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当今西方思想界,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理论显得尤其耀眼。实际上,无论从政治理论还是从批评方法上看,这都是一种反文本主义的文化现象。这一理论之所以能在批评界暂行立足并再掀波澜是因为它在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等方面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即后殖民主义强调的是一种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其理论家几乎都无一例外从政治、历史和文学等层面全方位地探

  • 标签: 后殖民主义理论 东方主义 萨伊德 被殖民者 后殖民理论 西方文化
  • 简介:自1990年代起,特里·伊格尔顿的一系列关于爱尔兰文化研究的著作陆续出版,包括“三部曲”《希斯克利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疯狂的约翰与主教以及关于爱尔兰文化研究的其他论文》、《19世纪爱尔兰的学者与反叛者》,同时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亦散见于他的其他著作中。

  • 标签: 文化研究 伊格尔顿 爱尔兰 殖民 希斯克利夫 “三部曲”
  • 简介: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洲列强疯狂抢夺和瓜分非洲的时期,在多难的非洲大陆上,帝国主义横行霸道,后起之秀的德国也不例外,他急切的想要分一杯羹,不甘于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强国。它的殖民扩张始终跟它的外交政策同步,在非洲的扩张也一直伴随着和其他列强的冲突和争夺,在对殖民地的管理上也带有自己独有的军事专制特征。

  • 标签: 十九世纪末 德国 非洲 殖民扩张
  • 简介: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叶芝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理想的诗人,然而他的民族主义的本质却经常被忽视或误解。本文从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研究视角,探讨他的民族信仰的复杂演变过程。本文同时解读叶芝诗歌的反帝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思想,其中“茵梦湖岛”阐明了叶芝对殖民主义的解构,“爱尔兰在未来的时代”揭示了叶芝的民族主义情感和对殖民主义的反抗。

  • 标签: 叶芝 爱尔兰民族主义 后殖民理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后殖民主义与文化研究问题,王岳川著《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1992年版),成为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当代话语

  • 标签: 中国语境 中的后现代 后殖民文化
  • 简介: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观照文学文本的全新视角。作家多丽丝·莱辛寻求空间结构与作家价值之间的关涉,为作品中殖民话语的表达安排了一种实在的感知形式。本文试图以莱辛的三部作品《在我的皮肤下》、《回家》和《野草在歌唱》为例集中呈现她对“空间”描写与“殖民主义”之间所具有的多重联系与思考。

  • 标签: 多丽丝·莱辛 空间 殖民话语
  • 简介:美国黑人被奴役、被压迫的过程也是被殖民的过程。托妮·莫里森在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美国黑人形象,这些黑人对本民族文化和白人文化的不同态度,决定了其不同的命运和遭际。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理解莫里森的创作观和文化观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莫里森 后殖民主义 文化观
  • 简介:在后殖民批评话语和后殖民语境的变迁中,纳丁·戈迪默不得不面对后殖民写作困境,但是她至始至终都在为超越这些困境作出不懈努力:第一,在无法避免后殖民文学文本矛盾属性的写作现实中,戈迪默小说中的反话语文本实践始终努力超越殖民话语'善恶对立的寓言';第二,面对后殖民批评话语可能堕入的'共谋'陷阱,她呼吁人们回应文学中的人类情感共鸣以超越种族性的文学;最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全球导致的后殖民语境的演变,后殖民文学以及文学本身面临市场和图像取代文字的双重危机,戈迪默坚持文学是落后于时代潮流的书写,以抵制和超越商品和技术的物化世界对文学乃至人类的吞噬。

  • 标签: 纳丁·戈迪默 后殖民写作困境 超越“善恶对立寓言” 解殖民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提出后殖民语境中的中国文化问题,后殖民话语批评不是借批判后殖民之名来反对西方文化,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必须深入到当代世界政治的、文化的、权力话语关系的网络中

  • 标签: 中国思想 思想回应 播撒中国
  • 简介:《鲁宾逊漂流记》是笛福以英格兰水手为原型,进行的文学艺术的再创造,将自己多年的海上经验和体验灌注于鲁宾逊身上。这部小说大获成功,为笛福赢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这部小说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并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向读者展现了笛福的殖民主义心理。本文通过对鲁宾逊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找寻出作者骨子里所透露出的殖民主义色彩。

  • 标签: 《鲁宾逊漂流记》 资本主义时期 殖民主义 侵略
  • 简介: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获奖作品《基姆》是部有争议的小说.本文将吉卜林的印度题材小说分为3个时期,并将《基姆》作为其第三时期代表作.尽管书中还残留着不少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痕迹,但它还是全面地体现了吉卜林关于东西方融合的观念.

  • 标签: 殖民主义 对立 融合 修改
  • 简介:《巴拉圭消息》出自美国当代女性作家莉莉·塔克之手,在2004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大奖。全书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埃拉·林奇与巴拉圭独裁者恋人佛朗哥长达16年的爱情生活历程,用简洁的笔法和细腻的描述深刻地呈现出南美洲宏大的政治、历史、人文画卷。埃拉·林奇是19世纪中期美艳、风流的巴黎女性的代表,带着强烈的强势文化气息。同时,她又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女性,懂得在异常艰险的陌生文化环境里韬光养晦、以柔克刚。埃拉·林奇在异国他乡巴拉圭,在差异性极大的当地本族文化中,依靠坚强的毅力、过人的智慧,征服了当地独裁者佛朗哥,完成了文化殖民过程中,强势异族文化的最终胜利。拂去缤纷的历史事件表层,用文化殖民以及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这部作品,会体验出一个全新的、具有女性意象的异族文化形象。

  • 标签: 文化殖民 异族文化 女性符号 女性意象
  • 简介:本文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探讨了小说中体现的身份寻求问题及新一代移民在多元文化下的文化认同及体现,指出我者与他者在人物中的体现。同时,对解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裔及其他族裔身份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 标签: 流动身份 后殖民视角 文化 《典型的美国佬》
  • 简介:1尽管尹小芊无数次想到了事情的结果,却从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呈现而出,打她一个猝不及防。房门被人从外面轻易打开,房间里一片凌乱,准确地说是床上一片狼藉。尹小芊已套上内衣,身体缩成一团,抖动不止,脑袋停在某一点上,没对当下的处境感到难堪、感到无地自容、感到颜面尽失,而是想不明白,房门怎么突然一下子就给打开了?如此说来,学校留有这房门的钥匙。

  • 标签:
  • 简介:一、什么是写作的职业想像“职业想象”这个概念来自于美国学者列文森,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通过对中国文人画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艺术的职业人格理想,并且认为这是推动艺术前进的重要动力。列文森并不是在简单地否定艺术的专业,或者技术性,而是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技近乎道”的意义可能更重要。

  • 标签: 非职业化 文学写作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想像 中国传统思想 中国文人画
  • 简介:殖民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后殖民转向",源自后殖民批评家对生态批评的介入,是一种超越后殖民批评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它研究并批判文学中的生态帝国主义,探讨后殖民文学中的环境伦理,尤其寻求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环境正义,批判西方环境与文化层面上的中心主义。后殖民生态批评昭示了生态批评跨学科研究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后殖民地学者介入西方生态批评的话语策略,呈现了全球发展主义下西方一非西方生态批评的共同责任。这一批评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生态批评建构与西方生态批评的对话。

  • 标签: 后殖民生态批评 生态帝国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环境正义 全球对话
  • 简介:后现代主义论争构成了当代台湾文论史一个重要环节,理论界存在三种主要分歧:第一,后现代主义在台湾的存在是否合法?第二,"后现代主义"究竟是激进的革命性的,还是保守的犬儒的退缩的?第三,90年代以后的台湾社会是处于后现代状况?还是处于后殖民状态?在后现代与后殖民的论争中,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步出现的台湾人文知识分子政治立场之分化趋势进一步表现了出来.现今,这场论争的结果早已产生,它直接导致了台湾文论和思想论述领域的主流话语的转变,即从"后现代"转向了"后殖民".但如同廖炳惠所提醒,后现代批评谱系有存在和重建之必要,因为它或许可以成为新的权力中心的一种制衡和批判的思想力量.

  • 标签: 台湾文论 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批评 论争 转向.
  • 简介:《英语班》是华裔作家欧阳昱的第二部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文革末期知识青年京英刻苦学习英语并最终移民海外的故事。从后殖民视角解读《英语班》,文章发现:小说再现了边缘人视角下的中国和澳大利亚。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欧阳昱既看到其父语文化的语言霸权与排外倾向,又看到其母语文化的全盘西化与自我殖民倾向,并对二者都大胆地给予批判。《英语班》表现了海外华人逆境中求生存的不懈精神,分析了海外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异化书写,欧阳昱用西方语言发出了中国之声。

  • 标签: 欧阳昱 《英语班》 《自译集》 文化霸权 异化书写
  • 简介:吉卜林最后一部印度题材小说《基姆》在过去几十年的文学批评领域中被视为殖民文学的典范文本,批评家较多关注其中帝国主义话语的撒播和建构。鉴于此,本文将关注点置于该小说的反讽式修辞方式,分别从文本本体、历史语境以及宗教哲学三个层面阐释吉卜林独特的印度书写,基于针对相关层面的参照研究揭示吉卜林有关东西方交融中普适性问题的考察,进而探讨该文本是否因作者的矛盾心理及反讽式书写而形成前后悸论之势。

  • 标签: 《基姆》吉卜林 反讽式 印度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