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4 个结果
  • 简介:休谟关于自由有三种表述:自发自由、中立自由和自由。其中,自发自由就是自由,两者都与强制对立,与必然一致,而中立自由则是必然缺无。他采取相容论立场,认为一个行动既是有原因,又是自由,一方面通过批驳中立自由巩固心理决定论,另一方面通过反驳彻底决定论在宗教上运用以巩固自由学说,最终让心理决定论和自由学说一起为责任奠基。然而,他所肯定不受强制反而模糊了自由含义,并且,他调和策略由于避开了相容论关键问题,因而也值得商榷。这一切都源于他经验论立场。

  • 标签: 休谟 自由 不受强制 心理决定论 相容论
  • 简介:<正>在自然科学中,假说被看作是人认识通向科学真理、建立科学理论必由之路。正如恩格斯所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自然辩证法》,第218页)可是,对于哲学中是否存在假说、哲学是否容许假说,有的学者却是持保留态度甚至加以否定。其实,在哲学隶属

  • 标签: 假说方法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性 主体 现实生活
  • 简介:<正>列宁指出:“马克思哲学是完备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认识工具给了人类。”(《列宁选集》第2卷第443页)然而,人类要真切地达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观察、识判、解决一切现实难题理性工具这样一种意识境界,尚须要作多重现实努力。

  • 标签: 主体意识 功用 意识境界 思维方式 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象”是张载哲学体系中重要概念,有物象和心象两层涵义。物象表示“气”形下显现形式,为感官对象,不仅包括有形,还包括无形之象。心象表示“气”在意识中显现形式,为思维对象,包括意识内容中虚、理等形上概念。物象与心象作为同一物“气”两种不同显现方式,都是“气”之“象”,从而统一了形下与形上,是理解张载“气”论哲学体系关键枢纽,具有深刻理论意义。

  • 标签: 张载 物象 心象
  • 简介:哲学决定论是“规律决定论”,历史决定论从不否认主观能动性作用。历史决定论历史是人实践活动历史,这种历史是与自然辩证统一。历史决定论在承认客观存在历史规律基础上,又对规律作辩证全面理解,在着重历史规律前提下,又重视人主观能动性发挥。

  • 标签: 历史决定论 因果决定论 意志自由 因果规律 历史规律 历史非决定论
  • 简介: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物理主义与还原物理主义。一方面,非还原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一方面,还原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论某种回归。

  • 标签: 功能主义 物理主义 二元论 “中文屋”论证 图林机
  • 简介:随着德性伦理学复兴,友谊问题重新得到哲学家重视。当代学术界对友谊讨论深受亚里士多德"世俗友谊"影响,阿奎那在亚里士多德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仁爱友谊",成为扬弃亚里士多德式世俗友谊一般友谊。仁爱友谊具有超越时代价值和意义,为全人类所向往。由于两种友谊观在理论和思想背景方面的巨大差异,世俗友谊似乎阻碍"仁爱友谊"成为一般友谊。然而,以仁爱诠释友谊做法并不是对亚里士多德世俗友谊观简单否定,它能包容并完善世俗友谊主要特质。而且,由于仁爱友谊能处理好"爱朋友"与"爱其价值"之间关系,从而对当代探讨友谊问题具有不容忽视价值。

  • 标签: 友谊 仁爱 阿奎那 亚里士多德
  • 简介:在马克思文本翻译过程中,本土化政治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视域。从传入之初,马克思思想就作为一种陌生化思维冲击着中国旧有的语言体系,与其他国外思潮共同构成了近代思想启蒙基础。同时,翻译也是多种差异性共存场域,其中既包括本土文化与陌生文化相互冲撞,又包括多种话语方式权力争夺。最后,面对马克思充满激情与卓越文采原文,翻译不仅需要忠实原文意图,更需要保持原文风格,作为一种政治修辞学,翻译其实是一种面对读者再创作过程。

  • 标签: 翻译 政治性 本土文化 陌生文化 不确定性
  • 简介: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这个思想实际上就是要从社会发展理论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可以说,“以人为本”就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具体化。这个新理解对于我们在现实历史条件下把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注意是,十七大报告中对于“以人为本”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概括性说明。这个说明,

  • 标签: 以人为本 大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 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
  • 简介:本文在勾勒出自Schleiermacher、RudolfOtto到JohnHick对宗教性探究发展线索基础上,揭示了这一宗教性现象学进路时代精神与理论预设,并进而检讨了其中理路上缺憾以及可能出路.

  • 标签: 宗教性 宗教现象学 一与多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性庆祝游行是一个内容丰富而驳杂文化主题,于此,史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政策。中国共产国家景观,其中首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天安门广场举行五一节和国庆节(10月1日)庆祝活动,都是精心组织并有着多重目的政治仪式:既是打破旧秩序、迎接社会主义新时代传统节日,也是对中国共产权威合法化,又是共产主义领导下无数成就展示,亦是对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毛泽东中心地位肯定,同时还宣告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主义阵营中存在。尽管受到苏联影响,这些庆祝游行还是表现出浓重民族风格。它们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正在经历着政治上和经济上变化。最终,毛泽东和其他党内高层领导,同时充当着演员和导演,小心翼翼地控制和编排游行者动作,让作为观众游行者们在天安门广场上对主席所取得成就大加赞颂。

  • 标签: 毛泽东 庆祝游行 国家景观
  • 简介:西奥多·阿多诺《美学理论》如由碎片组成,几乎是一部程序内既定告别之作:书不完整性,篇章出其不意中断特点,强调了一个事实,美学思考没有终点没有圆满可言。表面上看来此书犹如石矿,标题所示理论需被发掘整理出来。谁没有被那些黑暗隧道吓倒而要勘探前行,很快就认识到,随处翻开作品,

  • 标签: 美学理论 艺术作品 阿多诺 矛盾 服从 不完整性
  • 简介:在布罗代尔历史视野中,“资本主义”根本特性是垄断性,它是与“市场经济”不可混淆领域。它利用对市场垄断同时又反对市场,因而使“自由市场”成为神话并常常幻灭。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着种种垄断。其中,最根深蒂固是:大商人对某种大销量商品垄断、硬通货对软通货垄断、经济世界中心区对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垄断。这些垄断总使“自由市场”无奈地失效。

  • 标签: 布罗代尔 自由市场 资本主义
  • 简介:李达选择了“专做理论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者角色,在中国孜孜不倦且卓有成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工作极大地影响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建构和学术特色形成。

  • 标签: 李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
  • 简介:<正>一新时期改革开放,要求领导者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领导者不仅要依靠长期实践中积累智慧和经验,依靠集体智慧来决策,而且要依靠各行各业专家,各种专门决策研究班子,依靠各种知识和信息,运用新理论和方法,才能作出正确无误决策。

  • 标签: 改革实践 领导者 决策转变 经验决策 科学决策 提高经济效益
  • 简介:该文通过对休谟“想象”概念含义、特征和功能等三个方面的分析,论述了他想象学说内在张力及其深刻意图——对长期以来极力贬低想象西方理性主义提出尖锐批判。

  • 标签: 休谟 想象 内在张力 怀疑主义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是一种“批判正义”。这种“批判正义”大致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批判蒲鲁东(主义)、杜林等人“永恒正义”理念,确立正义理解生产方式基础;二,批判资产阶级抽象人权理念,确立人权范畴“过渡正义”性质;三,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私有制度结构非正义制度安排,确立未来正义社会根本实现原则——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他们目的是要摒弃资本主义财产关系下狭隘、片面的正义观念,确立一个每个人得以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自身与个性发展正义社会。对于中国和谐社会构建而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正义”理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标签: 批判正义 人权 自由 解放
  • 简介:<正>评价,是主体以实践目的为基点,以自身需要系统为基础,衡量客体意义认识活动。评价涵盖人类生活、人类认识。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被评价着——被他人、被自我;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评价着——对他人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人们并不是弄清了评价内在机制才开始评价。但弄清了评价内在机制,无疑将有益于减少评价盲目性,增强其自觉性,有

  • 标签: 评价活动 评价参照系统 评价对象 评价合理性 评价者 评价客体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作品女性主义解读,探讨了毛泽东农民观和女性观.作者认为,毛泽东在这些作品中阐释了阶级和性别之间复杂而又流变关系,并认为农民和女性是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主体力量,将农民和女性作为革命主体囊括进无产阶级范围内是毛主义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重要创新.

  • 标签: 毛主义 社会性别 历史主体 社会变革 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