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在我国采用或者介绍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的著作中,通常将"构成要件"理解为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第一阶层(构成要件符合性)中的"构成要件",其乃是犯罪成立的一个条件,而不是全部条件。这基本上也是德国和日本刑法的理解,没有问题,正如德国学者罗克辛(Roxin)教授在一本刑法入门书中写道:"只需要认为,构成要件符合性乃是可罚性的首要条件,即已足够。"不过,之所以在我国产生三阶层和四要件之争,以及之所以在大陆法系刑法中会出现构成要件和违法性之间乃至和罪责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德国刑法中构成要件论的演变有紧密关系。为了理解构成要件究竟是什么,并把握相应争论的背景,有必要梳理德国刑法中构成要件论的演变。只有把握住了历史,才可认知现在。仅当如此,我们对构成要件论的理解才能达到一定的深

  • 标签: 德国刑法学 犯罪论体系 刑法教科书 违法性 正当化事由 贝林
  • 简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语最直白地说明了工具的重要性,同时也包含了“事”与“器”的单向逻辑关系——由事择器。然而,对于一门学科(“事”)的研究和发展而言,研究方法(“器”)的意义却复杂得多,其中至少还存在着一种相反相成的逻辑——“因器明事”。前者自不必说;后者的意义则在于,方法的突破也许会改变学科的研究内容甚至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基于学科与研究方法的这种“事”与“器”的辨证关系,对于方法的研究一方面有必要阐明学科本身之“事”,

  • 标签: “事” “器” 刑法学研究 逻辑关系 相反相成 知识体系
  • 简介:<正>一、科学主义与法学科学知识的来源是什么?长期以来西方存在两种不同的争论:一种争论以培根、洛克、贝克莱、休谟和穆勒的英国经验主义为代表,认为一切知识的最终源泉是观察,而另一种争论以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者为代表,认为知识的最终源泉是对清晰明确的观念的理智直觉。两种争论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将科学知识的来

  • 标签: 刑法学研究 法哲学 陈兴良 本体刑法学 英国经验主义 中国刑法学
  • 简介:<正>引子本文所指的专业主义或职业主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研究主体的"行会意识","既入此行,心不旁骛";二是研究路径、语言与方法上的单调与封闭,"在什么山头就(只能)唱什么歌"。虽然文章的标题会让读者强烈地感觉到作者是赞成非专业主义而对专业主义或职业主义是心存质疑的,但是出于社会高度分工条件下身份的识别和接受的需要、为了进入某个专业(职业)

  • 标签: 刑法学研究 专业主义 刑法史 研究对象 法学方法论 职业主义
  • 简介:一、关于我国刑法的本质和任务在这个大问题里,主要应把握以下四点:1.什么是刑法?关于什么是刑法,也就是刑法的概念,教材中列举了三种关于刑法的解释:一种是从'刑'和'法'这两个字的起源发展解释它的含义;另一种是只在法律范围内来解释刑法的概念;第三种则是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解释刑法的真正含义。教材所以要概括列举这三种关于刑法的不同解释,目的是要让大家通过比较鉴别,真正了解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关于刑法的解释,

  • 标签: 从重从快 法律范围内 犯罪分子 溯及力 行为方式 犯罪行为
  • 简介: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了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贯穿大会的始终,成为此次代表大会的新亮点.……

  • 标签: 2002年 刑法学 法学研究 刑事政策 犯罪学 共同犯罪
  • 简介:<正>一、引言思想、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变革与激荡息息相关。刑法当然也不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开始深刻反思这段肆意践踏人权、破坏法制的血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全世界人权运动蓬勃兴起,人权意识空前高涨。在刑法领域,各国也开始反省和逐渐纠正刑法万能、积极活用刑法的倾向,破除对刑法之社会统制力的迷

  • 标签: 刑法学家 谦抑性 日本刑法 法益 刑罚观 违宪审查
  • 简介:(十三)关于正当防卫问题。近年来,理论界结合司法实践对正当防卫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议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一种观点认为,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是正当防卫的强度和不法侵害的强度及所保卫利益的性质基本相适应。'基本相适应'不是指机械地相等,

  • 标签: 不法侵害 首要分子 同种数罪 防卫过当 犯罪集团 实行犯
  • 简介:刑法体系与客观归责:中德刑法者的对话(二)》是中德刑法者联合会(CDSV)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文集,也是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中德刑法者的对话: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的续集。文集以主题报告、书面评论以及会议侧记的形式,集中展示了中德刑法者对刑法理论体系建构,特别是犯罪论体系建构、因果关系

  • 标签: 刑法学者 刑法体系 会议文集 刑法解释 犯罪论 体系建构
  • 简介:对于重婚行为应按照我国刑法第258条之规定进行处罚,而是包括事实婚姻、非法同居和重婚三个法律问题,  非法同居与重婚都是法律上的概念

  • 标签: 刑法学思考 包二奶问题 问题刑法学
  • 简介:改革开放30年来的刑法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79刑法典为研究重心、以特别刑法的适用和刑法改革为研究重心以及以97刑法典为研究重心的三个阶段。综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刑法研究发展的历史轨迹,在30年的发展中,刑法研究体现出为刑法改革提供了理论准备,紧密联系刑事司法,实践注释刑法与理论刑法并存的格局逐步形成,国际刑法和区际刑法研究得以拓展的特点,并在刑法观、刑事政策、完善刑法的模式等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 标签: 改革开放三十年 刑法学研究 重点问题
  • 简介:高铭暄,男,1928年5月24日出生于浙江省玉环县。1947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法学院。1949年9月因浙江大学法学院停办而转学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自1951年8月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学习,师从前苏联著名刑法家贝斯特洛娃教授、达玛亨教授、尼古拉耶夫教授和柯尔金教授,成为较早地系统学习和研究苏联刑法理论的中国青年学者。1953年8月研究生毕业以后,一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法学院)。

  • 标签: 刑法学家 高铭暄 中国人民大学 高中毕业 浙江大学 北京大学
  • 简介:刑法分则条文包含罪状和法定刑两部分,罪状解决定罪问题,法定刑解决处罚问题。学习的主要内容应当是如何认定各种犯罪。但是分则共有一百多种罪名,简繁程度不同,认定难易也不同。因此,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实践中较常见的、有一定复杂性的罪名,重点进行研究。对每一种犯罪的研究,应当根据以下几个方面:①该种犯罪的概念;②该罪的主要特征(要件);③根据该罪的构成要件,分清罪与非罪以及该罪与其他类似犯罪的界限。下面讲几个问题:

  • 标签: 法定刑 刑法分则条文 拐卖人口罪 投机倒把罪 一般违法行为 诬告陷害罪
  • 简介:对醉酒状态下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定罪量刑及其他相关问题的认识与把握,应依据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并充分考虑醉酒状态这一特殊性来进行,而不应简单地以行为人醉酒的形态来决定.

  • 标签: 生理性醉酒 病理性醉酒 刑事责任 共同犯罪 犯罪形态
  • 简介:法益概念经过了权利侵害说、财保护理论的发展,最终通过宾丁作为实证主义表现而固定下来,但真正带来决定性进步的是韦尔策尔对思想理论与结果理论的区分,并将法益理解为规范保护的对象。法益保护理论的机能并不在于将启蒙主义自然法思想移入刑法中,而是将结果伦理思想贯彻到刑法中。由于刑法不是为了追求什么政治性志向,跨实证的法益概念作用非常有限。韦尔策尔意义上的法益保护理论具有明确构成要件、体现结果伦理导向及实现政治过程的自我联结的机能。但法益概念与法益保护理论同样存在一些局限性。

  • 标签: 法益概念 法益保护理论 结果伦理
  • 简介:<正>一、引言从2000年陈兴良教授《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一文发表以来,我国刑法界关于犯罪构成理论的争论一直在不断升温和深入,这在给人带来丰富教益的同时,也使中国刑法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个亟待作出选择的"十字路

  • 标签: 塔甘采夫 刑法学家 犯罪构成理论 犯罪论体系 特拉伊宁 社会危害性
  • 简介:古典刑事学派创始人贝卡利亚,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建立的罪刑法定主义、一般预防、罪刑相适应、废除死刑思想对刑事法律思想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刻影响着其后的刑事司法改革运动,并对司法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贝卡利亚 刑法思想 死刑观
  • 简介:2009年,邓玉娇最终被法院判定为"故意伤害罪",且因自首情节、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精神障碍)和防卫过当情节,被免除刑事处罚。刑法界泰斗马克昌先生及一些学者表示支持,许多网民则认为邓玉娇属于"正当防卫",群情激奋。从刑法犯罪构成和正当防卫理论尝试对邓玉娇的行为进行定性分析。

  • 标签: 邓玉娇案 犯罪构成 正当防卫 防卫过当 期待可能性 过失致人死亡罪