、任用传教士修订历法等方式,在这场本质为清流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政治斗争中终获胜利。本文将徐光启的宗教信仰与政治理想结合起来,分析他在南京教案期间的表现,并以此尝试恢复徐光启的完整历史形象,以纠正以往学界将徐光启的科学家、教徒和政治家等身份割裂开来的研究倾向。

  • 标签: 徐光启 南京教案 天主信仰 明末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