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4 个结果
  • 简介: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存在理论方面的先天不足,所以,新时期以来的二十年间,中国女性文学批评走过了一条尝试建构理论的艰辛之路,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创作实践对批评理论的呼唤、对概念与范畴的讨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译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初创。其中的收获是批评注入了鲜明的女性本体意识,但还存在批评中缺少科学和理性等问题

  • 标签: 新时期 中国女性文学 批评
  • 简介:目前国家版权局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草案)已经公布征求意见,该草案设立了由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人或专门管理机构行使事先许可权和获得报酬权的机制。为促进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利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商业性使用应当实行法定许可,同时配套建立两套登记制度:一是自愿的、由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主体代表机构进行事先的权属登记,二是强制性的、由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商业使用人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使用登记和交费,主体不能确定时使用费转入专门的民间文学艺术发展基金。

  • 标签: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表达 法定许可 使用/权属登记
  • 简介:中国法制史有着一定的文学和艺术因素,历史文献与文艺文献联系密切。中国法制史教学通过讨论历史上的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分析法律及其价值问题。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如何将这种"无用之学"生动、形象地展现给低年级学生,关系到学生的法学学习兴趣,也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用文学的表述阐释法律,用艺术的表达讲述法律,能够拉近法制与生活的距离,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法律问题的理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果。同时,中国法制史教学中也应当在文学表述和艺术表达时,注重素材的关联性、必要性,适当、合理地通过辅助手段剖析法律制度,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及其价值问题。

  • 标签: 中国法制史 文学 艺术
  • 简介:译入语读者相对于源语读者出现的认知空缺构成了文学翻译中叙事理解与重构的最大障碍。译者要对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框架作出有效预判,以便选择适当方式对认知空缺进行补偿,从而保证读者对叙事的连贯解读,并体现翻译的认知建构价值。对翻译再叙事进行连贯性与忠实性评估,可保障译文中认知空缺的建构性补偿获得认知叙事上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将认知叙事的相关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中,试图探究读者对文本进行叙事解读时的认知机制,从而为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补偿提供合理的解释力。

  • 标签: 文学翻译 认知空缺 建构性补偿 再叙事评估
  • 简介:民间文学艺术表达(ExpressionsofFolklore)的法律保护问题,在国内与国际层面的广泛讨论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近年来,伴随着对遗传资源、传统知识的讨论,这一问题再度成为理论与立法关注的热点。2000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大会设立了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政府间委员会,迄今为止,

  • 标签: 民间文学 艺术表达 商标法 法律保护 集体商标 证明商标
  • 简介:本文主要涉及三个内容:第一,法律经济分析是法律实用主义研究方法的一个分支。一个国家的法律职业群体和学者在使用经济分析时,必须要考虑其制度结构和法律文化是否能容纳这种方法;第二,经济的面目可能是可怕的,可能令人心生畏惧,但同时它也可能是使法律变得更为清晰、更符合直觉的有效工具;第三,作者目前关注的两个法律经济学问题:司法行为的实证分析,以及,世界经济危机和经济分析(包括法律经济分析)的失败。

  • 标签: 法律经济分析 法律实用主义研究方法 司法行为 世界经济危机
  • 简介:法律拟制作为一种重要的立法技术,其正当性却一直备受质疑;由于立法者认识的局限性和思考的图像性,不可能通过符合纯粹逻辑的方式制定法律,采用相对简化的规则设置拟制的条文就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在同一性与差异性辩证互动的诠释循环的思考路径之中,两个不同的构成事实具有同一的意义和关系是制定法律拟制的决定性因素;同一的意义和关系是诠释循环中形成的比较点,具体表现为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沟通了实然与应然,是制定法律的本体和核心。法律拟制并非立法者恣意的行为,需要通过事物的本质所展现的规范目的来控制其正当性。

  • 标签: 法律拟制 正当性 诠释学 事物的本质
  • 简介:Q湖北张先生:我在路上被驾校的教练车撞伤,交警判定教练车负全责,开教练车的是一个正在学车的学生,请问我能否向该教练车所属驾校主张赔偿?

  • 标签: 驾校 教练
  • 简介:<正>一康德曾说过一句名言:"有两种东西占据着我的心灵,若不断地加以思考,就会使我产生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之情,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法则。"正是出于对这两种东西的不断思考,康德才成就了他不朽的伟大思想学说,不仅影响了西方世界,也影响了近代以来的东方世界。面对头顶的星空,盘算着内心的道德理

  • 标签: 天学 道德法则 东方世界 敬畏之情 法律意识 古代社会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犯罪教材是在1981年初刊印的,这就是华东政法学院陆伦章老师所著的《犯罪》。而几年授课结果,'复积有不少论点与资料,容后添补'〔1〕,到1985年,这部犯罪教科书的新版本再次出版了。这部专著形式的理论犯罪(或者称普通犯罪)无论从其知识结构体系,还是对于犯罪思想的系统叙述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更为重要的是这本犯罪教科书所形成的概念框架、结构体系、学术思想等知识内容不同程度上以其具有特色的知识个性与魔力对当代中国犯罪知识的发展与转型产生潜在影响。正是这样,认真阅读这部教材的知识谱系,全面而

  • 标签: 我国首部 教材知识 犯罪学教材
  • 简介:在2011年我市女检察官协会开展的女检察官岗位读书活动中,我悉心研读了《跟毛泽东领导艺术》一书,心灵上获得诸多启迪。毛泽东的领导艺术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的锤炼和检验的,作为一名检察长,领会好、学习好、运用好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与用人之道,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检察工作,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推进检察事业全面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领导艺术 东学 感悟 读书活动 革命实践 用人之道
  • 简介:<正>业大第一学年我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第一学期期宋考试总分占全省第十名,第二学期期来考试总分是全省第一名。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充分认识业大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我从部队转业到法院工作,深感自己法律知识欠缺,业务素质差,不能适应审判工作的需要,我渴望能有一个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创办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的消息传来,心里十分高兴,我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

  • 标签: 法律知识 业务素质 政治素质 法院工作 系统学习 审判工作
  • 简介:论题研究有着悠久的古希腊传统,不过到后来衰落了。但这种研究在20世纪后半期得以回归,并强烈影响了当今的法律方法论。作为一种问题思维,论题思维是个寻找前提的运作过程,由此确定得出结论的前提条件是否可靠,并被人接受。论题个案意识的提起,打破了传统的封闭体系观念。在当代法学语境中,这种个案意识有利于个案正义的实现。当然,论题思维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我国,论题思维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意义,值得关注研究。

  • 标签: 论题学 论据 法律思维 法律方法
  • 简介:由于目前编辑学理论还处于初级阶段,故此.人们对编辑及编辑的涵义认识并未统一,甚至有些模糊。本文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 标签: 编辑 编辑学 编辑活动
  • 简介:现代语言认为,语言是按一定规律组成的载有信息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简言之,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法律语言则是法律信息的载体。我国当代法律的载体则是现代汉语。法律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根据立法程序制立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它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这种意志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形式上,它被上升为国家的意志,通常由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法令、规则、条例、决议、决定、指示等规范性文件表现出来,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人类社会有了阶级就出现了国家,有了国家也就有了法律,

  • 标签: 法律语言 当代法律 国家强制力 立法语言 立法程序 现代汉语
  • 简介:北国隆冬白雪皑皑。而南国北部湾畔的北海,却是暖意浓浓。2013年12月28日。由检察日报社、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广西检察文学艺术联合会联合主办,北海市检察院、北海市海城区检察院联合承办的第十四届全国检察文学笔会暨检察题材影视剧本征集活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

  • 标签: 最高人民检察院 文学艺术 侧记 光影 梦想 影视剧本
  • 简介:12月8日下午,钦州市钦南区检察院举行钦南区检察官文学艺术联合会成立大会,并召开了第一届会员大会。检察长罗乐当选钦南区检察官文联第一届理事会主席。大会表决通过了《钦南区检察官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第一届钦南区检察官文学艺术联合会选举办法》。

  • 标签: 文学艺术 钦南区 检察官 联合会 成立大会 会员大会
  • 简介:<正>犯罪有着辉煌的历史,学科地位基本得以确立,成立了众多的各层次的研究机构,有着大量的教材、专业杂志和著作,犯罪学理论层出不穷,并指导着人类认识犯罪和治理犯罪的实践,但是犯罪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其学科仍面临着关于研究对象、知识体系、学科价值等方面的困惑和争论。关于犯罪学学科的争论和批判使犯罪的发展陷入一定的危机之中,这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犯罪学学科发展的机遇,因为"批

  • 标签: 犯罪学研究 刑法学家 犯罪现象 中国犯罪学 犯罪问题 刑事政策
  • 简介:髡,剃发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对于髡刑,学者有不同意见,其实髡刑是将犯人的长发剪为长三寸左右的短发。根据法人类的材料,髡所以成为刑罚,与古人对头发的迷信观念有关。髡刑虽没有肉体痛苦,但由于古人相信头发是人体精气之所在,剃去头发将伤害生命和健康,所以受刑者会遭受精神上的痛苦。从这种意义上讲,髡刑是一种精神刑罚。

  • 标签: 髡刑 法人类学 头发 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