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像象观和错综说,是来氏易学中的两大创见。来知所谓的易象内涵,包含"事理之彷佛近似"和"可以想像"两个层面。这一像象观,是对《系辞传》以来的模写说、特别是朱熹易象说的一个重大发展和推进,其实质是对易模写说如何可能和如何建构这一问题所作的覃思和论说。错,在形式上指的是爻性皆对整相反的两个卦。综的形式则有两种:一是四正之卦在别卦中或上或下的变化;二是四隅之卦或一别卦与其颠倒后所得之卦之间的关系。而综的第一种形式,似从未有学者注意到和发明过。错、综虽形式各异,但二者得以确立的形上学理据却都是阴阳之理:错实质上是阴阳的相互对待,综则是阴阳的上下流行。在来氏易学中,错综不仅是取象条例,而且是卦序的内在建构原则。来知的像象观和错综说,在易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来知德 像象 错综
  • 简介:契·J·巴姆(ArchieJBahm)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比较哲学家,主要致力于中国、印度和西方哲学的宏观比较,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1958)、《佛陀的哲学》(1958)、《瑜珈——终极的和谐》(1961)、《世界现存宗教》(1964)、《孔子精神》(1969)、《薄伽梵歌——黑天的智慧》(1970)、《比较哲学——西方、印度和中国的哲学比较》(1977)、《美国哲学家通讯录》(1990)等十六部专著。译者从他的著作《孔子精神》、《比较哲学》、《世界现存宗教》儒教章中摘译了部分论孔子的言论,稍加编排,供中国学者和读者参考。

  • 标签: 宗教理想 印度 佛教 道教 公元前 比较哲学
  • 简介:“趋吉避凶”是人类共同的天性。《易经》曾一度作为占卜预知吉凶祸之书,是中华文化对人生问题探讨重要之一环。其中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尤为世界各文化所推崇。哲卫理贤氏一方面介绍《易经》思想给西方学者,另一方面以其传教士身份,比较中西文化对吉凶概念之异同。译文与注释中多有创见和发挥。其德文译本亦成为西方翻译文字之范本。笔者分由“趋吉避凶”、“吉凶意义”、“吉凶来源”、“幸福论与德性论”四方面,针对译文和注释,对吉凶概念作全面的探讨。

  • 标签: 吉凶 德译《易经》 卫理贤
  • 简介:“浩然之气”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如何理解“浩然之气”也一直是孟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孟子。公孙丑上》在“浩然之气”的一段文字前,又提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所以学者往往用“体之充”之气来理解“浩然之气”,或未对二者做出明确区别。上个世纪70年代出土的汉代马王堆帛书《五行》篇,其说文提到仁气、义气、礼气,肯定有德气的存在。随着《五行》经文部分再次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使学者认识到《五行》的经文与说文可能并不形成于同一时期,说文应完成于孟子后学之手,反映了孟子后学对孟子思想的发展。说文的“气”说,对我们理解孟子的“浩然之气”有重要帮助。

  • 标签: “浩然之气” 孟子思想 气论 思孟 《五行》 郭店一号楚墓
  • 简介:仅两万言的《论语》以其内容之丰富和深刻而为世人叹服,但它竟让人感到杂而不乱,究其因在于通篇贯穿着两条互为关联的逻辑主线:即如何修身和怎样治国。修身之本在于求仁,而至君子,治国之道在于“为政以”,而至德治。修身为治国,即内圣为外王。可见,“为政以”...

  • 标签: 为政以德 《论语》 理论价值 为政者 孔子 德治观
  • 简介:11月2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前所长、荣誉学部委员陈筠泉编审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宗教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局、国际合作局、政治学研究所等单位及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有关人员、媒体记者共50多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经济文化交流 学术研讨会 丝绸之路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文明
  • 简介:阳明心学的成就离不开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与融合,王阳明早年对道家道教更是甚为痴迷,然而王阳明后来却对道家道教明确采取了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而这种巨大的思想转向与王阳明多年习练养生术的切身体会关系密切。自身的需要促使王阳明早年长期热衷于养生术的修炼,可得到的却是彻底的失望,遂而领会长生之虚妄。打破迷悟的王阳明进而转向对德性自我的真己的养护,养生必得有益于养心,这种对德性之心的修持也成为阳明心学形成的关键。从养生到养的态度转变,也是了解道家道教思想对阳明心学形成所起影响不可缺少的一条线索。

  • 标签: 道家道教 养生 养心
  • 简介:后孔子时代儒家面临思想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子思承接孔子思想,创立五行说,试图解决外在之行缺乏内心之约束的问题。郭店竹简《五行》篇“形于内”是外在之行与内心之贯通的桥梁。子思对仁义礼智圣“形于内”的论述,主要在仁、智、圣上用力。子思论证五行“形于内”的同时,同样重视外在之“行”的意义。“行”与“”并重,体现了子思的中庸思想。此后,孟子与苟子各偏于一隅,皆不得中庸。

  • 标签: 郭店竹简 《五行》 子思
  • 简介:在孔子的观念重塑下,殷周以降盛行的“”思想已从统治者用以自我解释的政治工具转变为儒者群体对公共秩序的伦理规设。透过观念新意义的发掘,可探寻到其间蕴含的言论立场的改变与价值诉求的变化。孔子言论中的“”主要表现出三种向度的诉求,分别是针对统治阶层的德政规劝、面向普通民众的教期待以及儒者群体的德性自觉,而这三种向度之间又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一并体现了“道德第三方”对天下秩序的普遍关切。思想言论的第三方立场及其引发的价值诉求的多元化,是我们探讨孔子学说需要重视的问题。

  • 标签: 孔子 德论 道德第三方 多元诉求 伦理向度
  • 简介:日新之谓盛,生生之谓易──论《周易》“天人合一”观中“天”与“人”的结合点刘金明“天人合一”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周易》的宇宙模式则是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最早的表现形式。学术界对《周易》的“天人合一”观多有论述,但却没有明确...

  • 标签: 《周易》 天人合 大衍之数 宇宙模式 宇宙生命 “天”
  • 简介: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汉学家包弼一直致力于中国宋元明时期浙江婺#1/金华的研究。他的研究结合思想史与地方史的考察视角,既包含有对其前作《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学术理念所作的反思、继承与推进工作,又呼应着美国宋史学界地方史、理学史的研究潮流,具有相当的学术史意义。

  • 标签: 包弼德 婺州/金华 思想史 地方史
  • 简介:刘大钧老师荣获中央文史馆馆员任命。作为他的学生,我为老师感到自豪与光荣。我在山大上本科时,便熟知山大有“文史见长”的传统与特点。当时我的邻村同乡历史系郑鹤声先生即是“八马”之一。

  • 标签: 刘大钧 经学研究 座谈会 教授 书面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