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谚语是人民智慧的结晶,简练、生动,富于哲理性、教育性,为广大人民喜用。中国谚语的丰富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史襄哉编《中华谚海》(1927年,中华书局出版)时收12,424条,1958年兰州大学学生编《中国谚语资料》即收有45,814条,1980年农业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农谚》(农业出版社出版),单是农谚就收有三万三千多条。但这些书多数对所收谚语没有注释。可称为谚语辞典的谚语词典实际上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出版过。因此,看到无锡师范学校《汉语谚语词典》编写组所编《汉语谚语词典》(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很是高兴。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谚语词典,认真研究其编写的得失,对今后编出更为完备的谚语辞典,应当是有参考价值的。

  • 标签: 气象谚语 汉语谚语 词典 中国谚语 卫生保健 农谚
  • 简介:<正>戏剧、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中,描写人物的言语行为有对白、独白两个用语,这是大家熟悉的。我拟在对白中再分出空白这一用语。它不限于戏剧、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而是人们日常交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文艺作品只是把这种现象记录、提炼出来罢了。空白,是说话人意思里有,却因各种原因而不便完全说出来的话。我们常有“说半截话”的讲法。那么,在对白中没有说完的,潜留在意识里的那半截话就是空白。为了言之有据,我们还是以文艺作品为例。

  • 标签: 说话人 陈白露 愫方 鲁侍萍 白及 对白
  • 简介:本文从经验与理论两个方面,论证"来着"为"语气词",在语义上选择"近过去"或相似的特征,在范畴上选择CP(相当于句子).通俗地说,"来着"的所谓"近过去"义是由它范畴选择的CP所负载的而非它本身所固有的.这样处理的解释力会更强,同时这样的处理也可以推广到其他的功能范畴的研究上.

  • 标签: 来着 语气词 语义选择 范畴选择
  • 简介:<正>郭良夫所著《词汇与词典》一书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收集了26篇文章,多数是讨论词汇问题和词典编纂的,少数是关于语法、语言问题的。它们曾分别在《语文研究》《中国语言学报》《中国语文》等刊物上发表。《语素和词与词和短语》,讨论语素怎样成词,词和短语怎样划分,语法词和词汇词诸问题。由此得出结论说,语法词是临时词,不值得收入词典,

  • 标签: 词典编纂 词汇学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 语法词 中国语言学 诸问题
  • 简介:香港词汇研究初探[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田小琳一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它反映社会最灵敏。社会中出现了新事物,人们产生了新思想、新概念,语言中就要有新词语来记载,来表达。旧的事物、思想、概念消失,反映它的词语随之逐渐消亡。在浩瀚的词库中,有的词语从现...

  • 标签: 社区词 粤方言 对比研究 词汇研究 普通话口语 广州话
  • 简介:摘要本文从意义、构词以及用法三个角度对比分析了汉语词缀“可”及泰语词缀“น่า”的区别与联系,得出汉语词缀“可”与泰语词缀“น่า”在意义上有一定相似的部分,在构词上“น่า”不可与动词直接结合形成新词及在用法上“可”较“น่า”运用更灵活等结论。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词缀“可”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启示。

  • 标签: 对比分析 汉语教学
  • 简介:摘要本文笔者对现阶段中学生出现的"哑巴英语"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就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学习习惯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 标签: 中学英语朗读技巧
  • 简介:<正>语言要不要学?有的人认为外国的语言要学,本国的语言不用学。本国的语言,谁都会说,而且从小就会说,还要学什么?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就是这种论点。因此语文研究、语文教学和语文改革等工作,都曾经受到令人痛心的摧残和破坏。

  • 标签: 现代汉语 语文教学 虚词用法 民族共同语 学习语言 查词典
  • 简介:<正>本文介绍流行歌曲词句的一种新鲜而独特的用法。这种用法就是在行文或说话中借用歌词为自己的表情达意服务,在借用时往往超出原歌词表意的范围。它随流行歌曲的流行而出现而运行。它带有一种或幽默、或调侃、或讽刺、或戏谑的意味,反映出某种特定的时代特色和大都市流行色。它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正引就是引用时同原歌词在表意和词彩上保持一致。例如:(1)黄兄的签证期限将满,到时候纵有千种风情万种爱也免不了“棒打鸳鸯两离分”.可洋小姐是“爱你没

  • 标签: 流行歌曲 歌词 新用法 词句 期限将满 流行色
  • 简介:文章时表示空间运动意义的动词“上”、“下”的用法进行了多视角的、贯穿古今的系统化的描写。共分四段:一、导言。着重指出“上”、“下”的用法都与它们的最初引申义“升”、“降”与“优”、“劣”密切相关。二、空间的客观因素决定“上”、“下”的使用。从高低、方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着重揭示出古人观念以南为上、北为下(恰与个相反),因而在二词的使用上与今人相参差的现象。三、心理的主观因素决定“上”、“下”的使用。主要论证了“高攀”用“上”、“低就”用“下”的规律,阐发了“上农村锻炼去”与“下农村锻炼去”之类(短语)语义略同而心理前提有异的语言深层次问题。四、语言习惯决定“上”、“下”的使用。主要论列二词使用的不整齐局面。比如:“下饭店”可说,而”“下商店”不可说;“上车间”与“下车间”虽表示相同的运运趋势,但二者的(优劣)背景不同;“东行曰下”,但只可说“上东方”而不可说““下东方”,等等。最后,还就“下扬州”与“上扬州”等例提及语体色彩的古今雅俗对于二词使用的影响。

  • 标签: “上” 空间因素 处所宾语 语言习惯 专有名词 心理因素
  • 简介:<正>在美国和其它一些使用英语的地方,“韦伯斯特”几乎成了“词典”的同义词。韦氏系统的词典能获得这样高的声誉,当然首先应归功于其创始人诺亚·韦伯斯特和他编纂的《美国英语典》,归功于尔后一百多年来对这部词典所作的持续不断的修订、增补。其中,最后一次修订问世的便是现今的《韦氏三版新国际英语

  • 标签: 英语词典 词典编纂 语言现象 现代英语 同义词 描述性
  • 简介:<正>一我国的外文资料翻译工作始于印度佛经的翻译。佛经的翻译始于汉,盛于唐,衰于宋、元。永乐五年(1407年),明廷为适合外交的需要而创造四夷馆,选国子监生蒋礼等三十八人,学蒙古、印度、缅甸、泰国和阿拉伯文字,并学习翻译。当时主要已非译经,估计主要是翻译外交方面的资料。那段时期也编纂过一些双语辞典,

  • 标签: 双语专业 江南制造局 翻译家 双语辞典 译书 京师大学堂
  • 简介:<正>《红楼梦》一书所使用的词语异常丰富。然而有些词语现在已不用或罕用,许多词语的意义和现今通用义已不尽相同。这些词语,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是须要注解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57年出版启功注释的普及本,至1964年已是第3版,其中竖排本于1973年8月已是第10次印刷,横排本于1979年在湖北第2次印刷。二十余年过去了,这个本子的注释一仍旧贯,未加增补,一些不确切的注文亦未适当修订。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必然要带来文化的大提高、大普及和大发展,人民群众阅读古典小说也就会日益增多。阅读《红楼梦》须要跨越词语的障碍,注解因而应当要求尽可能完善。现有的几种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

  • 标签: 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 札记 红楼梦 辞书 出版社
  • 简介:《明清吴语词典》是一部断代方言词典,具有收词宏富、释义准确、体例统一、检索方便等优点。但在词语收录、诠释等方面也不无可商之处。文章以近20个条目为例,提出具体的订补意见。

  • 标签: 《明清吴语词典》 词条 订补
  • 简介:<正>前言音变向来是历史语言学的研究焦点。从格里木和维尔纳对原始印欧语到原始日耳曼语的辅音转变描写开始,后继者不乏其人,论述著作更是不可胜数。然而,几乎所有的研究精力都集中在对于未变之前和已变之后两个静止阶段的比较描写上,而对于处于这两个静态阶段之间的动态过程却鲜有论及。在整个历史语言学中对音变的动态描写几乎是个空白。任何已变的静止状态是动态过程的结果。毫无疑问,对于音变的动态过程的了解必然会

  • 标签: 音变现象 词汇扩散 动态描写 音位 动态过程 历史语言学
  • 简介:<正>苏州方言里头的量词,除了可以跟数词、指别词一起构成数量词组或指量词组来修饰名词外,还能单独地直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如:根稻柴稻草(?)条被头被子(?)本借得来葛书(?)(?)串钥匙(?)段小花头葛布(?)(?)个糊涂朋友(?)粒饭米糁饭粒(?)(?)这种量名词组,意义跟"指别词‘搿’[(?)](十数词‘一’)+量词+名词"的格式大致相同,都有确定的指示意义。但两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试比较:(1a)张纸头啥场化什么地方来葛??(1b)搿张纸头啥场化来葛?(?)?

  • 标签: 动量词 苏州方言 定指 用法 名词组 名词性词组
  • 简介:“若苟”是《墨子》中独特的双音连词,数量最多,用法典型。其后多承接上文内容,进一步推论,得出结果,也用于引出新的话题。《墨子》中“若苟”并非单纯假设连词,更主要是起着篇章衔接的功能。从“若苟”用例的分布来看,集中在“墨论”部分;从篇章语意关联来看,有“流水式”“总分式”“正反式”“排比式”等多种推导。“若苟”用法体现出《墨子》“墨论”部分论述讲究逻辑性、严密性的语言特色。从这一个案中又可得出启示:探究连词的用法,不能局限于其所在单一复句,而当观照前后句群,甚至整个语段篇章内部的联系。

  • 标签: 《墨子》 连词 若苟 篇章衔接 话题
  • 简介:在以清代河南话为方言背景的《歧路灯》里,结构助词"哩"兼有"的"、"地"、"得"的用法;"哩"用同"的"时,又体现出跟后期近代汉语"的"相一致的演变特点.结构助词"哩"跟语气助词"哩"同形、音[li],它是"的"、"地"、"得"共同词音形式的方言变体.除河南方言外,在另外的一些现代方言里,也有结构助词[ti]→[li]一系的音变现象,这类音变词用法、词音上的差异以及现代北京话"的"、"地"、"得"同音[t(e)]的形成历史与影响因素,都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 标签: 《歧路灯》 结构助词 “哩” 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