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何绍基为晚清书坛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甚至有人誉之为“清代第书家”。其书法功底全面,篆、隶、楷、行、草诸体悉备,造诣精绝,尤其行草,成就最高,早为世人所公认,楷书亦获人们亲睐,惟有篆隶,至今未能引起人们特别的重视,因此对其篆、隶二体的认识、理解和赏鉴,并未达到相应的高度。般认为,何绍基于书法研习,早年多重楷书,中岁以后渐多为行草,晚年方专注于篆隶。近人马宗霍氏在其著《霎岳楼笔谈》中说:道州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诗》,骏发雄强,微少涵渟。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忐》,遂臻沉着之境。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摹,融入行楷,乃自成家。”从此可知,其晚年对隶书兴趣异常浓厚,用功甚深,成效显著。天庐先生说:“何氏作隶书,是年事已高开始的。”从字面上看,二家所言似乎是说何氏接触隶书时间甚晚;其实不然,我们以为应理

  • 标签: 何绍基 隶书 中国书法艺术 艺术实践 楷书 书法家
  • 简介:程少彦,字逸文。一九六三年出生于山东青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分别在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第五届国际文化交流赛克勒杯、山东省首届篆刻艺术展中获奖。并入展西泠印社第二、三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第四届全国楹联大展、第二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三届妇女书法篆刻展等等。二○○三年参加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赴韩参加国际书艺展。《书法》杂志作专题介绍。二○○、二○○二年先后参加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第七、八届教学成果汇报展,并获两次等奖;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成立十周年'历届学员优秀作品展'获特别奖。

  • 标签: 中寻幽 书法篆刻 篆刻中
  • 简介:得荣县位于甘孜州的西南角金沙江河谷,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隔江而望。这里的居民大都是藏族,但是又有着较为独特的风俗,如得荣妇女的服装与藏区各地的藏装有迥然不同之处。这些习俗在定程度上保持有该地的文化原始性,我

  • 标签: 迪庆藏族自治州 得荣 沙江 藏装 我将 动作幅度
  • 简介:汉魏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摇:种为摇花,通常是女子头上的饰物,流行于中原、南朝地区;另种为摇冠,男子和女子均可佩戴,主要流行于燕代地区,这里是当时鲜卑民族聚居地。两种摇都受到中亚草原游牧民族金冠文化影响,但在中原和北方不同地域文化作用下,它们又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貌,在形制、佩戴方法、审美倾向、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

  • 标签: 步摇 步摇花 步摇冠 中原 燕代
  • 简介:”,即“法相”,主要是指京剧(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的“亮相”。大家知道,“亮相”是属于表演时的个程式动作,是演员在唱念做打的表演过程中,告段落时,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的个停顿。这停顿可不简单.要求演员将手、眼、身、协调到个准确、均衡、美观的动作中去。通过这塑像式的姿态.能充分显示台上人物的外部精神和内在心理的双重状态。“亮相”做得不准、不稳、不美.就会大大削弱舞台演出效果。

  • 标签: “法” 程式动作 表演过程 演出效果 唱念做打 相对静止
  • 简介:在宋代俗字谱体系中,"唱字对应谱字",即"音"的外在特征是鲜明的,该记谱方式可以从《白石道人歌曲》《小品谱》中直观归纳,也可以从《愿成双》谱词曲组合中间接推定。进的研究表明,宋代俗字谱"音"记谱隐含着更为具体的旋律、节拍节奏信息,其内在含义并非"唱字配唱音符""每唱字时值皆为拍"那么简单。宋代俗字谱"音"记谱的确立及其隐含信息的找寻,是再现宋代音响的项基础性研究。

  • 标签: 宋代音乐 俗字谱 一字一音 词曲组合 明拍 暗拍
  • 简介:音乐课的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开端,使学生能够迅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们摸索出了许多导入,如故事导入、设疑导入、音乐导入、情境导入等。但是在高中学生面前,我们还是发现有些导入并不能充分引领他们进入良好的音乐学习状态,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此,笔者认为导入的力度欠缺应该是阻碍高中学生关注音乐的重要原因之

  • 标签: 故事导入法 音乐课 高中生 学生注意力 学习状态 高中学生
  • 简介:标题上的两个词是听来的。“三加”来自戴爱莲先生。那时她来北京舞院举办学术讲座,讲的是“芭蕾”。讲完后,戴先生说自己更愿意讲民间舞并关注其间的“三加”现象——即种舞步重复三次后有次变化,如维族舞的“三抬”、藏族舞的“三撩”、秧歌的“三回”……据戴先生说,她通过对世界各地民间舞的考察,能列举70多种“三加”现象。“半拉云手”则来自刘菱舟先生。刘先生与王

  • 标签: 民俗舞蹈 民间舞 跳四方 生理机制 戏曲舞蹈 运动态势
  • 简介:朱载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五度相生”这概念术语,但是,他在《律历融通》《律学新说》《律吕精义》中所阐发的系列有关“五度相生”的内涵原理是明确清晰的,诸如黄生林、林生黄……,黄生仲、仲生黄……,以及“四折去”“三折去”等。由此证明,朱载堉的“新法密率”是摈弃“三分损益”、运用“五度相生”的结果,缺少“五度相生”这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生律基础,“新法密率”无疑也就失去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 标签: 朱载堉 新法密率 四折去一 三折去一 五度相生
  • 简介:2012年11月22日至12月26日。第八届广西剧展大型剧目展演活动在南宁、来宾、河池等地联合举办。11月25日晚,作为展演剧目“重头戏”的新编历史桂剧《七吟》在南宁剧院隆重上演。该剧由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处长吕育忠任编剧.中国戏曲导演协会副会长杨小青任剧目总导演,而唱腔设计、灯光与服装设计、舞蹈、舞美等,均由来自区内外的知名艺术家担当。

  • 标签: 设计创意 舞美 历史 “圆” 乾坤 展演活动
  • 简介:是书法技法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枯、润的不同变化,表现出书法的艺术效果。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

  • 标签:
  • 简介:百年以来的中国山水画作为种“观念史”,并将它置于“现代化”这样个理论和实践的框架中去考察是本文的主题。山水画由种古典画种向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题材转换在20世纪经历了文化改造、意识形态改造和现代主义改造三个历史节点,尽管这三个历史节点中包含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导因和矛盾关系,但追求“现代化”的观念则是贯穿这过程的基本逻辑,所有关于山水画改造的艺术方案几乎都是在这种理想中开始和完成的,尽管对“现代化”这个词义的理解千差万别。

  • 标签: 山水画 “现代” “现代化” 文化改造 现代主义 理论和实践
  • 简介:<正>在有关小提琴演奏的技术方面,最重要的是弓和指法。小提琴的弓,有个发展的过程。较早的小提琴弓子的弓杆向弓背方向突出成弧形,略似我国的胡琴弓子,此时弓技术比较简单。后来弓杆逐撕改变成向内弯曲,到十八世纪时固定成现在所用的弓子式样。弓的运用相应也日益复杂,从仅仅是上弓、下弓、连弓、分弓到产生了用手臂加以控制的击跳弓(spiccato)、利用弓杆本身弹性而跳动的种速度较快的弹跳弓(sautillé)、顿弓(martéle)、抛弓(ricochet)、连顿弓(staccato)等多种弓。早期的小提琴演奏不换把,指法比较简单,可

  • 标签: 小提琴演奏 弓法 指法 十八世纪 技术比较 弓杆
  • 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三笔。这种六笔是怎样变成三笔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篆”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三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隶变”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三笔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隶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而隶书体系则继承三笔?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三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些观点:、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篆、隶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 标签: 三笔隶 笔篆法 篆法三笔
  • 简介:有人问我:“艺术以什么最难?”答曰:“书法最难。”何以故?难在点画黑白直达天人宇宙,难在矻矻以求几十年竟茫然不获。当今书坛,聪明者多矣!依赖传媒手段的高度发达,些不容易见到的珍贵遗迹已变得垂手可得。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历史

  • 标签: 自然 读书
  • 简介:篇杨启舆艺海无边,才智有限,学画当博通画理,作画须明了总纲。《易》曰:“阳之谓道”,若宗其义,可师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高于造化,故云:“江山如画,江山不如画。”画贵立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广罗素材,又有所取舍。素材为客观,取舍可由人。意...

  • 标签: 外师造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 杨启舆 画理 艺海 迁想妙得
  • 简介:曲,始于隋,兴于唐,定型于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燕乐中有其独特风格的歌舞体裁形式.现在古代音乐史著作中,多以大曲代曲,抹杀了曲的特性.曲名,隋唐已有之,大曲名,唐以前的文献资料中却从未出现过.视曲为大曲,显然是后人所为.如今曲亦未消亡,仍存活于西安鼓乐的坐乐演奏形式之中.

  • 标签: 法曲 大曲 坐乐
  • 简介:<正>社会生活和七弦琴音乐的关系,在前面的论述(注)中我们已获得般了解,但在七弦琴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活动中,生活体验究竟居于什么地位,具体产生什么影响,还需要进探讨。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古代文献,和这些方面有关的记录虽不多,有些资料却是非常珍贵的,

  • 标签: 音乐创作 音乐实践 思想感情 欣赏活动 音乐理论 音乐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