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然,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 标签: 佛教 印光大师 净土宗 修持方法
  • 简介:影片《纳托利亚往事》看似讲述一个检察官、一个法医与警察等带着犯罪嫌疑人寻找被他杀害的情人的丈夫的尸体,实际上运用独特的叙事方法穿插了几个人的故事。影片通过检察官和法医的几次对话使检察官的故事渐渐清晰。

  • 标签: 犯罪嫌疑人 检察官 叙事方法 影片 法医 故事
  • 简介:2004年10月18~19日,韩国七塔寺法派寻根祖代表团一行15人,在韩国临济禅学院住持摩定长老带领下,来中国七塔祖庭参访学习:受到可祥法师与两序大众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宁波市民宗局葛建国处长、江东区民宗局李贯才局长等应邀出席了欢迎交流仪式。

  • 标签: 中国 韩国 处长 局长 宁波市 市民
  • 简介:党中央提出要全面推进以法治国,同时也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古代儒家的社会治理思想包括道德引导、礼乐约束、法律治理三方面,这种体系性的社会治理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思想借鉴。

  • 标签: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道德引导 礼乐约束 法律治理
  • 简介:在恩师羽化登仙八周年之际,心里着实不能平静,总想写点什么以此抒发对恩师的缅怀之情.当年那个曾经意气风发、充满斗志的少年,如今已变得成熟而富有情感.在十几年艰辛的修行岁月里,均因铭记恩师的谆谆教诲而不忘修道之根本,使我对人世的沧桑也有几多理解.每每遇到挫折和困难,都会因此而克服、战胜它们.那种事后的喜悦总能令我更加感激和爱戴我的恩师.

  • 标签: 王信安 道长 道教 修行经历
  • 简介:<正>前德遗址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城西南约7公里处,北距花园乡3公里,西距博兴县刘耿村1.5公里。遗址地势较高,呈台状。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300000平方米。1981年前德村民吴革昌盖房用土时,在村南门外发现了三件陶器,经专家鉴定,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素面磨光黑陶壶、黑陶

  • 标签: 遗址 龙山文化 博兴县 东营市 山东省 陶器
  • 简介:明代“大礼议”围绕明世宗入继大统后的伦序安排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争辩。清儒从学角度入手,不但彻底否定了张璁派“统嗣二分”原则,同时又批评杨廷和的伦序安排认为其会导致太庙“昭穆紊乱”。那么在清儒那里怎样的伦序安排才能使太庙“昭穆不紊”?清儒对太庙昭穆的认识与其对整个宗法制度的理解密不可分。宗庙的昭穆之常为父子相继,昭穆之变则会出现“以弟后兄”“以孙后祖”的情况。本文正是希望在这一常一变之间梳理出清儒对于昭穆制度的认识,这也将有助于辨明清儒“大礼议非礼”一说的学基础。

  • 标签: 礼学 昭穆 大礼议
  • 简介:<正>齐国在周代历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齐国的发展和强大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开明的君主和管仲等名相,有勤劳勇敢的人民等等,而太公封于齐之初采取的“因其俗,简其”的统治政策对齐国当时以及后来的发展创造了很重要的条件。《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了姜太公封于齐之后采取

  • 标签: 齐文化 考古学 东夷文化特征 姜太公 齐国 传统文化
  • 简介:文章针对学术界普遍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的主流观点,对经、关系和“法典”一词的古今含义进行辨析,认为把《白虎通义》视为“经学”和“法典”都是不够准确的。文章随后分析了汉的制作过程和汉章帝制的主观意图,认为《通义》是章帝为制作汉而预先对诸礼义理和礼制框架进行甄别与审定的产物,它直接派生了章帝命曹褒撰定的《汉》,因此把它定为“典”是比较恰当的。

  • 标签: 白虎通义 经学 法典 礼典
  • 简介:本文在肯定孟子所谓“仁义智”是四因素人格结构的基础上,考察了这一人格结构的先天基础,分析了四因素各自的五个特征,最后还讨论了肯定四因素是人格结构的依据等几个问题。

  • 标签: 孟子 仁义礼智 人格结构
  • 简介:提要:PatriceFava为法国远东学院研究人员,从事中国道教研究近40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道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其特具法国汉学传统的研究方法——田野与文本的结合,和独到的研究成果一道教文化纪录片、道教文物收藏和展览等,为中国道教学界展现出道教研究的另一幅景观。

  • 标签: 道教 范华 田野调查
  • 简介:<正>一经由唐代儒释道的思潮冲突与观念激荡,儒家的价值观在士大夫那里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与巩固。随着道统说的倡叙和排佛运动的展开,士大夫们的自我身份觉识与经世之志大大提升,复苏儒学乃戌时代的精神斩向。然而,由于这一运动的先行者们或排佛躁切(如韩愈)、或依恋佛光(如李翱)。佛理的实蕴并没有能够被消解转化为儒学的活力源泉,因而儒家的发展并未呈跃升之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宋初。

  • 标签: 宋代理学家 伦理 价值观 儒家 道德教育 儒学
  • 简介:战国时期的舌辩之士中,真正能建立“不世之功”且善终的,大概只有雎一人了。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肯定雎是贤者,而且说他“垂功于天下”。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却将雎称为“倾危之士”。

  • 标签: 司马光 《资治通鉴》 战国时期 《史记》 司马迁
  • 简介:上博简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和学内容的学著作,作者一方面以子思学派的性情学说论,大力张扬诗歌的性情,继承并发展了的"诗言志"思想,以性情作为诗歌"言志"的内涵,使儒家诗歌理论建立在心性哲学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主张用礼义学说对诗歌情感进行约束和规范,表明了儒家对待情感问题的原则立场,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中国儒家关于诗歌抒情的理论框架在此已经隐然成型.

  • 标签: 儒家 礼义 礼学 哲学 性情论 理论倾向
  • 简介:<正>今天,我能够和杰出的学者共聚一堂,在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讲话,实在感到非常荣幸。由于出席讨论会的许多学者,对新加坡的社会情况可能不很熟悉,所以我想应该先作个简单的介绍。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小岛国,面积只有636平方公里,人口260万。它是个独立的共和

  • 标签: 儒学 东南亚 宗教信仰 儒家伦理 国际学术讨论会 基督教
  • 简介:“克己复”并非孔子的首创,但他常以此阐发其“仁”的学说,可以说孔子的“”就是使天下仁义,它本质上是一种“仁”的存在。同样是讲,荀子与孔子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不同。孔子言语中的、法概念是疏离的,而、仁概念是切近的。苟子固然也有一些重视的言论,但他对法同样津津乐道。荀子主张“隆重法”,甚至有时候援入法,有时候更是抛开专讲法。韩非排斥“仁”,剥离“”的外壳而阐扬其“法、术、势”理论,主张“一行其法”,建构起了比较完备的法治学说体系。

  • 标签: 孔子 荀子 韩非子
  • 简介:春秋末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的动荡之中,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各国图霸天下。在这充满血腥战乱的年代,先秦礼制受到了极大冲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代替,进而出现了"陪臣执国命"、大夫专权的局面。同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国自上古以来逐渐形成的礼乐文化受到了一次洗礼和考验,实现了对旧有礼乐缺陷的暴露与完善,由此迎来了中国古代音乐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辉煌高峰。同时,礼乐制度虽然崩塌了,但它所蕴含的礼治、礼法、乐教、乐政等文化内容并未完全灭亡,并对其后二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文化变迁,不难发现,尽管宗周礼乐制度随着周王室的衰败日渐没落了,但礼乐制度作为人们安身成人的行为标准仍长期存在。从这层意义上说,所谓"崩乐坏"并不是礼乐制度的毁灭,而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旧有礼乐制度的扬弃、改造和完善,或许称之为"重生"更准确一些。

  • 标签: 礼乐 礼崩乐坏 崩溃 重生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