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子标志并分析其与免疫浸润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颈动脉斑块RNA芯片数据(GSE43292),共纳入64例颈动脉斑块样本(稳定型:32例;不稳定型:32例)。将64例颈动脉斑块(稳定型:32例;不稳定型:32例)的全转录组数据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采用一致性聚类识别离群样本并运用动态剪切树算法选择网络中的关键模块。应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与Lasso回归等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模块中的基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关键基因对不稳定型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1)每例样本均得到23 307个基因。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显示当软阈值为16时符合无尺度网络,2例样本为离群样本,黄色模块与不稳定斑块相关性最高为0.6,共334个基因。(2)分析334个基因与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随机森林算法共得到CMPK1、CTP2、KLRD1、PAK1等89个关键基因;Lasso回归算法共得到嗅介蛋白样3(olfactomedin like 3,OLFML3)、DTX3L、DTX3L、SSH2等8个关键基因;支持向量机算法共得到CTP2、OLFML3、NCF2、FHAD1等11个关键基因。(3)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CPT2)与OLFML3为3种算法的共同关键基因,ROC曲线分析显示,CPT2、OLFML3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5%可信区间(CI):0.71~0.93],0.77(95%CI:0.65~0.89); CPT2与OLFML3共同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曲线下面积为0.82 (95%CI:0.72~0.92)。结论CPT2与OLFML3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颈动脉 不稳定斑块 生物标志物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当归拈痛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CMSP筛选当归拈痛汤的有效成分与相应靶点,检索GeneCards、OMIM、PharmGKB及DrugBank数据库得到痛风性关节炎相关靶点,映射取交集得到当归拈痛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潜在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绘制当归拈痛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复方调控网络及PPI网络,使用David数据库对当归拈痛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靶点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当归拈痛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成分有198个,关键有效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关键靶点有46个,其中NFE2L2、HMOX1、PPARA、PTGS2、IL1β、CXCL8为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关键基因主要介导炎症反应调节、对氧化应激的反应、脂肪酸代谢过程、类固醇代谢过程、对脂多糖的反应、活性氧类代谢过程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当归拈痛汤重点介导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当归拈痛汤相关中药的有效成分与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靶点可高效结合,且结构稳定。结论当归拈痛汤具有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的治疗特点,通过对免疫炎症反应和对氧化应激反应的调控作用来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 标签: 关节炎,痛风性 当归拈痛汤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模拟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联素分子受体3(PAQR3)下调Twist蛋白水平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Co-IP)等一系列生化技术检查PAQR3下调Twist蛋白水平的机制。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OE19-PAQR3过表达组(OE19-PAQR3 OV)Twist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OE19-Vect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26±0.025比1.423±0.088,t=27.486,P<0.05);NCI-87-PAQR3过表达组(NCI-87-PAQR3 OV)Twist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CI-87-Vect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98±0.022比1.528±0.076,t=29.337,P<0.05)。(2)过表达PAQR3,再加入MG132抑制剂,发现OE19-PAQR3过表达组(OE19-PAQR3 OV)Twist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OE19-Vector),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8±0.075比1.423±0.088,t=5.173,P>0.05);NCI-87-PAQR3过表达组(NCI-87-PAQR3 OV)Twist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NCI-87-Vector),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2±0.081比1.528±0.076,t=4.957,P>0.05);(3)过表达PAQR3慢病毒(PAQR3-OV)感染OE19细胞,采用放线菌酮(CHX)对细胞进行不同时间处理,发现OE19-PAQR3过表达组(OE19-PAQR3 OV)Twist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OE19-Vect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h:0.426±0.025比1.423±0.088,t=27.486,P<0.05;2 h:0.306±0.022比1.148±0.073,t=35.624,P<0.01;4 h:0.228±0.021比0.993±0.085,t=38.729,P<0.01;6 h:0.135±0.022比0.088±0.066,t=44.237,P<0.01)。(4)OE19-PAQR3过表达组(OE19-PAQR3 OV)泛素蛋白酶体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OE19-Vect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5±0.418比2.386±0.141,t=8.982,P<0.05);NCI-87-PAQR3过表达组(NCI-87-PAQR3 OV)泛素蛋白酶体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OE19-Vect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18±0.423比2.336±0.121,t=9.265,P<0.05);且泛素单体Ub mRNA的表达是呈时间依赖性的,多聚泛素蛋白水平上调,在8 h达到最大值。OE19-PAQR3过表达组(OE19-PAQR3 OV)多聚泛素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OE19-Vect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31±0.069比0.438±0.024,t=26.825,P<0.05);NCI-87-PAQR3过表达组(NCI-87-PAQR3 OV)多聚泛素蛋白水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OE19-Vect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12±0.073比0.421±0.232,t=28.33 5,P<0.05)。(5)OE19-PAQR3过表达组(OE19-PAQR3 OV)20S蛋白酶体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OE19-Vect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48.452±24.124比1267.788±21.467,t=24.235,P<0.05);NCI-87-PAQR3过表达组(NCI-87-PAQR3 OV)20S蛋白酶体活性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OE19-Vect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968.577±25.346比1 382.526±23.357,t=25.526,P<0.05)。(6)采用Co-IP和Western blot检测Twist/泛素共聚的水平同对照组比较有变化,OE19-PAQR3过表达组(OE19-PAQR3 OV)Twist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OE19-Vect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12±0.022比1.536±0.077,t=26.833,P<0.05);NCI-87-PAQR3过表达组(NCI-87-PAQR3 OV)Twist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CI-87-Vect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12±0.023比1.566±0.079,t=28.754,P<0.05)。结论Twist介导PAQR3对EMT和转移的调节功能,表明靶向Twist可提高PAQR3控制肿瘤转移。

  • 标签: 脂联素分子受体3 食管-胃交界腺癌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分子化合J2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取SD大鼠原代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进行研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获取大鼠单个核细胞(MNC),将MNC加入角膜上皮细胞共培养,再用小分子化合J2处理作为实验组,未进行小分子化合J2处理的MNC及角膜上皮细胞作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仅为角膜上皮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角膜上皮细胞CD80的表达。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形态学参数,包括平均粗糙度(Ra)、均方根粗糙度(Rq)、平均低谷高度(Rvm)及波峰至波谷的粗糙度(Rt)。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CD80的表达量分别为1.944±0.237、3.128±0.175及1.082±0.1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31,P<0.01)。AFM观测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Ra值分别为86.75±12.60、120.23±12.11、61.94±10.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6.92,P<0.01);3个组Rq值分别为102.53±9.45、138.30±10.13、91.96±7.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1.85,P<0.01);3个组Rvm值分别为-42.21±14.22、-67.36±10.89、-32.18±19.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22,P<0.01);3个组Rt值分别为437.32±15.66、495.32±13.96、339.92±11.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4.26,P<0.01);3个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MNC活化的SD大鼠角膜上皮细胞呈CD80高表达,在小分子化合J2作用后CD80表达减少;应用AFM可以观测到SD大鼠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超微结构经MNC活化后更加粗糙,颗粒状突起明显增加,在小分子化合J2作用后超微结构的改变有所减轻。(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08-613)

  • 标签: 角膜 上皮细胞 显微镜检查,原子力 B7-1抗原 移植物排斥 免疫抑制剂
  • 简介:摘要分子病理通过基因组(DNA)、转录组(RNA)或蛋白质组研究疾病的分子特征,参与临床诊疗活动全流程。分子病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临床应用使分子病理学科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分子病理学科建设及发展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只有通过推动分子病理教学,加速人才培养,才能有效推进分子病理学科发展。国内分子病理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教学体系尚未形成。未来如何开展分子病理教学,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并促进分子病理人才培养,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 标签:
  • 简介:摘要红细胞血型的准确鉴定对临床输血安全至关重要。基因重组、碱基插入/缺失和单核苷酸取代等血型遗传学变异,均可导致红细胞血型基因多态性。血型遗传学变异的广度和复杂性,对红细胞血型鉴定提出了挑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血型基因分型、测序和基因芯片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红细胞血型分子诊断。笔者通过对红细胞血型基因多态性的分子基础、红细胞血型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明红细胞血型分子诊断技术对提高血型检测准确度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清学 基因型 分子诊断技术 输血 基因测序
  • 简介:摘要涎腺癌是一组异质性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2017)头颈部肿瘤分类将涎腺癌分为22种组织病理学亚型,临床最常见亚型包括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涎腺导管癌、腺泡细胞癌和分泌性癌等。涎腺癌各亚型组织形态学重叠,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涎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酌情术后放射治疗。对于局部进展、复发和转移性病例,治疗方式有限,主要还是姑息性治疗。肿瘤受体表达、基因组和通路改变等的精准确定是改善局部进展或远处转移患者预后的关键。概述了常见涎腺癌组织学亚型的遗传突变、扩增和蛋白表达谱等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对疾病诊断、未来研究和个性化靶向治疗的意义。

  • 标签: 涎腺肿瘤 病理学,分子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对原始卵泡激活分子机制的不断阐明,原始卵泡体外激活(IVA)已逐步成为临床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和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的方法。本文将对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Hippo信号及雷帕霉素复合1哺乳动物靶点(mTORC1)信号参与激活原始卵泡的机制,以及原始卵泡激活在POI和DOR患者中的应用作一评述。

  • 标签: 原始卵泡激活 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对原始卵泡激活分子机制的不断阐明,原始卵泡体外激活(IVA)已逐步成为临床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和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的方法。本文将对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PTEN)/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Hippo信号及雷帕霉素复合1哺乳动物靶点(mTORC1)信号参与激活原始卵泡的机制,以及原始卵泡激活在POI和DOR患者中的应用作一评述。

  • 标签: 原始卵泡激活 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
  • 简介:摘要细胞焦亡是一种基因调控的炎性细胞死亡,其依赖于炎性小体的形成与活化,随后切割pro-IL-1β、pro-IL-18与焦孔素D蛋白(GSDMD),后者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最终导致细胞肿胀破裂、炎性因子释放。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细胞可识别感染信号产生焦亡,有利于清除入侵的病原体,然若炎性小体过度激活,也会引起不同程度机体损伤;病毒也可通过多种机制对焦亡过程进行抑制,以利于自身复制。焦亡过程中,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可调控细胞焦亡,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焦亡,可为病毒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病毒 细胞焦亡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随着磨玻璃结节(GGN)检出率的升高,对其进行正确认识和处理已成为当前肺癌外科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从分子演化特征和免疫微环境等角度探究GGN惰性进展的潜在机制。GGN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主要突变基因,纯GGN的肿瘤突变负荷和基因组不稳定性最低,随病理学进展呈现出逐渐进化的基因组突变特征。GGN型肺癌中免疫细胞浸润程度低,处于免疫监视压力下且免疫逃逸较少,而随着实性成分增加,抑制性免疫环境逐步建立,免疫逃逸逐渐增强。对于GGN多维度分子特点的进一步探索将有助于更加精确地区分这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病变,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 标签: 肺肿瘤 病理学 磨玻璃结节 惰性自然病程 分子特点
  • 简介:摘要CD1d分子是CD1家族的一员,广泛表达于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表面。CD1d可以将脂类或糖脂类抗原提呈给自然杀伤T细胞,使其活化并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研究发现,CD1d分子提呈抗原以及T细胞受体识别CD1d-抗原复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方式。本文对CD1d分子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哮喘 CD1d 自然杀伤T细胞 抗原提呈
  • 简介:摘要骨转移常继发于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在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中更为常见,由此导致了骨转移瘤的高患病率和对医疗资源的占用。同常规显像相比,SPECT/CT、PET/CT和全身MRI弥散加权成像等分子影像技术提高了骨病变分期的准确性,同时增加了早期制定个体化治疗的可行性。随着几种有效的骨转移瘤治疗方法的应用,准确检出骨转移瘤及监测其治疗后反应变得更为重要。X线、CT、MRI和骨显像等常规影像技术在特定临床时期内对骨转移治疗反应监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欠佳。有研究表明,包括全身MRI在内的分子影像或融合影像技术可以更早期更准确地预测转移性骨病灶对治疗是否产生反应,但目前尚未常规应用于临床。该文总结了包括SPECT/CT、PET/CT和全身MRI在内的新型分子影像方法在骨转移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作用。与常规影像检查相比,上述显像模式可以提高对肿瘤骨转移的分期和治疗后反应评价的准确性,同时还可以量化与骨微环境和肿瘤细胞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因这些检查方法提升了骨转移检出和治疗后反应评价的效能,其已经开始在一些中心得到了临床应用,同时也为临床试验中对骨转移治疗反应的评价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 标签: 骨转移 骨显像 SPECT/CT PET/CT 全身MRI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老年髓系肿瘤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检测2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55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49种靶基因突变;采用基因组DNA-PCR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CALR基因9号外显子、NPM1基因12号外显子、FLT3-ITD及CEBPA的TAD、BZIP两个功能结构域的突变发生情况。结果(1)77例患者中,总的基因突变发生率为91.0%,每例患者平均突变2次,其中≥3种基因突变共存发生率为42.9%;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依次为:NPM1,U2AF1,RUNX1,TET2,ASXL1,TP53,DNMT3A,IDH2,BCOR,FLT3-ITD,其余基因突变发生率<10%。(2)双基因突变在AML中的发生率高于MDS组,≥3个基因突变在MDS组的发生率高于AML组(P=0.003,0.011)。NPM1、FLT3-ITD、CEBPA双突变在AML中的发生率高于MDS患者,BCOR、ASXL1突变在MDS组发生率高于AML组(P<0.05)。功能归类后显示,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AML组,而染色质修饰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MDS组,(P=0.004,0.007)。(3)有效随访MDS患者51例,9例在随访过程中发生白血病转化,平均转化时间为6.5个月,其中,伴RUNX1、U2AF1突变者转白率为44.4%,高于其他基因突变。结论老年髓系肿瘤有独特的基因突变谱,常见髓系肿瘤基因突变类型及频率在AML及MDS中分布不同,MDS患者中部分基因突变与白血病转化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白血病,髓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DNA突变分析
  • 简介:摘要Tau蛋白的异常累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D)及非AD类Tau蛋白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并且与神经变性和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近年来,第一代特异性Tau蛋白PET分子探针已经被研发,并进行了临床试验。因第一代PET分子探针中常出现脱靶结合,促进了具有更高结合力和选择性的第二代特异性Tau蛋白PET分子探针的研发。笔者综述了Tau蛋白PET显像作为AD病理学生物标志的潜力和Tau蛋白分子探针的最新进展。

  • 标签: Tau蛋白质类 阿尔茨海默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分子探针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月经状态进行分层,探讨体质量指数与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序贯收集2012年3月至2019年10月入住山西白求恩医院乳腺外科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855例,并选取同期山西白求恩医院体检中心1 66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以正常体质量指数范围(18.5~22.9)为参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量指数与各分子亚型乳腺癌患病风险的关系。结果在入组的乳腺癌整体人群中,体质量指数为23.0~24.9 kg/m2,会增加管型B(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Luminal-B(Her-2-)型乳腺癌,比值比(OR) 1.51,95%可信区间(CI) 1.10~2.08]的患病风险;体质量指数为25.0~29.9 kg/m2会增加Luminal-B(Her-2-)型乳腺癌(OR 1.63,95%CI 1.22~2.17)及三阴性乳腺癌(OR 1.91,95%CI 1.21~3.00)的患病风险;体质量指数≥30.0 kg/m2会增加Luminal-B(Her-2-)型乳腺癌(OR 2.03,95%CI 1.33~3.09)、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OR 2.26,95%CI 1.11~4.59)及三阴性乳腺癌(OR 2.55,95%CI 1.36~4.77)的患病风险。根据月经状态进行分层,在绝经前妇女中,体质量指数为25.0~29.9 kg/m2,会增加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OR 2.14,95%CI 1.03~4.47)及三阴性乳腺癌(OR 2.08,95%CI 1.16~3.73)的患病风险;体质量指数≥30.0 kg/m2会增加Her-2表达型乳腺癌(OR 3.07,95%CI 1.04~9.02)及三阴性乳腺癌(OR 2.83,95%CI 1.17~6.81)的患病风险。在绝经后妇女中,体质量指数为23.0~24.9 kg/m2会增加Luminal-B(Her-2-)型乳腺癌(OR 1.68,95%CI 1.01~2.82)的患病风险;体质量指数为25.0~29.9 kg/m2会增加Luminal-B(Her-2-)型乳腺癌(OR 2.15,95%CI 1.37~3.40)的患病风险;体质量指数≥30.0 kg/m2会增加Luminal-B(Her-2-)型乳腺癌(OR 2.54,95%CI 1.39~4.64)的患病风险。结论体质量指数与乳腺癌分子亚型有关,并且根据月经状态不同而呈现差异。

  • 标签: 乳腺癌 体质量指数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前肿瘤的恶性化是人类致死的重要病因,肿瘤细胞的不断浸润、转移是导致肿瘤恶性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肿瘤细胞的迁移运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进程,其主要受黏着斑(focal adhesions,FAs)的调控。黏着斑是由多分子构成的复合,其中踝蛋白(Talin,TLN)作为黏着斑复合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整合素(integrin)活化的重要调控蛋白。TLN能将整合素和胞内肌动蛋白(actin)两者联系起来,同时TLN还与细胞运动的调控息息相关。文章就TLN的结构、功能以及在细胞迁移和在肿瘤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 标签: 黏着斑 踝蛋白 整合素激活 细胞迁移 肿瘤
  • 简介:摘要形态学以及经典的免疫组化仍是骨来源肿瘤诊断的基石,但以二代测序为基础的分子病理学的蓬勃发展已改进了目前的诊断技术。同时,分子病理学也进一步为骨来源肿瘤的治疗策略提供线索,用于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基于分子异常的新病种的文献报道不断涌现,让肿瘤的分类从形态学向分子生物学转换。目前,骨肿瘤可以简单分为简单核型和复杂核型两类,前者包括了特殊异位、基因点突变、特殊基因扩增等,而后者往往缺乏特定的变异。本文基于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第5版)新的骨肿瘤分类,对骨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更新进行归类和总结。新的基因型的发现有助于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甚至可以为后续的内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其中以巨细胞来源的骨的肿瘤的H3F3A p.G34W、软骨母细胞瘤的H3F3B p.K36M、软骨肉瘤的IDH1/2突变、动脉瘤样骨囊肿的USP6重排等成为近年来骨肿瘤分子病理学革新的标志。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肺是冲击波作用于机体最为敏感的靶器官之一。因其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肺爆震伤一直是军事医学领域广为关注的研究课题。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促炎与抗炎、氧化与抗氧化、促进凋亡与抑制凋亡等处于动态平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导致肺爆震伤,这些动态平衡被打破,引起机体生理、生化、病理等发生改变,严重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导致死亡。目前关于肺爆震伤的研究主要涉及毁伤模型、发病机制、病理学变化、干预治疗等方面,已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笔者从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凋亡等方面对肺爆震伤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肺爆震伤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寻求新的靶点。

  • 标签: 爆震伤 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